文/溫炳濤 于海成


書譜局部
《書譜》是唐孫過庭著并手書的一篇書法理論專文。其對正草二體書法闡述之精辟見解,廣泛為書法家所接受。致其注釋、譯注、臨寫者甚多。此卷現存墨跡,據查是孫過庭親書,縱27.1厘米,橫898.24厘米,乃宗『二王』一派的清麗草書,水平之高可目為唐朝一流水平之作,受歷代書法珍重。前有宋徽宗瘦金書『唐孫過庭書譜序』簽,并有『宣和』聯珠璽等印。原作曾經宋王鞏、王詵,元虞集,明嚴嵩、韓世能,清孫承澤、梁清標、安岐等收藏,后入乾隆內府,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除墨跡本外,并有歷代刻本多種傳世。著名的如『太清樓本』是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刻本,此本最好。可惜只存殘片十四頁,原石早佚,此為海內孤本。原墨跡缺三十余字,首開前十七字可補墨跡所缺。有張伯英、羅暖、林志鈞、馬敘倫、齊燕銘等跋,并有『石門吳乃琛忱珍藏』『清凈』等藏印 八方,由陳叔通家屬捐贈給國家,現藏故宮博物院。還有薛紹彭刻本。宋以后還有幾種版本,都不精(如吳說刻本、曹驂刻本、文徵明停云館刻本、陳瓛刻本等等)。到了清朝,有天津安岐的『安刻本』較好,稍后的『三希堂本』亦好。日本也有刻本流傳。
原文:考其專擅①,雖未果于前規②;摭③以兼通,故無慚于即事④。
注釋:①專擅,專門、專長。
②果于前規,達到前人所樹立的規范。
③摭,拾取,此處相當于“若論”“試論”。
④即事,當前的事物,指書法之事。
譯文:考察王羲之父子書法的專精擅長,雖然還未完全實現前人法規,但能博采兼通各種書體,也是無愧于書法這項事業的。
解析:固然,鐘、張的開創楷書和今草是首立規模于前,后來者不能相比。但就書法藝術本身而論,更重要的應是升華。王羲之兼通諸體,互相借鑒,升華至神韻第一,所以說他“無愧于即事”——大家風范,有大成就正在于此。
原文:評者云:“彼此四賢①,古今特絕②;而今不逮③古,古質④而今妍⑤。”
注釋:①四賢,指鐘、張、“二王”。
②特絕,猶卓絕。
③不逮,比不上;不及。
④質,質地樸實。
⑤妍,妍美華麗。
譯文:評論書法的人說:“他們四位大家,雖然都可以說是古今特別有造詣的;但其中的今人還是不及古人。因為古人質樸,而今人妍美?!?/p>
解析:孫過庭在這里,針對當時一些抑王而揚鐘的論點,提出一個“質、妍(文)”的藝術原理,特別是書法藝術的質與妍的關系問題。(下段有專門論述)
原文:夫質以代興①,妍因俗易②。雖書契③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④一遷⑤,質文⑥三變,馳鶩⑦沿革⑧,物理⑨常然⑩。貴能古不乖時⑩,今不同弊⑩,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⑩?!焙伪匾椎駥m⑩于穴處⑩,反⑩玉輅⑩于椎輪⑩者乎!
注釋:①代興,謂更迭興起或盛行?!秶Z·鄭語》:“及平王
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韋昭注:“代,更也。”
②俗易,謂因習俗變易。
③書契,文字。
④淳醨,指習俗、風俗的淳厚與淺薄。
⑤一遷,一變更。
⑥質文,質樸與華美。
⑦馳鶩,奔走,奔競。
⑧沿革,沿襲和變革。
⑨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⑩常然,一向如此。
⑩乖時,違背、背離時代。
⑩同弊,茍同弊病。
⑩“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語出《論語·雍也》。謂文華質樸配合得很好,既有文采,又很樸實然后才是大雅君子。
⑩雕宮,謂雕飾華美的宮殿。
⑩穴處,居住山洞。
⑩反,返歸。
⑩玉輅,古代帝王所乘的車子,以玉為飾。
⑩椎輪,原始的無輻車輪。亦指棧車。
譯文:質樸是隨著時代而興起,妍麗(文采)是因為風俗而變化。(就拿文字而論)雖然當年書契的產生,目的是記錄語言,(但由于時代的風尚)后來的文字也由淳厚變為淺薄,這種由質樸淳厚度變為文采斐然的往來交替,是事物發展的常態。唯其貴在學習古人不違背時代風神,追隨今人又不混同當時流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采和質地各到好處,這才是最好的風格)”。又何必(為拘泥古風)舍棄美麗的宮殿而居于野穴,換下豪華車子而乘木輪笨車呢!
解析:質與文的關系,是各種藝術原理都必然涉及的重要問題。孫過庭從書法藝術角度對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見解,在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他認為:學習古人的質樸不能違背現代精神;崇尚今天的時代氣息,又不能和俗弊相混淆。這種見解,從兩個方面針砭謬誤——奢談古樸,不問發展趨勢者不可;單知趨勢,甘同俗風者亦不可??磥恚瑫ㄋ囆g從唐朝到今天都存在著這兩方流弊,孫氏見解固有其指導意義。
至于文與質的關系,孔子的“彬彬”二字足以說明,(彬字古作分,即有恰到好處之意。)但求其質當然是野(無法度、太直接,質勝文則野),但求其文當然是史(虛假,“文勝質則史”)。只有文質皆顧,然后具大家風范,是最上乘法。(“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書法藝術,當然也離不開這個最根本的審美原理。
文字的功用和書法的欣賞價值,可以說是兩碼事。不用說甲骨文契,就是在今天,文字的使用者,顧忌書法二字的太少了,而有些書法家,也絕不是為文字的使用而從事書法創作。這就是孫過庭后面說的:使用文字的人,在使用文字時,用的是書法的糟粕,只有專門從事書法藝術創作的人,才是得到了書法的精華。所以有人認為鐘繇的楷書質樸、古厚。對,是這樣。然而,把這種質樸、古厚作為書法的最美從而說王羲之的書法太妍美而不可取,卻真正的是本末倒置了。書法是什么?是美化文字的藝術。如果不是為了“美化”,那“書法”的法字只能是造字之法了。(“六書”全包括了,就無所謂的“八法”了。)只有把文字人為地美化,才是書法的根本。當然,這種美化可以是秀麗的,也可以是豪放的,既包含了俊美,也包括了古樸。然而,這個古樸是美學范疇的含義之一,和文字開創之初的古樸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王羲之之所以在書法上有最大的成就,也正是由于他把這種美化文字,推到了極致(神韻化)。我們可以理解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根本與文字的使用無關;而鐘繇的書法藝術,同時也關乎著文字的使用(簡于隸書)。站在純書法藝術上看鐘、王之別,判若霄壤矣。(當然,在今天看來,只從書法上講,這門藝術本身,也有著“質”的追求,這個“質”是技巧的純真,爐火純真,筆筆合乎法度的藝術之質。)
就在現代人寫甲骨文,如果是為了欣賞,也必然是“質”好——無錯字;文好——以毛筆表現鍥刻的古樸,但是不要忘了,書寫甲骨文為欣賞,本身就是一個人為地美化文字——使文字在美學范疇中的古樸表現出來,發人幽古之思,而不是為了使用文字。孫過庭的“何必易雕宮于穴處,反玉輅于椎輪”不喻而明了。
原文: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鐘張?!币庹咭詾樵u得其綱紀①、而未詳其始卒②也。且元常專工于隸書,伯英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余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
謝安素善尺牘③,而輕④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⑤必存錄,安輒題后答⑥之,甚以為恨。安嘗問子敬:“卿書何如右軍?”答云:“故當勝。”安云:“物論⑦殊不爾?!弊泳从执穑骸皶r⑧人那得知!”后羲之往⑨都⑩,臨行題壁。子敬密⑩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本茨藘葢M⑩。是知逸少之比鐘、張,則專⑩博⑩斯⑩別⑩,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⑩疑焉。
注釋:①綱紀,大體、概要。
②始卒,始末。
③尺牘,長一尺的木簡。古代用以書寫,后泛指信札,書信。
④輕,看不起。
⑤謂,說。
⑥答,回話,回復。
⑦論,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看法。
⑧時,現在的,當前的。
⑨往,去,到。
⑩都,都城,建康,今南京。
⑩密,不公開,不公開的事物,偷偷。
⑩慚,羞愧。
⑩專,專長。
⑩博,博涉。
⑩斯,之。
⑩別,差別,不同。
⑩或:有。
譯文:(評論書法的人)又說:“王獻之(書法)不及王羲之,就好像王羲之不及鐘繇、張芝一樣。”我以為這種評論,是評論者只知其表面的概況,而沒有求得始末原委。鐘繇專擅長于楷書,張芝尤其精熟于草書,他倆的長處,王羲之都兼而有之。比起張芝的草書,多一樣真書的長處;比鐘繇的楷書,又多一樣草書的專長。雖然從專精這一點說,王羲之比他們差些,但他能多方面涉獵,集聚眾長??偟膩砜?,他們彼此互有短長。
與“二王”同時代的謝安素來擅長“尺牘”,瞧不起王獻之的書法。獻之曾精心書寫一信給他,以為一定會得到謝安的賞識并且把它收藏起來,不料謝安即在信的后面寫上了答復送還了他,獻之深以為恨。謝安曾經問過王獻之:你的書法與你父親右軍將軍相比較怎樣?子敬答道:當然比他的好。謝安說:大家的說法卻不是這樣??!獻之又回答說:一般人哪里懂得呢!獻之勉強著這樣來回答,來反駁謝安的看法,然而自稱勝過他的父親,這不是太過分了嗎!
況且,(做兒子的)應該立身揚名,使父母的名譽也隨之顯耀起來。當年曾參經過“勝母里”,(因憎惡這個名稱)所以不肯進去。而獻之的筆法,是承傳羲之書法的,雖然大略學到了規模法則,其實恐怕還未能全部繼承下來呢?。ㄇ伊⑸頁P名,事資尊顯,勝母之里,曾參不入。這句話有著濃重的封建孝親思想,應予批判。王獻之學習父親的書法而未能很好地繼承,這是藝術問題,與是否“孝順”無關。況獻之在書法上有他的創造,在他父親的藩籬之外,獨樹一幟,對后世的影響很大,造詣雖稍遜其父,實亦一代宗師。虔禮之所以特別貶抑他,是可能有其他原由的。)何況以假托神仙傳授為辭,而恥于推崇家學,用這樣的態度來研究書法,又比面壁而觀好多少呢!后來羲之到京城去,臨行時曾在墻壁上題字。獻之偷偷把它擦掉,在原處另行改寫,并自以為寫得很不錯。羲之回來看到了,感嘆地說,我去的時候真是醉得厲害呀。獻之聽后,內心才感到慚愧。由此可知,王羲之比起鐘張,那只有專精與博習的區別,而王獻之比不上王羲之,這是無可置疑的。
解析:孫過庭在這一段中,用了不少筆墨來論證王獻之書法不如王羲之。這一點是對的。當然,孫氏之所以這樣作文,可能和當時中唐書風有關。其實,人們不必深訟“二王”父子孰優孰劣。因為,對右軍的書法藝術,一句“書圣”足以說明。然而,我卻深知孫過庭于此的用意。蓋書法藝術到了王羲之手中“神韻遒上”,“自然天成”,的確是已到美的極致,直至今天,論者皆知羲之書法為古今第一。孫過庭的“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不但評得正確,而且這種對“二王”父子書藝之評,于后世研究書法藝術原理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