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代官刻農書與農學知識的傳播

2018-06-11 06:12:02葛小寒
安徽史學 2018年3期
關鍵詞:水利

葛小寒

(南京農業大學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95)

明代是中國傳統農學發展的高峰期:一方面,傳統農學技術與思想得了到深化和整合;另一方面,承載著農學知識的農書不斷增多。*可參見曾雄生:《中國農學史(增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41—599頁;閔宗殿主編:《中國農業通史·明清卷》,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年版。在這一背景下,明代官府卻未如同元代與清代一般纂修大型的農書(如《農桑輯要》與《授時通考》),而且從《明代版刻綜錄》與《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的收錄來看,這一時期官府對于農書的刊刻似乎并不熱衷。*可參見李致忠:《歷代刻書考述》,巴蜀書社1990年版,第211—278頁;霍艷芳:《中國圖書官修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91—383頁。從官修角度而言,自是如此,但從官刻角度來說,筆者認為明代官方的農書刊刻數量與作用被大大低估,因此本文將首先檢討明代農書官刻的實況。其次,農書被視為所謂的“古代科技文獻”,而最近的科技史學科頗為重視對“科學”知識傳播的研究*韓毅:《邊界與接點:中國傳統科技與社會的多元交匯》,《自然科學史研究》2008年第2期。,曾雄生、杜新豪、邱志誠等學者,考察了宋明時期農書及其承載的農學知識的傳播。*邱志誠:《宋代農書的時空分布及其傳播方式》,《自然科學史研究》2011年第1期;杜新豪、曾雄生:《經濟重心南移浪潮后的回流——以明清江南肥料技術向北方的流動為中心》,《中國農史》2011年第3期;曾雄生:《〈告鄉里文〉:傳統農學知識建構與傳播的樣本——兼與〈勸農文〉比較》,《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杜新豪、曾雄生:《〈寶坻勸農書〉與明代后期江南農學知識的北傳》,《農業考古》2014年第6期;曾雄生:《宋代士人對農學知識的獲取和傳播——以蘇軾為中心》,《自然科學史研究》2015年第1期。閱讀以上學者的研究,筆者發現官府與官員在農學知識的傳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對于明代官刻農書的考察便不應限于文獻的梳理,而應該進一步分析這些農書在官刻的過程中如何傳播了農學知識。

一、明代官刻農書考述

李致忠對于明代的官刻書有著如下定義:“所謂官刻,系指明朝中央政府的各個部門、地方各省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分巡道、各府、州、縣及其儒學,各地書院,各親王藩府、各郡王府等主持或出資刻印的書。這些書由于都是各級國家機構主持或是出公帑鐫刻的,故統稱之為官刻書或官刻本。”*李致忠:《歷代刻書考述》,第217頁。

但是,筆者認為這一定義存在兩點不足:第一,各親王藩府的刻書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官刻本,據陳清慧的研究,藩府刻書更多具有家刻本或私刻本的性質。*陳清慧:《明代藩府刻書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217頁。第二,以上對于官刻書的認定在于“國家機構主持”與“出公帑鐫刻”兩個方面,但是不會有抽象的“國家機構”主持書籍的刊刻,而必定是國家機構的工作人員為之。如被認為是“明天啟元年松江府刻本”的《東吳水利考》*⑦《中國古籍總目》史部第6冊,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482、3482、3335頁。,從其牌記可知刊刻主持人乃是“直隸松江府知府張宗衡”*王圻:《東吳水利考》卷首《牌記》,《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402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頁。,而稍后誕生的《吳中水利全書》,撰者與刻者同樣為地方官員,據牌記所載,該書乃是“欽差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府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張國維”纂輯*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首《牌記》,《中國水利志叢刊》第49冊,廣陵書社2006年版,第71頁。,同時也是張氏刊刻,但是該書在版本認定上僅記為“崇禎九年刻本”⑦,為何同樣為地方官員出面主持刊刻的書籍,一個被認可為是官刻本,另一個卻不被認可呢?從“出公帑鐫刻”角度定義官刻本也有不妥,如明代國子監的刻書,毫無疑問屬于官刻本,但是根據楊軍的研究來看,國子監的刻書經費并不完全由政府撥款,還有利用變賣庵寺、監生捐款等方法籌集刻書經費。*楊軍:《明代南京國子監刻書經費來源探析》,《圖書館雜志》2006年第7期。因此,現有明代官刻書的定義需要修正:一方面,藩府刻書不宜再納入官刻本;另一方面,官刻書不應限定在“國家機構主持”與“出公帑鐫刻”之上。筆者認可劉嬌嬌對地方官府刻書的界定*劉嬌嬌:《明代地方官府刻書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13頁。,簡言之,凡是官員主持或作為主要參與者進行的刻書活動,均可以定義為官刻書。

明晰以上定義之后,明代官刻農書的景象便會發生極大的變化。*有關明代農書的定義,筆者認為大體包括了綜合性農書、歲時時令、花茶譜錄、畜牧獸醫、水利荒政等幾個方面,具體可參見葛小寒:《明代的多元農書觀》,《西南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繆詠禾根據杜信孚所撰的兩種明代版刻書目——《明代版刻綜錄》與《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統計出官刻出版機構有230家,其中中央有21家,地方則有209家。*繆詠禾:《中國出版通史·明代卷》,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150頁。在這些官刻機構中,刊刻過農書的則更加稀少,據筆者統計,杜信孚撰著中收錄的官刻農書僅有以下8種:《飲膳正要》,(元)忽思慧撰,明景泰七年北京內府刊本;《東吳水利考》,(明)王圻撰,天啟元年松江府刊本;《皇朝馬政記》,(明)楊時喬撰,萬歷二十四年南京太常寺刊本;《重刊救荒活民補遺書》,(宋)董煟撰、(元)張光大新增、(明)朱熊補遺,萬歷四十年陜西布政使刊本;《農書》,(元)王禎撰,嘉靖九年山東布政使刊本;《農書》,(元)王禎撰,萬歷二年山東省章丘縣刊本;《農桑撮要》,(元)魯明善撰,弘治二年四川省重慶府刊本;《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萬歷三年司禮監刊本。*杜信孚、杜同書:《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線裝書局2001年版。該書其實是在《明代版刻綜錄》的基礎上撰修而成,因此《明代版刻綜錄》中的內容亦包括在內,此處不再引用。不過,杜氏撰著中的問題實際影響了我們對于明代官刻農書的判斷。

首先,由于資料的限制,《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漏錄不少農書的官刻本,如上文所引《重刊救荒活民補遺書》,據《中國古籍總目》,還有明萬歷二十五年霸州道刻本。

其次,杜氏對于官刻的認識仍在前引李致忠的定義之下,很多官員主持刊刻的書籍卻被算作家刻本。例如在《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江蘇家刻卷》中收錄了何淳之所輯的《荒政匯編》,版本信息為“明萬歷江蘇省上元縣譚廷臣刊本”,但是,該版本有時任四川敘州知府胡宗詢的跋文,記載了該書刊刻的經過:“頃府幕譚子(按:即譚廷臣)自都門來,公寄我原本一帙。焚盥啟緘,如獲珪璧。……詢拜公明賜,固喜不自勝,而尤惜其晚也。夫冥行者,瞇東西南北,見斗極則寐矣。是編固救荒之斗極也。因亟付剞劂,以公諸司牧者,且廣公之惠于全蜀云。”*何淳之:《荒政匯編》卷末《重刊荒政匯編跋》,《中國荒政書集成》第1冊,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2頁。另,原書此段標點略有問題,筆者稍作修改。可見,該書其實是撰者寄給胡宗詢的,并且在胡氏的認可下進行刊刻的,而胡氏預想的閱讀者也是“司牧者”,似乎很難將其納入家刻本中。

最后,《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在著錄版本之時,主要依賴的還是現存的刻本,而明代已佚農書極多,其中亦不乏較為明顯的官刻農書。例如溫純所撰的《齊民要書》已經佚失,但是在溫氏的文集中尚存有《刻齊民要書引》一文,提及“故遵圣諭,衍通俗歌,附諸賢關風化詩文,并世傳八行圖,家禮節要,庶幾易曉,而以勸農桑終焉。”*溫純:《刻齊民要書引》,《溫恭毅集》卷1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71頁。同時參考出土的溫純墓志銘,可知該書乃是溫氏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浙江”的身份所撰刻,可判定其是官刻農書。*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出土文獻研究》第4輯,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03—122頁。

綜上所述,明代官刻農書在《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的8種之外,還有著更為廣闊的空間,下文就筆者所知見的情況作簡要整理,上引杜氏撰著中的不再著錄,書籍的卷數亦從略,如未錄作者姓名,則表明作者未知,或撰者、編者與刻者為同一人,如此以“撰刻”標明,如是同一種書多次刊刻,則附于同一條下,并交代刊刻者的職位,以明是書為官刻農書。*以下所錄諸種農書皆錄自《中國農業古籍目錄》《中國古籍總目》《千頃堂書目》以及筆者的搜集。由于內容繁多,且以上三種目錄皆有詳細索引可查,下文不再一一給出出處。具體參見張芳、王思明:《中國農業古籍目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中國古籍總目》,中華書局2012年版;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綜合性農書。1.《齊民要術》,(后魏)賈思勰撰,萬歷二年侍御史按治湖湘馬紀刻;2.《農桑風化錄》,宣德年間四川布政司左參政陳述撰刻;3.《多能鄙事》,嘉靖十九年青田縣訓導程法刻、嘉靖四十一年河南布政使右參政范惟一刻;4.《便民圖纂》,弘治年間吳縣知縣鄺璠刻、弘治十五年信豐縣知縣曾政刻、嘉靖六年云南左布政使呂經刻、嘉靖二十三年潯州府知府王貞吉刻、嘉靖三十一年貴州左布政使李涵刻、萬歷二十一年監察御史出按宣大于永清刻*該書序言落款“萬歷癸巳仲夏之望青城于永清書于上谷之嘉樹軒”,考民國《青城續修縣志》卷4于氏小傳云:“擢湖廣道道監察御史,出按宣大。”這里所謂“宣大”即“上谷”,由此可知于氏時任官職。民國《青城續修縣志》卷4《人物志》,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530頁。另,此處筆者失考于前,賴匿名評審人建議指出,特此致謝!;5.《寶坻勸農書》,萬歷年間寶坻縣知縣袁黃撰刻;6.《齊民要書》,萬歷年間兵部右侍郎巡撫浙江溫純撰刻;7.《農政全書》,(明)徐光啟撰,崇禎十二年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等府張國維刻。

第二,蠶桑時令書。1.《四時氣候集解》,(明)李泰撰,大方伯陳公刻*是書現存所謂“景泰六年胡廷璨刻本”確為私刻本,但是查考該本,正文前有“河東王謹”所撰《重刊四時氣候集解序引》,其中記載該書乃是“大方伯陳公”重刊,而“方伯”乃是明人對于地方長官的尊稱,換言之,該書曾在明代地方官員手中刊行過,筆者未查到“河東王謹”與“大方伯陳公”的詳細情況,故暫列為“大方伯陳公刻”。具體參見李泰:《四時氣候集解》卷首《重刊四時氣候集解序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4冊,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25—26頁。;2.《經世民事錄》,正德年間武康縣知縣桂萼撰刻;3.《蠶訓》,嘉靖年間廬陵縣縣丞金瑤刻;4.《農桑譜》,嘉靖年間河南布政司經歷茅艮撰刻;5.《月令通考》,(明)盧翰撰,萬歷十七年浙江巡按御史王道增刻。

第三,花茶飲食書。1.《食品集》,(明)吳祿撰,嘉靖三十五年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蘇志皋刻;2.《茶書》,萬歷四十年福州知府喻政撰刻,萬歷四十一年福州知府喻政撰刻。

第四,畜牧獸醫書。1.《司牧安驥集》,弘治年間左副都御史督理陜西馬政楊一清刻、萬歷年間陜西苑馬寺卿兼按察司僉事張世則刻;2.《纂圖類方馬經》,成化年間內府刻、嘉靖間內府刻、天啟年間兵部車駕員外郎俞彥刻;3.《馬政志》,(明)陳講撰,嘉靖十一年苑卿郭孟威刻;4.《新刻馬書》,萬歷二十二年南京太仆寺卿楊時喬撰刻。

第五,水利荒政書。1.《重刊救荒活民補遺書》,(宋)董煟撰、(元)張光大新增、(明)朱熊補遺,萬歷二十五年霸州道刻、正德年間河間府知府常在刻、正德十五年南京吏科給事中徐蕃刻;2.《救荒本草》,(明)朱橚撰,嘉靖四年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畢昭、山西省按察使蔡天祐刻,嘉靖三十四年魏縣知縣陸柬刻,萬歷十四年陜西布政使李汶刻;3.《浙西水利書》,弘治十年提督水利工部主事姚文灝撰刻;4.《野菜譜》,嘉靖三十四年魏縣知縣陸柬刻*是書與前錄《救荒本草》陸柬刻本共同刊刻,如陸柬在序言中寫道:“《野菜譜》一卷,得之魏人申職方儀卿,附刻之。”朱橚:《救荒本草》卷首《重刻救荒本草序》,國家圖書館藏嘉靖三十四年陸柬刻本。;5.《三吳水利考》,嘉靖年間蘇州府知府王道行撰刻;6.《三吳水考》,萬歷八年蘇州府知府林應訓撰刻*是書一般題為張內蘊和周大韶所撰,但是查考該書序跋,可知此書是在林應訓的主持之下進行纂修的,如皇甫汸寫道:“《三吳水考》者,柱下閩中林公命諸文學所輯也。”參見張內蘊、周大韶:《三吳水考》卷首《三吳水考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7冊,第92頁。;7.《荒政匯編》,萬歷年間河南巡撫衷貞吉撰刻*是書即何淳之所撰《荒政匯編》,但是查考序跋,可知此書乃是在時任河南巡撫衷貞吉的主持下完成,何淳之不過是奉命編纂,如胡士鏊的序言:“公(指衷貞吉)嘗采古今救荒故實,積之成帙,已復集我歷朝蠲恤恩例,后為一書,命之曰《荒政匯編》。”參見何淳之:《荒政匯編》卷首《荒政匯編序》,第117頁。、萬歷二十三年敘州府知府胡宗詢刻;8.《南湖考》,萬歷三十七年湖州府知府陳幼學撰刻;9.《常熟縣水利全書》,萬歷年間常熟縣知縣耿橘撰刻;10.《救荒事宜》,萬歷年間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等處周孔教撰刻;11.《開荒十二政》,萬歷年間永城縣知縣魏純粹撰刻;12.《皇都水利》,萬歷年間寶坻縣知縣袁黃撰刻;13.《三吳水利便覽》,萬歷年間淳安知縣童時明撰刻;14.《賑備款議》,(明)王世蔭撰,萬歷末霍邱縣刻;15.《吳中水利全書》,崇禎九年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等府張國維撰刻。

除了以上諸多農書存有官刻本外,還有不少已佚的農書由于缺少文本證據,難以判定是否為官刻,例如李日華在《六研齋三筆》中提到一種名叫《六茶紀事》的農書:“余友王毗翁,攝霍山令,親治茗,修貢事,因著《六茶紀事》一編。”*李日華:《六研齋三筆》卷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7冊,第699頁。但是李氏并未進一步論述此書是否為王毗在霍山令任上所撰,也沒有說明是書是否有進行刊刻。因此這一類的農書筆者不敢妄斷是否為官刻,姑且將所知見的附列于此:

1.《齊民要錄》,洪熙年間德安縣知縣杜縉撰;2.《亳州牡丹譜》,萬歷年間亳州知州嚴汝麟撰;3.《澹圃菊譜》,萬歷年間嵊縣知縣施三捷撰;4.《六茶紀事》,萬歷年間霍山縣代理知縣王毗撰;5.《茶馬類考》,萬歷年間巡察茶馬御史胡彥撰;6.《廬陽荒政錄》,嘉靖年間廬州府知府龍誥撰;7.《金華荒政》,萬歷年間金華府知府張朝瑞撰;8.《荒政要錄》,萬歷年間安福縣知縣吳應明撰;9.《荒政輯略》,萬歷年間戶部尚書宋纁撰;10.《救荒全書》,萬歷年間湖州府知府陳幼學撰;11.《救荒事宜》,萬歷年間河南道監察御史鐘化民撰;12.《荒政紀略》,崇禎年間古田縣知縣楊德周撰。

二、明代農書的官刻過程

通過梳理可知,有明一代的官刻農書大約有39種,如果算上存疑的則有51種,換成刊刻次數計算的話,則明代官刻農書有56種,同樣加上存疑的則為68種。以下進一步探討明代農書的官刻過程,當然,官刻農書的刻者無疑是官府與官員,表1可見地方官府或官員占了絕對的優勢。

表1 明代官刻農書刻者身份表*本表及以下表格,種數一欄計算農書刊刻的種數,次數一欄則計算農書刊刻的次數,而數據后“()”內數字則為加上存疑的農書之數。另,由于《纂圖類方馬經》一書即有中央官府之內府刻本,也有中央官員俞彥刻本,因此該表在種類計算上多出一種。

那么,這些官員是如何獲取到農書的呢?簡單說來,可分為兩大類:第一,官員自己主持或參與撰修。從明代官刻農書的梳理來看,有17種(加上存疑為29種)農書筆者加了“撰刻”二字,以表明此書為刻者所撰或主持撰修。不過,官員參與農書撰寫的方法并不相同。有的官員所撰農書確為自己所寫,例如袁黃所撰的《寶坻勸農書》序言:“予為寶坻令,訓課農桑,予得專之,今以農事列為數款。”*袁黃撰、鄭守森校注:《寶坻勸農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也有的官員只是將前人舊有的文章合編起來刊刻,像是《浙西水利書》,編者姚文灝有言:“此書四十七篇,筆有為筆,削有為削,非茍然也。與我同志詳考而實驗之,自當了然,故不能義例盡也。”*姚文灝編輯、汪家倫校注:《浙西水利書》,農業出版社1984年版,“凡例”,第2頁。當然,更多的官員只是做主持工作,比如張國維編纂的《吳中水利全書》,集合了下屬、生員與地方白衣士紳,他在序中寫道:“鄉紳蔡藩參懋德,闕上言水利,深切究心,實與國維共詮次焉,而參稽僇力則屬之嘉定令萬任,蘇庠生王煥如。”*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首《吳中水利全書序》,第25—26頁。

第二,官員從他處得到農書。首先,官員可以從一些官方機構中得到農書,例如賈啟在介紹郭孟威刊刻《馬政志》時寫道:“瀛海郭君來按馬政,留心蕃庶,百廢俱舉,偶閱志文,見其歲久梓鏤摹滅,顧謂太仆陳子、王子及啟曰:‘是不可重修邪?’召匠檢刻,務令如新。”*陳講:《馬政志》卷末《書重修馬政志后》,《續修四庫全書》第85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頁。可見,郭氏是在馬政機構看到陳講所撰的《馬政志》,從而進行刊刻的。其次,朋友與同事的贈送也是官員獲得農書的一大來源,《荒政匯編》即是衷貞吉贈給胡宗詢的,還有像呂經所刻的《便民圖纂》,便是他在曲靖行署遇到歐陽鐸,后者“偶以是書出之”。*鄺璠著,石聲漢、康成懿校注:《便民圖纂》,農業出版社1959年版,第254、256頁。再次,購買也是官員日常獲得農書的方法,例如王道行所刻《三吳水利考》皇甫汸序言,提及此書是在呂光洵的舊著上完成的,而王道行得到呂氏舊著的方法便是購買:“因覽茲圖,爰購全帙,校而刻之。”*皇甫汸:《三吳水利圖考序》,《皇甫司勛集》卷35《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5冊,第735頁。最后,下屬與士紳也會時常進獻農書,像是松江府所刻的《東吳水利考》便是“該府水利同知孫應崑,呈送鄉紳王圻《水利考》一書。”*王圻:《東吳水利考》卷首《牌記》,第112頁。

官員獲取農書之后,并非立即刊刻,往往還有校勘、訂補的過程。這主要是由于官員所獲得的部分農書并非是“善本”或“定本”,陳子龍在敘述《農政全書》成書緣由時寫道:“文定所集,雜采眾家,兼出己見,有得即書,非有條貫,故有略而未詳者,有重復而未及刪定者。初中丞公屬子龍以潤飾也,自愧不敏,則以友人謝茂才廷禎、張茂才密,皆博雅多識,使任旁搜覆校之役,而子龍總其大端,遂燦然成書矣。”*徐光啟撰、石聲漢點校:《農政全書》卷首《凡例》,《徐光啟全集》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頁。也就是說,“中丞”張國維初見此書時仍頗為雜亂,不得不委派陳子龍加以校勘、修訂方可刊刻成書。另有一些前人所撰農書,由于所存刻板或藏本時代久遠,字跡脫漏不清,故而才加以校訂的,例如張世則重刻《司牧安驥集》的原因是該書“字跡漫滅”,故而委派下屬“仆卿王君玉溪”進行校訂。*佚名:《司牧安驥集》卷首《安驥集序》,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歷二十一年張世則刻本。這兩個例子也說明了官刻農書的校訂者身份并不固定,前者陳子龍當時仍是白衣,而后者則為太仆寺的下屬官員。而這兩種身份也是農書校訂者的主流,再如耿橘撰刻的《常熟縣水利全書》,校訂者便為“邑人瞿汝稷、陸化淳”*耿橘:《常熟縣水利全書》,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歷刻本。,而王世蔭撰刻的《賑備款議》,校訂者是下屬“縣丞馬茂良、主簿俞開通”。*王世蔭:《賑備款議》,《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442冊,第157頁。至于校訂的質量,則需要具體文本具體分析,其中既有廣受稱贊的《農政全書》,也有被認為是“頗多錯字、脫文、空格、墨釘、脫頁”的馬紀所刻《齊民要術》。*肖克之:《〈齊民要術〉的版本》,《文獻》1997年第3期。

校訂之后,便是進行刊刻了。官刻農書的序跋中對于這一過程介紹卻最為簡略,往往僅用“命工鋟梓”“乃命刻梓”“命工翻刻”等詞匯略帶而過。值得說明的有如下三點:第一,農書的實際刊刻者是所謂的“匠人”,山東布政使本《農書》中便記載了“刊字匠”“畫匠”兩種刻者的職業*王禎:《農書》卷末《跋》,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九年山東布政使司刻本。,而這些人員的姓名有時也會附在卷末,如《常熟縣水利全書》中便有錄“譚伯翔刊”。第二,主持農書刊刻的官員實際很少監管刊刻工作,往往是參與校訂的下屬掌管,因此在書中時常出現“某某校刻”的字眼,例如南京太常寺所刻的《皇朝馬政紀》,作為實際撰者的楊一清便在序言中寫道:“授南京太常寺臣李博士、陳薄校刻。”*楊時喬:《皇朝馬政紀》卷首《皇朝馬政紀序》,《中國茶書全集校正》第6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104頁。第三,記載官刻農書刊刻資金的史料不多,但是就筆者所見,仍是公帑資助為主,如嘉靖甲辰本的《便民圖纂》便是“工價、楮費皆奉命以官公,蓋不以利民之為而先損民也。”再如松江府所刻《東吳水利考》則是“動本院贖銀鳩工庀料精刻成書。”

刊刻之后,農書又是如何流傳的呢?就筆者所見,這些書籍的接受對象大體可以分為官員、專業人員與一般士人、百姓三個層面。官員所接收到的農書基本為一些大部頭的農書與荒政、水利方面的農書,他們大體可以通過兩個渠道獲得,其一是上司刊刻農書的下發,如王禎《農書》在山東布政使司刊刻后,便“分發所屬府州縣學掌印治農等官,俱要用心講求,著實勸課。”其二是上司官員版刻完成后,下屬官員派人前往刊印,例如《重刊救荒活民補遺書》,陜西布政使司便要求“所屬府州縣,自備紙劄,差人赴司,各印數本。”*董煟撰、張光大新增、朱熊補遺:《重刊救荒活民補遺書》卷首《檄文》,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歷四十年刻本。而所謂“專業人員”的農書獲取,則集中在畜牧獸醫方面的書籍,因為這些書籍關系到管理與治療牛馬,刊刻后大多被選為教材,以作培訓之用,例如楊一清刻完《司牧安驥集》后,便“遍給監苑,暨諸衛所邊堡,俾師以是而教子弟”。*佚名:《司牧安驥集》卷首《重刊安驥集序》,《續修四庫全書》第1030冊,第456頁。張世則重刻同書之后,仍是“命各監正與之,處立為師,選牧軍子弟識字者,從習其業。”*佚名:《司牧安驥集》卷首《安驥集序》,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歷二十一年張世則刻本。此外,一般士人與百姓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獲得官刻農書,既有篇幅較小的《寶坻勸農書》,據袁黃所記,該書“里老以下人給一冊”*袁黃撰、鄭守森校注:《寶坻勸農書》,第2頁。,而篇幅巨大的《農政全書》,雖然不知道具體刊刻數量,但當時普通鄉紳王道明在其藏書目《笠澤堂書目》中便錄有該書,可以說明《農政全書》的刊刻不僅僅面向官員,至少地方士人也是可以獲得的。*王道明:《笠澤堂書目》,《稿抄本明清藏書目三種》,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頁。

三、農學知識的的傳播

官府或官員將農書刊刻以后,便通過不同渠道促進書籍的流傳。閻瑞雪關于宋代醫學知識傳播的研究證實“方書是醫學知識擴散的重要媒介,很多人都是通過讀書來獲取醫學知識的。”*閻瑞雪:《宋代醫學知識的擴散》,《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年第4期。以下檢討農書官刻對于農學知識傳播的意義。

首先來討論明代官刻農書主要傳播了哪些農學知識。明代專業性的農書增長迅速,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花茶譜錄,而這些農書大部分為私人撰修與刊刻。*曾雄生:《中國農學史(增訂本)》,第456頁。白馥蘭認為,私修農書與官修農書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即官修農書大部分帶有“教化”或“農政”的色彩。*[英]白馥蘭著,吳秀杰、白嵐玲譯:《技術·性別·歷史——重新審視帝制中國的大轉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5—232頁。這一論斷在官刻農書領域也是成立的,可見表2。

表2 明代官刻農書內容分類表

表2可見,明代士大夫廣泛撰述的花茶譜錄并未獲得官方刊刻的青睞,官刻農書更多的集中于綜合性農書與以水利、荒政為代表的“農政書”。當然,這些書籍仍是具有技術性的,如《農書》的刊刻,便是因為山東地方“男墮于耕,女不知織”,通過這本“凡南北治農治蠶之法纖悉具備”的農書來教導民眾掌握農業技術。*王禎:《農書》卷末《跋》。不過,另如《多能鄙事》所錄的日用技術囊括了飲食、農圃等多個方面,而地方官員刊刻此書的目的卻不僅僅是技術知識的傳播,在他們看來“顯晦,時也;巨細,事也。而道則貫于顯晦巨細之中,非顯晦巨細所能奪焉。”儒家官員所追尋“道”正隱藏在日用的技術之中,日用技術的傳播也是“教化”的傳播,最終達到“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目的。*劉基:《多能鄙事》卷首《多能鄙事序》,《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532冊,第461—462頁。此外,作為“農政書”的水利、荒政書實際并無多少農業技術方面的知識,而是以關于“治理”知識為主,著重維持地方秩序,地方官府刊刻這些農書也是為了供給官員閱讀,如《東吳水利考》的“牌記”中所言:“江南水利,最關民生休戚,有地方之責者,亟宜悉心料理”。*王圻:《東吳水利考》卷首《牌記》,第112頁。而此書的刊行則使地方官僚對于“東南利害,瞭然指掌。”*王圻:《東吳水利考》卷首《東吳水利考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22冊,第2頁。由此可見,官刻農書主要傳播了三種性質的農學知識:技術、教化與治理。

其次,討論官刻農書對于農學知識的傳播有著怎么樣的幫助,這主要體現在農書的官刻可以延續并擴散前人已經生產出的農學知識。第一,官府或官員對于前代農書的翻刻,正是在時間層面繼承并傳播舊有的農學知識。傳統社會技術知識水平發展緩慢,即便早明代近千年便已成書的《齊民要術》,在當時仍然被認可為“訓農裕國之術”*賈思勰:《齊民要術》卷末《齊民要術后序》,《四庫提要著錄叢書》子部第131冊,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600頁。,但是該書在明代的流傳情況卻不佳,據張國維所言:“賈氏所傳,在宋遂為秘本,非勸農使者,不得受賜,民間傳寫紕漏,特贗本耳。”*徐光啟撰,石聲漢點校:《農政全書》附錄1《平露堂原序》,第1461頁。因此,萬歷二年馬紀在湖湘所刻的《齊民要術》成了有明一代諸種刻本的祖本,后世私刻的《秘冊匯函》與《津逮秘書》中所收的本子皆出自這一系統。*[日]天野元之助著,彭世獎、林廣信譯:《中國古農書考》,農業出版社1992年版,第84—85、125—126、164—168。與之類似的是王禎《農書》,據嘉靖九年山東布政使司刊本的跋文所言:“(該書)惜乎久無刻本,民鮮得觀,即今流傳抄本見在。”*王禎:《農書》卷末《跋》。而該本刊刻之后,萬歷二年濟南府章丘縣刻本與萬歷四十五年鄧渼文遠堂刻本皆為此本之翻刻。*[日]天野元之助著,彭世獎、林廣信譯:《中國古農書考》,農業出版社1992年版,第84—85、125—126、164—168。由此可見,舊有農書中的農學知識也在官刻過程中隨著文本的再次刊刻而重現和流傳。

第二,官刻農書可以促進私人農學知識的“公共化”。例如盧翰所撰的《月令通考》,乃是由于作者不滿《農桑撮要》“各據一事而未廣焉”,于是按月令增補事宜所寫,目的在于供“家塾”之用*盧翰:《月令通考》卷首《月令通考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4冊,第61頁。,而刻者王道增與盧翰“同邑”,在序言中寫道:“此通考所由述也,爰命梓以廣其傳”。*盧翰:《月令通考》卷首《月令通考敘略》,第62頁。由此可見,該書在撰寫完成之后的流傳范圍應該是在盧翰的親友周邊,作為浙江巡按的王道增刊刻此書便將私人撰修的農書“公共化”了,使得此書能夠走出原作者的生活圈,并使其所載的農學知識不僅供“家塾”學習,而且達到“有補于世”的作用。另一個例子是《救荒本草》的刊刻,該書最早為永樂四年周藩所刻,這一版本并未流傳開來,大約只在藩府有藏,直到嘉靖四年李濂重新發現后才漸漸為人所知:“《救荒本草》二卷,乃永樂間周藩集錄而刻之者,今亡其板,濂家食時,訪求善本,自汴攜來,晉臺按察使石岡蔡公,見而嘉之,以告于巡撫都御史蒙齋畢公,公曰:‘是有裨荒政者。’乃下令刊布,命濂序之。”*朱橚撰,王錦繡、湯彥承譯注:《救荒本草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因此,農書的官刻可以擴大一些私撰農書原有的交流圈,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交流圈的擴大,往往與農書在地域間的傳播聯系在一起,如《月令通考》誕生于南直隸鳳陽府,而其官刻地卻在浙江省,《救荒本草》誕生在河南開封府,而它在嘉靖年間的重刊卻在山西。

那么,官刻農書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方性農學知識的交流呢?根據先前學者的研究來看,對于此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曾雄生還通過宋代士人蘇軾的個案,揭示了這種流動的方向:“士人的流動,特別是南方士人向北方的流動,又大大促進了農學知識的傳播。”*曾雄生:《宋代士人對農學知識的獲取和傳播——以蘇軾為中心》,《自然科學史研究》2015年第1期。杜新豪進一步論證,在明清時期作為當時農業發展最高峰的江浙,成為農學知識的主要輸出地。*杜新豪主要利用以《寶坻勸農書》為核心的明清農書考察了江浙地區農學知識在華北的傳播,具體論文前節注釋已揭,不贅。另,本文所指的江浙地區,即是指明代的南直隸與浙江省。在此處則以官刻農書為例進一步深化他們的探討。

曾、杜二人主要關注到江浙地區農學知識的“北傳”。實際上,由于明代江浙士大夫在科舉領域內的崛起,在其他地區任職的亦不在少數。從北傳來看,除了杜新豪關注到的北直隸外,如河南這樣的中原腹地也在接受著江浙地區的農學知識,湖州人茅艮所撰的《農桑譜》即是一例,該書雖已佚失,但據看過原書的人記載其中主要為“湖俗農桑之事”*施補華:《樹藝篇序》,《澤雅堂文集》卷3,《續修四庫全書》第1560冊,第315頁。,而是書的刊刻則在于:“嘉靖中,(茅艮)以例為河南布政司經歷,作是譜,頒示中州。”*同治《湖州府志》卷58《藝文略》,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頁。從西傳來看,早在宣德年間便已開始了,史載蘇州人陳述:“由御史歷四川左參政……初蜀地之民不知力本,述凡巡歷,勸課農桑,教之樹藝,自是民用饒裕,復著為書,名《農桑風化錄》,刻之。”*嘉靖《嘉定縣志》卷8《人物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版,第535—536頁。再從南傳來看,天野元之助發現江西布政使蔣浤與信豐縣知縣曾政曾經刊刻過《便民圖纂》*[日]天野元之助著,彭世獎、林廣信譯:《中國古農書考》,農業出版社1992年版,第84—85、125—126、164—168。,而前者為蘇州人,后者為應天人,皆為江浙士人,《便民圖纂》也被認為屬于“江南農書系統”。*石聲漢:《介紹〈便民圖纂〉》,《西北農學院學報》1958年第1期。

頗有意思的是,《便民圖纂》完全可以作為明代江浙地區農學知識在全國范圍內傳播的范本,官員在該書的刊刻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一般認為該書誕生在江南地區,即所謂的吳縣知縣鄺璠的初刻本*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33頁。,在這之后,除了蔣浤和曾政在江西省刊刻之外,嘉靖六年云南布政使呂經在昆明再次刊刻,其序言曰:“嘉靖丁亥冬翻刊《便民圖纂》成。”*鄺璠著,石聲漢、康成懿校注:《便民圖纂》,“序”,第14、12頁。之后,嘉靖二十三年廣西潯州府知府王貞吉又刊刻了該書,王氏在跋文中進一步交代,此書乃是奉當時巡按廣西侍御陳維一所命刊刻的:“右《便民圖纂》二十卷,少岳陳公按潯,命刻之潯也。”*鄺璠著,石聲漢、康成懿校注:《便民圖纂》,第255、215頁。據《四庫全書總目》的記載,還有一種嘉靖三十一年刻本,《便民圖纂》“嘉靖壬子刻于貴州,前有布政使李涵序。”*《四庫全書總目》卷130《雜家類存目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冊,第784頁。最后,于永清又在萬歷二十三年刻于“上谷”,《便民圖纂》至此又傳播到了北方邊塞。*鄺璠著,石聲漢、康成懿校注:《便民圖纂》,第255、215頁。以上可見,《便民圖纂》在江西、云南、廣西、貴州、陜西等地的傳播都離不開官員的介入。

不過,正如白馥蘭所言:“官修農書主要關注的內容是如何改進和傳播農業知識,它們被視為政府的工具。這些農書之所以被寫下來,主要是讓其它官員作‘牧民’之用……這些著作得到地方官員的推薦、刊印和傳播,這是他們‘勸農’舉措中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讓民眾受益(‘利民’),讓國家的、社會的、道德—宇宙觀的秩序得以維護。”*[英]白馥蘭著,吳秀杰、白嵐玲譯:《技術·性別·歷史——重新審視帝制中國的大轉型》,第234頁。前文的論述與分析也已經證明官刻農書的傳播不僅僅是技術知識的擴散,也是教化和治理知識的擴散。

如果我們以江浙地區農書與農學知識的傳播為例的話,或可進一步深入以上的探討。當然,技術知識在官刻農書的傳播中仍是相當重要的,如袁黃的《寶坻勸農書》便著重介紹了江浙地區的水田耕作技術與肥料利用技術。*杜新豪、曾雄生:《〈寶坻勸農書〉與明代后期江南農學知識的北傳》,《農業考古》2014年第6期。除此之外,蠶桑技術亦是江浙地區輸出的一種主要農學知識,上文已引茅艮的《農桑譜》與陳述的《農桑風化錄》,這里以廬陵縣縣丞金瑤所刻的《蠶訓》詳細說明:

予家素能蠶,苦無桑。嘉靖庚戌春之任廬陵,邸后有桑數株,因取以蠶。屬下螺川驛驛丞胡綿,浙人也,以蠶方獻予,予按方治之,得繭如卵。越明年,中堂宋十洲先生至,予以告先生,又治之,復然。于是先生命錄綿方,刻布之。……土人劉承四者,學綿而精其業,嘗取綿方附以古方數條并蠶器圖為書,以進先生,受觀之曰:“是可見蠶學之大成矣。”余不得以迫辭乃躬訂,重刻之。*金瑤:《蠶訓序》,《金栗齋先生文集》卷1《序》,《續修四庫全書》第1342冊,第502頁。

《蠶訓》已經佚失,以上為刻者金瑤文集中所錄《蠶訓序》的內容,雖然金瑤率先接觸到下屬胡綿所獻的“蠶方”,但是只有在“刻布”之后才流傳開來,且確有如“土人劉承四者”學習了這一治蠶的方法。此外,這一史料的意義還在于記錄了地方農學交流頗為良性的一面,即《蠶訓》在江西廬陵地區的刊刻確實帶動了當地蠶桑活動的進步,且以“劉承四”為代表的“土人”也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接受者,他們可以通過學習而“精其業”,從而豐富原來的農書文本。

另一方面,農書的刊刻也是地方政府傳播教化和完善治理的一種方式。《便民圖纂》的刊刻地,除了早期的南直隸與江西之外,后期的數次刊刻全部都集中在偏遠、落后的省份,如南方的廣西,在明代雖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和同時期的發達地區相比較,就顯得很落后,而這種落后比之宋代的差距則是進一步擴大。”*粟冠昌:《明代廣西社會經濟發展概況》,《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加之該地區民族眾多,沖突頻發,時任總督凌云翼有言:“西粵民夷錯居,素稱多故,屢煩兵力,迄難久安。雖其山川風氣使然,亦或限于政教所未及也。”*應槚輯,趙克生、李燃標點:《設縣治建州學以圖久安以廣風教疏》,《蒼梧總督軍門志》卷26《奏議四》,岳麓書社2015年版,第321頁。因此,此處官員刊刻農書的目的,便不僅僅在于傳播江浙地區的先進農業技術,更利于技術的引進,促使百姓“力本”,從而達到有效的地方治理。歐陽鐸的序言頗代表了這些官員的思路,茲摘錄如下:

況廣西遠中國,俗尚戈獵,鮮事耕織;疾病不知醫藥,貧于禱祀,夭于巫覡者,其常也;盜賊又不與焉!少岳(指陳維一)蓋傷之。是役也(指刊刻《便民圖纂》),以正令典,以通民志,自淺近要切者,以達于廣大悠久,嗚呼仁哉。*[日]天野元之助著,彭世獎、林廣信譯:《中國古農書考》,農業出版社1992年版,第84—85、125—126、164—168。

此外,江浙農書的北方流傳也具有如上特征,像是經常從技術傳播層面被引用的《寶坻勸農書》,其實在教化與治理方面也頗為重視,以下袁黃的獨白,并沒有提到技術方面的問題。“有能遵行者,免其差役。如農人與工商訟,必稍右農。游手及在官之人與農訟,必重責之。國家之制,惟農為良家子,豈可與雜流為伍哉!考古制:民之生也,宅不毛者有里布,田不耕者出屋業,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及其死也,不畜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不樹者無槨,不蠶者不棉,不績者衰。古人之重本如此,今知縣勤勸如輩耕織。有事到縣者必右力本之農,其能從鄉約保正勸息者,知縣所甚喜,即與準行。”*袁黃撰、鄭守森校注:《寶坻勸農書》,第2—3頁。換言之,在以袁黃為代表的地方官員心中,江浙的農學知識或許確實高于其他地區,但是這些知識根本上還是為教化與治理服務的。

總之,本文討論了明代農書的官刻及其負載的農學知識的傳播問題。就所收集到的史料來看,一部農書的官刻經過了獲取、校訂、刊刻、傳播四個階段,參與的人員不僅是主持刊刻的官員和下屬,沒有官職、功名的監生、士人也會參與其中。換言之,農書的官刻需要一定的人際網絡:一方面,農書在這一網絡中流傳,使得官員得以接觸到它們;另一方面,官員決定刊刻農書后,同樣需要依賴這一網絡進行校訂、梓刻以及傳播。在這樣的過程中,舊有的農學知識會伴隨著官刻再次復活,私人的農學經驗也會因官刻而得以公開。因此,在明代,北宋那種“非朝廷要人不可得”的情況基本不復存在。然而,農書的官刻也不全然是“客觀的”技術傳播活動。趙克生注意到明代家禮“庶民化”進程中,“修書”與“刻圖”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換言之,書籍的流轉與下移其實也是統治者意識形態的播撒。從農書角度而言,以江浙地區的農書傳播為例,論證了在技術傳播的背后,教化、治理乃至對“地鄙”民眾的規訓都隨之而至。有意思的是,這些書籍中最為突出的《便民圖纂》恰好也是“圖”與“文”的結合。*趙克生:《修書、刻圖與觀禮:明代地方社會的家禮傳播》,《中國史研究》2010年第1期。換個角度而言,安德森敏銳的觀察到:“印刷資本主義,使得迅速增加的越來越多的人得以用深刻的新方式對他們自身進行思考,并將他們自身與他人聯系起來。”*有關農書中的“圖”“文”與“勸農”之間的關系,可參考[英]白馥蘭著,吳秀杰、白嵐玲譯:《技術·性別·歷史——重新審視帝制中國的大轉型》,第255—290頁。因此,農書在邊地的刊刻也促進了那里的百姓對自身身份乃至對王朝的認同。王廷相在《齊民要術》序言中說:“富民者,農事其先務也;教農者,有司之實政也。”*[美]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頁。實際情況卻是,“農民”除了作為被動的接受者以外,幾乎很少能參與到農書的刊刻之中。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馬克思的名言:“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并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賈思勰:《齊民要術》卷末《齊民要術后序》,第600—601頁。

[本文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明代江南地區農業文獻研究”(KYZZ16_0362)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水利
為奪取雙勝利提供堅實水利保障(Ⅱ)
為奪取雙勝利提供堅實水利保障(Ⅰ)
水利學會
水利第二工程局
水利第一工程局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傳
水利工會
水利監督
水利先進實用技術推廣
中國水利(2015年11期)2015-02-28 15:13: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 欧美综合激情|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大香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58av国产精品|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午夜福利网址|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区在线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无码国产伊人|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亚洲色中色|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色|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欧美成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91精品综合|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色网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永久天堂网Av|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久久精品视频一|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欧美不卡二区| 亚洲性影院|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