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虞,施曉倩,何六濤,陳華春
(1.金華廣福醫院,浙江 金華 321000;2.杭州醫學院,浙江 杭州31005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種以呼吸困難、胸悶及咳嗽為主要表現的慢性氣道炎性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是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雙水平氣道正壓(bi 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無創通氣輔助呼吸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因其無創、安全、有效等優點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在臨床實踐中無創呼吸機的吸氣壓力通常設置在15~20cmH2O左右,壓力超過20cmH2O壓力會增加胃腸脹氣及不耐受等情況,但是部分嚴重呼吸衰竭或氣道阻力較高的患者在15~20cmH2O左右往往不能提供較理想的潮氣量,導致臨床通氣療效不佳。本研究嘗試采用高壓力無創通氣治療COPD合并嚴重Ⅱ型呼吸衰竭,并與常規壓力無創通氣治療進行比較,評價高壓力無創通氣的臨床治療效果。
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67.5±13.5)歲,病程5~20年。入選標準:(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COPD急性加重期診斷標準[1-2];(2)伴有Ⅱ型呼吸衰竭且有酸中毒;(3)年齡>45歲;(4)入選患者需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呼吸停止需緊急氣管插管者;(2)感染性休克,經治療后收縮壓<90mmHg;(3)嚴重心律失常;(4)明顯煩躁、譫妄不能合作,或拒絕接受無創通氣者;(5)氣道內有大量分泌物需氣管插管吸引。按照入院先后次序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壓力無創通氣治療組(以下簡稱常規壓力組)20例和高壓力無創通氣治療組(以下簡稱高壓力組)20例,分別采用常規壓力(15~20cmH2O)BiPAP S/T模式和高壓力(20~25cmH2O)BiPAP S/T模式。
材料:BiPAP 呼吸機購自飛利浦偉康公司V60型號,全自動血氣分析儀購自德國西門子公司。方法: 所有入組患者在治療前行血氣分析并記錄PaO2、PaCO2、pH、RR、HR。上機前做好解釋工作并使其自然放松,戴上面罩并調適好儀器。先給予低壓適應(一般從10 cm H2O 開始),后逐漸升高至目的壓力值。常規壓力組采用BiPAP+S/T (IPAP 15~20cmH2O IPEP4~6cmH2O RR12~18次/分 FIO235~50%),高壓力組采用BiPAP+S/T (IPAP20~25cmH2O IPEP4~6cmH2O RR12~18次/分 FIO235~50%),在治療后1h行血氣分析并記錄結果。
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h的PaO2、PaCO2、pH、RR、HR變化情況。
使用統計軟件SPSS 21.0進行統計分析,對計量資料進行方差齊性檢驗(Levene檢驗),方差齊采用配對t檢驗,方差不齊采用近似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完全隨機設計的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2組治療前、治療后1h各觀察指標變化情況

表2 2組治療后各觀察指標與治療前差值的變化情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我國的大量流行病學調查顯示40歲以上成年人患病率高達8.2%[1-2]。COPD 是由于氣道、肺血管、肺實質的慢性炎癥導致氣道管壁結構重建,管腔狹窄,氣道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阻,呈進行性加重的一種肺部疾病[3]。COPD 患者病程長,容易受到細菌和病毒感染,容易并發低氧血癥及高碳酸血癥導致患者發生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生命[4-6]。目前臨床對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為機械通氣。機械通氣可以有效地增加肺泡通氣量,減輕氣道阻力,減少呼吸肌負荷,促進CO2排出,提升PaO2,改善組織細胞缺氧狀態,糾正呼吸性酸中毒[7]。與傳統的有創通氣比,無創通氣因其具有無創、易操作、費用低等優點而廣泛運用于臨床,此外無創通氣也可通過開放慢性纖維化氣道來改善肺功能并明顯減少患者死亡率及減少氣管插管率[8-9]。但在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其臨床療效不佳,可能與通氣壓力過低不能有效地改善肺通氣功能有關。研究發現使用高壓力無創通氣能明顯改善慢阻肺穩定期患者的二氧化碳潴留和延緩肺功能下降[10]。
本研究運用常規壓力和高壓力無創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嚴重呼吸衰竭,發現治療1h后,血氣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說明無創通氣技術對改善COPD合并Ⅱ型嚴重呼吸衰竭患者癥狀有積極作用。高壓力水平較常規壓力水平有更加大的呼吸壓力差,在肺順應性與氣道阻力不變的情況下,產生的潮氣量相對較大,同時提高肺泡通氣量,克服了常規壓力水平無創通氣的潮氣量不穩定及不足等缺點。然而因本研究入組病例較少,要確定高壓無創通氣對COPD合并Ⅱ型嚴重呼吸衰竭的療效,需要更大樣本的隨機對照和增加隨訪時間來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