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中國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88)
銀行內部稽核,是預防業務風險的主要屏障,也是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銀行之業務得失,在乎經營之是否得道,而經營如何,又視乎防弊之是否有力,欲求銀行之信用穩固,業務發達,非對營業上有嚴密之考核,毋使廢弛或瀆弊不為功也”。*直心:《銀行稽核制度之研究》,《東三省官銀號經濟月刊》1929年第1卷第2號。隨著近代銀行業務日益擴展,涉及行業增多,銀錢往來巨大,風險無處不在,“必須有嚴密的牽制之功能,始克使一部分有錯誤恒被他部分所發現,一部分有舞弊情事,亦易被他部門所查出”。*袁榜先:《略論銀行內部牽制組織》,《省行通訊》1947年第1卷第1期。依照內部牽制理論,一個合理、健全、高效的內部稽核機制,不僅可以降低業務風險發生的幾率,亦能提高銀行業務的水平與效率。既有的金融史研究,對銀行業的內部稽核問題,較少涉及*既有關于近代銀行內部監察的研究集中于兩個方面:其一是政府的銀行監管政策研究,如萬立明的《中國近代銀行監理官制度的發展軌跡及其啟示》(《上海經濟研究》2005年第6期)、劉平的《近代中國銀行業監理官制度述論》(《上海金融》2007年第6期)等;其二是銀行應對金融風險的舉措研究,如蘭日旭的《張嘉璈與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拒兌風波》(《中國金融》2011年第22期)、潘曉霞的《1930年代經濟危機中的銀行改組——以中國、交通銀行為中心》(《歷史研究》2013年第5期)等,銀行業內部風險防控機制尤其是業務稽核制度目前尚未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文旨在通過對內部稽核機制的探討,管窺近代銀行業的風險管理能力。
近代銀行的內部稽核制度,是從“仿行西法”開始的。第一家近代銀行中國通商銀行1897年成立之初,參考匯豐銀行管理制度,擬定該行章程,其中規定有“總行有稽察分行之責”,“如各行有違例情事,可派妥員至該行查帳,如有應改、應添或應撤之事稟請核辦,費用開銷公款;如派出之員有滋擾勒索事,準分行詳報立時撤去”*陳旭麓等編:《中國通商銀行(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頁。等語,可謂是近代中國銀行業關于內部稽核的最早制度文本。嗣后又有1905年成立的戶部銀行以及1908年開業的交通銀行,在仿行西方銀行制度的過程中,先后建立了內部稽核制度。*孔祥賢:《大清銀行行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頁。1916年北京政府頒布《銀行稽查章程》,授權財政部對銀行各類業務進行定期稽查與臨時稽查。*中國銀行經濟研究室:《全國銀行年鑒(1935)》,中國銀行經濟研究室1935年印行,第E42頁。政府監管的倒逼機制,迫使各銀行不得不建立內部稽核制度,規范自身業務與管理,以應對財政部對銀行業的各種業務稽核。到1930年代,無論是官辦銀行,還是民營銀行,內部稽核制度多已初具雛形。
盡管從時間上看,不少銀行較早地建立了內部稽核機制,但除少數大銀行外,早期的銀行由于業務量小、機構簡單,稽核經常與其它管理職能捆綁在一起,并不獨立。在機構設置上往往從屬于業務、會計等職能部門,稽核、監察、會計檢查之間的功能并不清晰,一人兼任數職的現象并不罕見。譬如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成立之初,總務、業務、檢查三科業務“統歸一人主任其事”,“嗣覺業務科為銀行業務之設計機關,檢查科則居于監察之地位,總宜分別辦理,遂將檢查、業務兩科劃分為二”,由專門人員各司其事。*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36頁。江西省銀行的稽核室最初也附設在會計課,嗣后隨著業務的擴展,分支行的增加,才改擴為稽核處,與會計、發行等機構平行。*劉炳藜:《稽核處三年來經過概略與現時工作》,《省行通訊》1938年第1卷第5期。1920年代之后,隨著業務分科越來越受到銀行業的重視,交通銀行、金城銀行、中國銀行等銀行逐漸將稽核職能獨立出來,并明確稽核崗位的監察內容與權限,獨立行使內部監督職能。*王強:《自律與他律:近代中國銀行業風險防控機制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56頁。
從內部組織結構上看,近代銀行稽核部門的隸屬關系,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總經理直轄制,即在總行設稽查部,直轄于總經理,如金城銀行辦事章程就規定稽核由總經理指派,承總經理之命,辦理各種事項*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編:《金城銀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頁。,中國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浙江興業銀行等亦實行此種制度。這種制度的優勢在于稽查部門直接受總經理指揮開展工作,“稽查員對于分行之稽查,得獨斷專行以為之”,效率較高,但它的局限在于“其舉動既須仰息于總經理,自不免受其壓制”,尤其當對總行業務進行稽查時,“往往易與總經理發生權限上之沖突”。*士浩:《銀行設置自衛稽查部之必要及其組織法》,《銀行周報》1920年第4卷第46期。另一種是董事會直轄制,即稽查部門直接向董事會負責,這種制度下稽查部門與總經理平行,直屬于董事會,浙江實業銀行便是董事會直轄制的代表。*上海市政協文史文員會編:《舊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頁。此種制度設計使稽核工作不受總經理牽制,更能保證稽核的獨立性,但局限在于當稽核部門與總經理發生紛爭,往往需要董事會的裁決,效率較低。無論是總經理直轄制還是董事會直轄制,稽核機構逐漸擺脫附屬的狀態發展成為獨立的監督部門,是不爭的事實。
隨著稽核職能的日漸獨立,稽核部門的職權亦隨之得以加強。稽核制度創立伊始,多數銀行的稽核職能僅限于查賬或會計審核,隨著內部風險防控意識的增強,稽核職權有逐漸擴大的趨勢。觀察1930年代各銀行的內部稽核職權,除傳統的查賬功能之外,還涉及業務預算與執行、決算報告審核、人事之監督檢舉、對外契約之審查、庫款倉儲之檢查、會計及辦事手續設計、各種規章及業務計劃之審查等內容。*⑤羅世燾:《銀行稽核之重要性》,《裕民》1942年第2期。從上述稽核內容上看,已經超越狹義的稽核范圍,所涉職能涉及文書、庫管、賬表、會計、決算等銀行經營過程的諸多環節,稽核權限顯著增強。各銀行根據自身營業與管理需要,還賦予稽核不同的特殊職能,如交通銀行的稽核工作除賬務審核之外,人事考核與業務考核也被納入稽核范圍之內*交通銀行行史編委會:《交通銀行史》第3卷,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393頁。,新華銀行的稽核部門在賬務與業務檢查之余還擔負著信用與市場調查的職責等*《稽核處與辦理業務人員的關系》,《新語》1922年第4卷第21期。,福建省銀行的稽核工作更是涉及“查核各行處之業務、會計是否錯誤,有無流弊,行員間有無派別傾軋等不良現象”,以及“將總處之業務方針,轉示各行處妥慎推行,使上情可以下行,下情可以上達,使勤勉者有所獎,懈怠者有所懲”*稽核室:《本行董事會稽核室工作概況》,《省行通訊》1948年第2卷第10期。,根據這樣的設計,稽核部門幾乎總攬了所有內部風險管理職能,成為銀行業經營管理中的核心部門。
內部稽核不同于其它管理,它對專業化的要求較高。尤其是稽核人員,不僅要有充分之辦事經驗,“凡對于銀行各部門之辦事手續,以及種種章程規則,營業方針,通告通函等,均應諳熟”,更應具有“豐富之會計學識”,“對于各種會計學識有深切之了解”。⑤早在1916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就在行內開辦了銀行傳習所,從年度盈余項下撥出專門經費,培養銀行專門人才,在其培訓項目中,尤注重“檢查與會計上之訓練”,即便是在抗戰的困難時期,該傳習所在培訓稽核人員方面依然不遺余力。*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編:《陳光甫先生言論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行1949年印行,第134頁。1934年,該行總檢查沈維經為進一步加強檢查人才訓練效果,商由總行人事部門選擇新進同人“適于造就會計或檢查者,派往檢查處,先行訓練”,一方面盡早熟悉業務,一方面隨同出外查賬,以傳幫帶的方式,培養檢查人才。*《總行改良檢查制度》,《海光》1934年第6卷第12期。實際上從1930年代初,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鑒于“在過去期間,本行之檢查員,其職務只在稽核賬目”,對檢查工作加以改進,使檢查員除稽查賬目之外,還承擔業務審核任務,而能夠勝任此項任務的人員,“以各分行會計人員最為適當”,“以其既擔任分行會計,則于審核賬目時自能收駕輕就熟之效,同時在各地任事已久,對于當地之商情及主顧之優劣,俱有相當之認識”。*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史料》,第753頁。浙江興業銀行訓練稽核人員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從總行選拔優秀員工,自練習生做起,經過各營業部門與會計部門實地工作,然后調入稽核部門擔任稽核員,經若干歷練后擇其優秀者派駐各地分支行擔任分區稽核或主管會計,二是從外埠分支行會計部門中選拔優秀會計員,調任總行稽核部門充任稽核工作,這種做法的目的在于使稽核員既對各營業環節和手續十分熟悉,同時也具有專業會計知識與稽核能力。*朱益能:《如何改進本行稽核及會計制度》,《興業郵乘》1947年第134期。通過培訓使稽核人員具備完善的會計知識,或選調會計人員參與稽核工作,這些做法無疑進一步推動了稽核工作的專業化。
會計檢查是銀行實行內部業務稽核的重要措施,大部分銀行舞弊與業務錯漏,皆可以通過會計檢查才能得以發現和確認。因此,不少銀行還通過賦予會計人員實施會計檢查或審核的職能,實現內部稽核的專業化。根據交通銀行《會計主管人員辦事細則》,總管理處各部會計主管人員除主持部門賬務事務外,還負責有關憑證審核、各種契據及押品實物檢查、單據報表之審核、會同經理檢查庫存等職責,各分支行、處、倉庫會計主管人員除在個別細節上有所差別外,也承擔幾乎相同的職能。按照規定,屬于會計主管人員職責范圍的日常稽核工作包括“一切傳票及附屬單據均應先由會計主管人員審核后再送經理、主任簽章”,“一切對內對外單據均應先送由會計主管人員核蓋或副簽再送經理、主任簽章”,“一切契據合同等均應先經會計主管人員審查其內容”,“一切賬冊報表,會計主管人員應隨時審核其記錄是否正確,有無手續欠缺,并立即糾正之”等。該細則還要求各部及分支行會計主管人員“每期應向稽核處長、副處長直接書面報告”,“范圍包括業務、會計、人事等一切重要事項及本人觀感”,“遇有賬務上之緊急處置事件,隨時分別輕重,立即函電密報稽核處請示辦理”。*交通銀行總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交通銀行史料1907—1949》第1卷(下冊),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0—1464、1486—1495頁。交通銀行的《總處查賬規程》,不僅對現金、票據、放款、存款、匯款、證券及外幣期貨買賣等方面如何實施會計檢查進行了詳細指導,還賦予查賬人員隨時調閱相關案卷及要件以及必要時可以從權處置的權力。1928年中國銀行新訂《中國銀行組織大綱》,總管理處附設業務部、會計部、總務部、調查部,其中會計部下設五課,除第一課主管預算、決算等綜合事務外,其余四課分別負責各大分區的賬務稽核業務。*《中國銀行組織大綱》,《銀行周報》1928年第12卷第47號。
從以上中國、交通兩行會計部門的分工情況來看,會計部門承擔了一系列的稽核職能,成為銀行內部稽核體系中的重要力量。會計檢查于內部稽核的意義,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曾在總結防弊經驗時指出:“防弊之最重要關鍵在有嚴格執行之會計制度。會計制度之設,其最大目的即在防弊。此點在規模較大之機關中尤為重要,因機關一大,主管人員之耳目有所未及,非有嚴密之會計制度,不足實施稽核之功用也。”*古羊、鄭榮整理:《上海銀行行員舞弊案史料》,載上海檔案館編:《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三輯)》,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313—314頁。會計人員參與內部稽核,無疑有利于從專業的角度及時發現內部舞弊行為,并能夠對內部稽核機制的弊漏提出專業的建設性意見,大大提升了內部稽核的專業化水平。
為推進日常稽核工作的制度化,不少銀行還相繼制訂或完善了相關稽核規范,譬如交通銀行從1917年起先后制訂了《赴外稽核章程》、《交通銀行查賬章程》、《巡回稽核辦事規則》*交通銀行行史編委會:《交通銀行史》第3卷,第393頁。;1919年浙江興業銀行制訂《會計稽核規程》,之后又根據業務變化不斷修訂,1945年董事會通過較為完善的《總分行稽核細則》*朱益能:《如何改進本行稽核及會計制度》,《興業郵乘》1947年第134期。;金城銀行1937年出臺了《金城銀行稽核規程》、《赴外稽核辦事細則》*⑧天津市檔案館編:《金城銀行檔案史料選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3—85、85—86頁。等。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在1930—1936年連續出版了《全國銀行年鑒》,對全國各地區不同性質的銀行進行數據統計與研究,其中專辟章節對當時銀行業的內部規程進行了匯總介紹,觀察這些內部規程,我們發現中央、中國、交通、富滇、廣西、上海等國家與地方銀行都先后制訂了相應的內部稽核或檢查規章,這些稽核制度對稽核工作的目標、主體、對象、權力、職責、工作流程等內容進行了詳盡的規范。制度化進一步推進了稽核工作的常態化,各銀行根據自身的管理模式、業務側重、規模大小,形成了適合自身經營特征的日常稽核機制。
分區稽核是近代銀行業普遍采用的一種日常稽核方式,所謂分區稽核,即由總行將全國分支行按照行政區劃或根據自身的業務區域,劃分為若干稽核區,每稽核區指派常駐稽核一人,辦事員若干,負責本區的日常稽核事宜。對于分行眾多且業務繁雜的銀行,分區稽核的威懾在于稽核常設,稽核常設具有以下好處:“一、與行員心理上以戒惕之影響,使人人不敢廢弛;二、稽核員專司考察,對事務易于熟達,審核方法易于周到;三、稽核處既經常設立,則稽核人員有獨立精神,自可施行考覆之權,易收效果。”*直心:《銀行稽核制度之研究》,《東三省官銀號經濟月刊》1929年第1卷第2期,第6頁。交通銀行是實行分區稽核的典型。從1920年代開始,交通銀行便嘗試實行分區稽核,經過十數年的探索,1941年該行總稽核處將全國各分支行正式劃分為六大稽核區:渝行所屬第一稽核區;滇、黔、桂、湘所屬第二稽核區;秦、隴所屬第三稽核區;浙、閩、贛所屬第四稽核區;滬、青、漢所屬第五稽核區;津、長、連所屬第六稽核區,各區設“駐外稽核”一人,主持該區稽核事務。各區駐外稽核及辦事員由總行選派,與稽核區內的分支行為平行關系,直接向總行稽核處負責,其薪津亦由總行直接發給,與這些分支行無任何利益關系,保證了駐外稽核工作的獨立性。稽核主要任務是對轄區內分支行的業務進行考核,尤其注意其對總行指示事件之執行程度與業務方針是否吻合,并對轄區內分支行賬目至少每半年實施一次定期檢查;賬務上發現的問題,應隨時通知該分支行經理加以糾正;對重大事項應縷列事實,加具意見,隨時陳請總行處理。*交通銀行總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交通銀行史料1907—1949》第1卷(下冊),第1497—1501頁。交通銀行這種分區稽核不僅可以減輕總行稽核處的工作負擔,使其可以集中精力關注全行稽核工作的規劃與指導,也使稽核工作能夠與地方金融市場實際情況相結合,提高稽核的針對性。
與交通銀行通過分區稽核提高稽核效能的做法不同,以金城銀行為代表的部分銀行則通過由總行實施定期稽核與臨時稽核相結合的方式發揮稽核威懾力,實現對全國分支行業務的風險管控。根據金城銀行1937年制訂的稽核規程,該行將日常稽核工作分解為定期稽核與臨時稽核,定期稽核于每屆決算后,或經理、副理及重要職員調離時,由總行指定抽查數行或數處,臨時稽核則于總行認為必要時隨時施行,總行在稽核人選、稽核時機等方面擁有最終決定權。⑧臨時稽核范圍涉及放款是否符合放款規則、透支款項各戶進出情形及其狀況是否與其業務需要相合、存放款利率與當地市面利率比較有無過高過低、各項放款是否按時收回、開支是否符合預算、同業存放款及其收付情形及利率之計算、各分行處不動產經營情況以及其他應行稽核事項。除此之外,稽核還應注意抵押品應依其抵押折扣隨時與行市比較是否足資保障、資產之負債比率分配是否適當、損益類之計算是否確實、儲蓄部之各種放款是否符合現行法令等。*天津市檔案館編:《金城銀行檔案史料選編》,第83—84頁。從內容上看,臨時稽核基本囊括了銀行平時業務中可能發生風險的各個環節,對于銀行職員業務行為,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和規范作用。這種定期稽核與臨時稽核相結合的內部稽核機制,其實質是將稽核職權集中于總行,由總行對各地分支行的風險管理實行直接控制,這種集權式稽核機制的優勢是可以從整體上降低個別分支行的不當業務株連全行的潛在風險。不僅如此,我們在《銀行周報》、《銀行月刊》、《金融周報》等行業類期刊以及《興業郵乘》、《新語》、《海光》等內部同人刊物上能夠看到不少銀行定期或不定期發布的內部稽核通告,將被稽核分支行名稱、稽核時間、參與稽核人員、稽核業務內容、詳細稽核過程以及稽核結果向社會公示,這種稽核工作與稽核信息的及時披露,在優化銀行營業環境、提升銀行社會信譽的同時,也督促與鞏固了銀行業內部稽核工作的常態化。
專門的檢查委員會也是銀行業實施內部稽核的重要方式。發行準備檢查委員會是專門檢查委員會中比較常見的稽核機構。1935年法幣改革之前,貨幣發行并不統一,不僅中國、交通、四行準備庫等全國性銀行發行紙鈔,各地方銀行或官銀號亦濫肆發行*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十年來中國金融史略》,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43年印行,第15頁。,因缺少相應監管,不少銀行發行準備并不充足,往往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因擠兌而釀成金融風潮,因此而關張倒閉者并不罕見。為穩固幣信起見,信用卓著之銀行紛紛成立發行準備檢查委員會,定期對發行準備金進行核查,并將檢查報告公示于眾。較早成立發行準備檢查委員會的是中國銀行,1928年3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受此前武漢集中現金令致使漢鈔擠兌的教訓,深感發行準備公開之重要,遂制訂《上海中國銀行發行準備檢查委員會規則》,規定中國銀行發行的有所兌換券,均按現金準備六成、保證準備四成充足準備。*《上海中國銀行組織準備檢查委員會》,《銀行月刊》1928年第8卷第3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金融法規選編》上冊,檔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259—360頁。根據該項規則,中國銀行函請金融工商各界推舉代表,組成發行準備檢查委員會,其委員包括上海總商會林康侯、趙晉卿,上海銀行公會孫景西、吳蔚如,上海錢業公會謝弢甫、嚴均安,領券行莊代表張達甫、夏圭初,中國銀行董事施省之、李馥蓀、徐寄庼,財政部金融管理局陳健庵,聘請王梓康為該會會計師,上海著名會計師徐永祚為會計顧問。*《上海中國銀行發行準備檢查委員會名單》,《銀行周報》1928年第12卷第13號。檢查委員來自與金融業相關的不同界別,增強了檢查委員會的廣泛代表性和權威性,再加上檢查報告即時公開制度,穩固了中國銀行鈔券的貨幣信用,中行鈔券能夠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幣值保持基本穩定,發行準備檢查與信息公開政策在其中發揮了相當的作用。
中國銀行發行準備檢查委員會的做法很快獲得其它銀行的效仿。中央銀行自1928年11月開始,由其監事會對發行準備實施檢查,每周一次,檢查報告亦同時在《銀行周報》公示。*洪葭管主編:《中央銀行史料1928—1949》上冊,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頁。金城、鹽業、中南、大陸四行準備庫的津庫于1929年7月組成由四行稽核員、會計師組成的檢查委員會開始發行準備檢查,并每周將檢查報告登載于《銀行周報》,滬庫于1930年1月也仿照津庫施行發行準備檢查制度。*《天津鹽業、中南、金城、大陸銀行準備庫發行準備第一次公告》,《銀行周報》1929年第13卷第26號;《鹽業、中南、金城、大陸銀行準備庫發行準備公告》,《銀行周報》1930年第14卷第4號。1930年7月,浙江興業銀行延請會計師嚴鷗客對發行準備進行定期檢查,并及時在報刊發布檢查公告。*《浙江興業銀行發行準備第一次報告》,《銀行周報》1930年第14卷第25號。交通銀行則是從1931年1月成立檢查發行準備委員會,由該會推舉董事、監察人會同會計師按月檢查發行準備,檢查報告除陳報財政部外,并登報公告。1935年該行還以《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檢查規則》的形式將上述準備檢查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交通銀行總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交通銀行史料1907—1949》第1卷(下冊),第880頁。甚至一些地方中小銀行也逐漸重視發行準備檢查工作,如浙江地方銀行于1933年亦仿照中、交等行成立發行準備檢查委員會,并聘請會計師一名輔助檢查。*《浙江地方銀行發行準備檢查委員會規則》,《浙江財政月刊》1933年財政法規專號。據1931年的統計,上海9家發行銀行中,就有6家銀行施行了發行檢查制度,占發行銀行的三分之二。*六家施行發行檢查的銀行是中國銀行、中央銀行、交通銀行、四行準備庫、浙江興業銀行與中國實業銀行,尚未施行發行檢查的是四明商業儲蓄銀行、中國通商銀行與墾業銀行。參見《二月份上海各銀行發行檢查報告》,《中行月刊》1931年第9期。從全國范圍看,除部分地方中小銀行或因地方勢力干預,或因自身能力所限,未能實行或堅持發行準備檢查外,中國、交通等大中銀行發行準備檢查均已形成制度,這對鞏固銀行業鈔券信用與幣值,降低銀行業發行風險具有積極意義。
從一些銀行的風險管理資料上看,日益健全的稽核機制確實在內部風險防控方面發揮了較為理想的成效,如根據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對該行1920—1934年共76起舞弊案件的統計分析,其中七成以上的舞弊案件是在銀行內部稽核的過程中發現的,嗣后通過司法訴訟、保人索賠、內部追討等方式共挽回損失八十多萬元。*《本行行員舞弊之研究》,上海檔案館藏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檔案,檔案號:Q65-2-60。事實上,內部稽核的作用并不僅限于防止舞弊,它在賬務、業務、人事等方面都發揮了顯著的成效,誠如時人所總結:“稽核在銀行地位的重要,有如眼睛在人的頭部,利用它明察秋毫的功能,直接方面,可以使賬情明晰,銀行經濟的趨勢,各種興革的事宜,在實施稽核的時候,常能心領神會地覺察到,間接方面,可以防止弊竇的發生和錯誤的更正”。*陳昉邨:《談談本行稽核的方法》,《新語》1934年第2卷第19期。綜觀近代銀行業內部稽核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賬務上之效能:財務的檢查與規范是內部稽核的傳統職能,其中首要內容是合規性檢查,合規性檢查旨在使銀行日常業務手續符合制度規定,減少業務違規的概率:“舉凡各行處未曾依照會計規程及總管理處通告通函所示之辦法辦理,如記載不詳、數字不確、手續不合、科目之處置不當等有關賬務之各種問題,均應一一加以糾正,使其入于軌范,符合規定,而臻于完善縝密之途”。*羅世燾:《銀行稽核之重要性》,《裕民》1942年第2期。其次是修補財務漏洞:“銀行常有因業務之增減,舞弊案件之偵察,或對外交涉事項之發生,開支之節省等原因,而對于原訂之會計制度及辦事手續,均須不時檢討而加之以變更及補救,以求會計之健全,故稽核人員,應以其查賬所得之經驗,隨時貢獻其改革之意見。”*羅世燾:《銀行稽核之重要性》,《裕民》1942年第2期。此類效能包括統一會計科目與記賬程序、劃一開支范圍與細目、整理賬務手續等,目的在于堵住制度漏洞。
2.業務上之效能:通過業務檢查,盡可能避免業務違規是內部稽核的重要效能之一:“凡經營不善、資金用途不當,如助長囤積、違背行章、抵觸法令或危險堪虞、擔保品不實、抵押太高等有關業務上之各種問題,均應詳加審核,隨時檢舉,并予以合法之改善,使業務上日臻鞏固發達之途。”除此之外,由于銀行交易日益頻繁,其科目設置、支票應用、利息計算、賬表登記以及會計手續等涉及程序復雜,辦事人員“難免不發生錯誤,時有遺漏,稍或不慎,則流弊堪虞”*羅世燾:《銀行稽核之重要性》,《裕民》1942年第2期。,因此在優化業務手續,推進業務改革方面,需要稽核部門給予具體改進意見。譬如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檢查部將如何合理劃分內部組織、賬表單據的制訂與填寫方法、統一各類業務表冊等作為部門的重要職能*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史料》,第752頁。,新華銀行稽核處在1930年代對票據收發、核對、送閱等部分業務流程進行改進,顯著優化了業務流程和提高了辦事效率*履衢:《改進中的稽核處》,《新語》1938年第6卷第2期。,在這些銀行的業務改進案例中,稽核部門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3.人事上之效能:內部稽核在人事方面的效能,首先表現在人事考核上,銀行辦事人員之勤惰及工作之效率,均直接影響于整個銀行的信譽及辦事之效能,“凡行為不檢、生活奢侈、態度傲慢、個性倔強以及辦事能力低弱之從業人員,均應密切注意,留心考查,以謀調查,使弊竇無從發生,工作效力逐漸提高”*羅世燾:《銀行稽核之重要性》,《裕民》1942年第2期。,獎勵勤能,懲罰懶惰,自必依賴相應的稽核措施,方能實現。更重要的是,內部稽核的日漸健全,對防止內部人員取巧舞弊具有防波堤的作用,銀行從業人員,經手業務,無非鈔幣,接觸之人,多皆顯貴,“故管理稍有不當,即易發生不良之現象,小之則足以阻礙業務之推行,大之更足以影響銀行整個信譽之破產”,而稽核工作,對內行使監察監督職能,形成防腐高壓,使意圖舞弊者不敢腐、不能腐。
從功能上看,稽核部門儼然已成為銀行的“業務中心、管理中心和參謀中心”*《中國銀行行史》,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頁。,那么,內部稽核機制的發展是否真正從整體上改善了銀行業務的風險指數呢?下面我們從若干銀行業務風險變量的長時段演變趨勢觀察內部稽核機制的實際效果到底如何。
首先,銀行貸存比逐年降低。貸存比指的是銀行放款總額占存款總額的比例,從風險防控的角度看,貸存比越高,則意味著風險越大。根據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經濟研究室編《中國重要銀行最近十年營業概況研究》一書對28家重要銀行*這28家重要銀行包括中央、中國、交通、中國通商、浙江興業、四明商業儲蓄、浙江實業、廣東、江蘇、中華商業儲蓄、聚興誠、新華信托儲蓄、上海商業儲蓄、鹽業、中孚、金城、利豐、中國農工、大陸、東萊、永亨、中國實業、東亞、中興、中南、國華、中國墾業、四行儲蓄庫。的資產負債統計,這28家重要銀行1921—1925年的放款總額占存款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03.69%、104.39%、104.00%、101.68%與97.50%*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經濟研究室:《中國重要銀行最近十年營業概況研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1931年印行,第2頁。,這28家銀行,既有中國、交通等國家銀行,也包括分布于全國各地的商業銀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據上述統計我們基本可以推測,北京政府時期銀行業的整體貸存比是較高的。也同樣是這28家銀行,1928—1934年的貸存比則依次為94.03%、92.56%、87.67%、86.20%、53.79%、83.65%與81.92%。*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經濟研究室:《民國二十三年度中國重要銀行營業概況研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1935年印行,第17—18頁。比較這兩個不同的時期,發現后一個時期明顯低于前一個時期,根據這一變化,我們也基本可以認為,1930年代銀行業在貸存比方面的狀況普遍優于1920年代。依據上述統計,無論是國家銀行還是商業銀行,貸存比整體上呈現出逐漸降低的趨勢,也即銀行業的資金運用越來越注重安全。銀行業貸存比趨于優化的原因,與各銀行風險意識提高,在客戶資質、資金用途、信譽調查、抵押物審查等方面加強對貸款業務的內部稽核不無關系。
其次,銀行現金準備率逐漸提高。根據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對28家重要銀行的庫存現金與各項存款總額的計算,1922年全部28家重要銀行庫存現金占存款總額的比例為10.24%,1932年上升為12.83%,呈緩慢上升趨勢;庫存現金占活期存款總額的比例由1922年的12.49%,提升至1932年的19.29%,提高了近七個百分點。*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經濟研究室:《中國重要銀行最近十年營業概況研究》,第2頁。就單個銀行而論,中央銀行1932年的現金準備率已達23.12%,中國通商銀行更是高達28.02%,其它如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為14.92%,金城銀行為14.04%*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經濟研究室:《民國二十一年度中國重要銀行營業概況研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1932年印行,第15—17頁。,均較此前有大幅增長,此后直至抗戰爆發,這些銀行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現金準備率。從已有的統計數據來看,進入1930年代以后,銀行業存款增長明顯高于放款,銀行庫存現金有所增加,現金準備率表現出明顯提高的態勢。
再次,銀行業授信集中度亦有所緩解。授信集中度是指銀行資金投向對某一領域或客戶的偏好程度,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銀行資金運用是否具有過度集中的風險,集中度越高,表明風險隱患越大。整體上看,隨著銀行業逐漸意識到風險分散的重要性,授信過度集中的現象得以逐步緩解。以與工商業關系密切的金城銀行為例,1919年金城銀行授信額度較大的客戶集中于棉紡織、化學、面粉等幾個行業,棉紡織業放款共402687元,其中裕元紡織公司一家的貸款額就達262570元,占65.2%,化學工業放款共309882元,其中久大精鹽公司265456元,占比高達85.7%,煤礦業放款總額548925元,六河溝煤礦一家獲406132元,約74%。*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編:《金城銀行史料》,第57—159、370頁。可以看出,這一時期金城銀行的單一客戶授信額度是十分集中的,在重點放款的行業中,大部分授信額度都集中于某一兩家企業。這種情況到1927年前后有所緩解,紡織行業中裕元紡織公司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再持續,該年裕元所獲授信額度僅占金城銀行紡織工業貸款總額的28%,另有溥益紗廠29.6%、大生系統企業16.8%、恒源紡織公司11.5%等授信大戶出現,其它如裕大紡織公司、恒大紡織公司、寶成紗廠、寶豐紗廠、華新紡織公司、山東魯豐紡織公司等企業皆獲得金城銀行數萬元甚或十數萬元等額度不等的授信。至1930年代,不少商業銀行的放款盡管依然存在個別行業較為集中、單一客戶授信額度較大的情形,但與此前相比,已有很大改觀。
從以上數據統計可以看出,近代銀行業貸存比、現金準備率、授信集中度等主要風險變量總體上呈現出良性波動的趨勢,這與銀行業內部稽核機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不無關系。整體上看,以賬務檢查、業務改進、人事防腐為主要特征的內部稽核機制,不但豐富了近代銀行業自我風險監控與防御的手段,也優化了其自身的業務與管理結構,使近代銀行業日漸走上良性的發展道路,為近代工業化與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7BZ5140)、中國政法大學人文社科規劃項目(14ZFG77002)和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