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旭 之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提升到全新的國家戰略層面,要求生態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全方位、全過程,進行“五位一體”統一布局。生態文明建設被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山西省是一個資源大省,同時也是一個生態弱省,長期的資源開采嚴重破壞了本省生態環境。觀念滯后與生態綠化投入不足,形成了巨大的生態欠賬。面對空氣污染嚴重、生態系統脆弱的嚴峻形勢,山西省更應該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處理好建設與發展的關系。城鎮園林綠化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載體,城鎮園林綠化水平已成為衡量城鎮現代化的硬指標之一。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加快推進全省園林綠地的建設,對優化城市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具有重要意義。
“十二五”時期,山西省城鎮園林綠化工作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促進園林綠化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轉型發展“四化”(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建設部署以及“綠化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生態發展戰略,全省各地以加強城鎮生態環境建設,推動園林綠化提質增效,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為中心,大力開展創建“園林城市”活動,有力地推進了城鎮園林綠化事業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全省各地有孝義市、晉中、介休市、大同市、永濟市等5個城市成功獲批國家園林城市。沁源縣、陽城縣、左權縣、昔陽縣、洪洞縣榮獲“國家園林縣城”稱號;澤州縣巴公鎮、平定縣娘子關鎮榮耀入選“國家園林城鎮”稱號。
按相關數據,2015年年末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6.3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16 m2。山西省城市綠地建設“十二五”的目標則是達到11 m2,與全國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在華北城市比較中,我省處于中等水平,但是與全國園林綠化水平較高的城市比較,我省城市的綠化總量缺口大、總體指標與人均指標的差距更加明顯,綠色生態基礎設施薄弱,需進一步加快建設步伐。
1)城市內部不平衡。
新老城區綠地布局不均,舊區與新區的園林綠地差距明顯,舊區嚴重不足。城市中心區綠量增長困難,主要原因:一是城市中心區建設密度高,存量建設中綠地數量偏少;二是中心區土地資源短缺,新增土地往往被用來進行高強度土地開發,“舍不得”建設公園綠地;三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房屋拆遷和土地征用難度加大。
2)城市之間的不平衡。
不同城市之間綠地建設差距顯著。全省各地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等,城鄉園林綠化建設水平差距較大,從規劃設計到實施建設等多方面,均存在資源、能力、水平不均等問題。經濟較強的城市,太原、榆次、孝義等城市,結合汾河河道治理、荒山綠化等項目,近五年間填補大量綠化“欠賬”,城市新區的園林綠地有較大發展,建設的數量與質量有明顯提升。而經濟條件較差的城市,大多依賴政府財政撥款,建設水平往往取決于地方財政實力,建設總量少、質量低。
園林綠地保護與建設受市場沖擊嚴重。一些地方政府對園林綠地公益性認識不足,園林綠地在城市發展中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當前的管護能力與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還不適應,園林綠化的基礎管理工作從業人員不足、人員專業素質不夠,相關的政策法規不夠健全,園林綠地養護管理的體制機制不完善,行業市場化嚴重不足,市場監管體系尚未成型。
近年來,我省園林綠化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還停留在注重綠化面積的增長,缺乏對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考慮,更缺乏對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生態效益的科學分析。很多城市缺乏人才和專業性指導,綠化建設不科學,雖然綠地數量提高,但是城市生態環境并沒有得到很大改善。
市縣人民政府是城市總體規劃與綠地系統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應當負責本轄區城鎮園林綠化保障工作,按照規劃的要求,將園林綠化建設和管理目標任務落實到位,明確責任分工、保障建設資金,確保實施進度。
積極推進“規劃建綠、依法治綠”,健全行業法律法規體系,保障我省園林事業健康發展。完善城市園林綠化法規規章和技術標準,建立城鎮園林綠化管理的長效機制。落實城市“綠線”管控制度,完成城市各類綠地的“綠線”劃定工作,出臺《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并實施監督管理。加強園林綠化規劃監督管理,嚴格各項建設工程綠地率審核審批,強化城市代征綠化用地管理,確保規劃綠地落到實處。
認真執行《山西省城市綠化實施辦法》和《山西省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綱要》,加快推進城鄉綠地系統規劃的編制以及建制城鎮綠地系統規劃,形成從省域、市縣域、鎮村的完善的綠地規劃體系。統籌城鄉生態綠化資源,通過大城市周邊建設郊野公園、1 h游憩圈、城市“雙修”等項目的建設,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帶動城市近郊地區生態致富、偏遠落后山區生態移民。
優化調整人才隊伍結構,培養鍛煉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能夠適應園林綠化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隊伍。以項目建設的技術創新為途徑,引入國際國內先進的建設理念與管理經驗,加大園林綠化科研經費投入,大力推進園林綠化科技創新。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國家園林城市”創建等活動,加大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建設的生態效應,讓園林綠地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加有力的綠色支撐。
開展園林科學節水,推廣使用集雨技術和再生水利用技術,減少園林養護管理中自來水的應用。鼓勵有條件的綠地建設智能型灌溉系統,并在園林綠地照明中大力推行節能型燈具的應用。大力推廣喬木—灌木—地被復層組合種植方式,降低了澆水、施肥、修剪、打藥等管理投入,增強區域綠地生態系統平衡能力。園林建設中豐富植物種類、合理搭配樹種、完善環境內生態結構,用最小的人工干預達到區域園林綠地環境的生態平衡的效果。大力推廣落葉收集,漚制有機肥工作。減少清運費用,降低肥料成本,提升園林的生態性。
城鎮園林綠化建設已經成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我們應全面提升全省城鎮園林綠化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科學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城鎮園林綠化在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作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力,促進全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