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際 宇
(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某隧道為國高網上的一條短隧道,采用雙向六車道、120 km/h的建設標準。隧道左線長495 m,右線長452 m,采用小凈距的布設形式。隧道單洞建筑限界凈寬×凈寬=15.5 m×5 m,考慮經濟性及結構受力的特點,隧道主洞采用三心圓、曲邊墻形式。隧道主洞采用R480 cm,R880 cm的三心圓凈空斷面形式,設仰拱凈空斷面面積為133.7 m2,其建筑凈空斷面見圖1。

隧道進口段圍巖主要為碎石及強風化石英砂巖,碎石結構松散,抗沖刷能力差。強風化石英砂巖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圍巖自穩能力差,無支護時拱部易坍塌,側壁易失穩。集中降雨狀態下洞室內呈淋雨狀出水。根據地勘報告,隧址區有明顯地表水體,地表徑流條件一般,需注意暴雨期間地表面流對洞口的沖刷破壞作用。
本隧道穿越的地層主要為碎石土,碎石土中含水量較大,分布厚度1 m~8 m。下伏基巖上部為石英砂巖,主要為全~強風化巖。隧道進口段采用SⅤ-a型襯砌,其支護參數如下:初期支護采用30 cm厚C25噴射混凝土,22b工字鋼間距為50 cm,雙層鋼筋網;二襯采用60 cm厚C30鋼筋混凝土。
起初隧道進口仰坡、洞頂坡面、拉槽路塹坡面等部位出現不同程度變形開裂情況,半個月后,隧道進口地表裂縫進一步發展,其左線右側拉槽路塹坡面局部出現裂縫,裂縫主要以縱向和斜向為主。期間施工單位實施了洞內注漿和地表注漿等補救措施,但效果不佳。
至裂縫出現的第28天,隧道右線YK21+265處初期支護變形突然變大,橫撐被壓失穩、掉落、噴射混凝土裂縫變寬,塌方體進入隧道逐漸填滿整個隧道,同時在地表形成塌方漏斗,漏斗最寬處直徑約30 m,此時右側山體也出現多條寬裂縫。右線YK21+265處隧道埋深18 m,左右線之間的凈距為22 m。
進口端從地形上看位于斜坡地帶,總體上右線埋深大,左線埋深小,屬于偏壓地段。地表植被豐富,覆蓋層也較厚。施工單位先開挖了左線的路塹邊坡和明洞邊坡。
1)冒頂處隧道埋深18 m,屬淺埋隧道。隧道上覆土層為碎石土,滲透系數大,在雨水滲入后,其物理力學指標降低,自穩能力差,導致隧道拱頂土壓力增大,初期支護先開裂,后被壓潰,導致塌方冒頂。
2)由于地形偏壓的存在,導致左右線進洞樁號不統一,右洞塌方處,由于左線的邊坡已開挖,無法為其提供有效的側限,導致了塌方的加劇。
塌方發生后,各參建方積極響應,制定了一整套處治方案,處治方案分應急措施、洞內處理及地表處理,確保處治方案的可靠性和及時性。
塌方發生后,第一時間處治方案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關乎整個塌方處治方案的成敗。應急措施的時候應及時有效,以防止塌方進一步的發展。塌方發生后,采用的應急措施如下:
1)采用背拱措施。
對變形段處增設拱架加固,可抑制變形的進一步發展。右線隧道加設Ⅰ22b工字鋼支撐護拱,間距50 cm,加設范圍縱向15 m,拱架共計30榀,具體的處治措施如圖2所示。
2)徑向注漿。
塌方后初期支護背后的巖土體自穩性差,局部含水量高。對隧道內塌方所受影響段初支采用φ42鋼花管,管長3.5 m,垂直巖面打設并注漿加固,具體的處治措施如圖2所示。

3)塌方段左右線凈距為22 m。
根據監控量測數據顯示,右線塌方期間,左線隧道拱頂沉降與內側的側壁收斂明顯,為減小塌方對左線隧道的影響,左線隧道已開挖的左、右兩個側壁加設臨時橫撐,以提高初期支護的承載能力。加設范圍左右側壁各10 m,采用Ⅰ20b、縱向間距為1 m的工字鋼。
4)由于左右線凈距較小,隧道施工影響范圍相疊加、塌體區域相貫通,應整體考慮左右線塌方處理方案[1]。本隧道存在一定的偏壓,左線已拉槽段(尚未實施明洞襯砌)加劇了偏壓對隧道的影響。塌方發生后,及時對左線拉槽路基回填,回填長度60 m,恢復為原地面高度。
5)對坍塌區覆蓋彩條布,以防地表水滲入。
采用的處治方案如下:塌方發生后,不建議即刻清方后掘進,首先應采用一定的措施防止塌方體的進一步擴大。
1)隧道塌方后,初期支護被壓垮,塌方體填滿隧道,縱向長約10 m,塌方口的面積約為5 m2。塌方后,若貿然清方,會進一步牽引上方的塌方體下滑,增加塌方體的方量。經過討論決定,首先對塌方體進行加固處理,加固的方式采用鋼花管注水泥漿液。當塌方體含水量大時,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同時設置φ42鋼花管排除塌方體中的水,要求增加花管打眼的密度,外部裹無紡布,作為排水管。
2)對已變形侵限的拱架逐榀拆除后施作,對塌方口拱架重新施作,施工前需采用長12 m的φ76鋼花管作為超前支護,依次開挖,施作拱架,以確保安全。原設計該段超前支護采用單層小導管,現變更為雙層小導管。
3)采用雙側壁導坑法開挖坍塌土體,加強洞內及地表的監控量測,確保洞內的施工安全與結構的穩定。
1)采用噴錨支護處理漏斗段[2]:坡面掛設φ8鋼筋網后,噴射15 cm厚C25混凝土,然后采用4 m長φ25砂漿錨桿加固坡面。
2)對裂縫采用黏土回填,要盡量提高黏土的壓實度。
3)采用塌方漏斗采用碎石土分層回填,逐層壓實,要求回填后的地面略高于四周地面。回填完成后在四周設置截水溝集中引排地表水。
4)回填結束后,對漏斗區采用φ50鋼花管注漿(鋼花管間距1 m×1 m,呈梅花形布置),平均長度為5 m。
5)為確保整個山體的穩定和隧道的結構安全,在左右線之間設置抗滑樁加固(人工挖孔樁),抗滑樁橫斷面2.0 m×3.0 m,樁長25 m~30 m,縱向間距6 m,一共設置了15根抗滑樁。考慮到左線路基邊坡已坍塌過,后期對坍塌的邊坡采用明洞方案以提高結構的穩定性。
塌方發生后,施工單位按上述方案進行了處治,用時3個月,確保了本隧道的按期貫通。現隧道已運營3年有余,表明了處治方案是有效、合理的。
1)塌方的發生往往會有一定的征兆,對于穿越不良地質的大跨段淺埋隧道,塌方的風險很大,施工中應切實加強監控量測,當量測數據超標時,應立即啟動預警機制,及時采取應急措施,以避免造成安全事故及更大的經濟損失。
2)塌方發生后,應急措施應及時并有效,主要目的是防止塌方的進一步加劇,可采取及時反壓回填、初期支護背拱,徑向注漿等手段。應急措施采用時,應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
3)洞內處治后換拱和開挖風險最大,需采用強大超前的支護措施,并逐步挖除。換拱前需采用徑向注漿加固。
4)塌方發生后,需在塌方漏斗周邊設置截水溝,并及時回填漏斗,回填應略高于四周地面以方便地面水的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