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靜一
【摘 要】匯率決定理論主要分析匯率受什么因素決定和影響。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和國際收支說。現代匯率決定理論是20世紀60—70年代后問世的匯率決定理論,其特點是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探討均衡的名義匯率,而且側重于資產市場分析。文章分析了匯率對一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各種研究文獻進行了評述。
【關鍵詞】匯率決定理論;FDI;分析
一、早期匯率決定理論
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購買力平價學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利率平價學說(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國際收支說。
凱恩斯于1923年建立了古典利率平價理論,繼凱恩斯之后,英國經濟學家保羅·艾因齊格把外匯理論和貨幣理論相結合,開辟了現代利率平價理論。利率平價理論假定資本完全自由流動,而且資本流動不存在任何交易成本。在此基礎上,利率平價認為,兩國間的利差匯影響兩國貨幣間的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價,遠期匯率的貼水或升水應與兩國間的利差相等。利率平價理論把利率決定的因素擴展到資產市場領域,反映了貨幣資產因素在國際金融領域內日益重要的作用,從資金流動的角度揭示了匯率與利率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匯率的市場形成機制,是一種與購買力平價理論互補的匯率決定理論。英國經濟學家葛遜于1861年出版了《外匯理論》一書,書中提出了匯率決定的“國際借貸說”,標志著系統的匯率決定理論的形成。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一國匯率的變化,是由外匯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而外匯的供求是由國際收支引起的。當一國的對外債權大于對外債務,即對外流動借貸出現順差時,外匯供給將大于外匯需求,該國貨幣匯率將上漲。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便會下跌。國際收支說認為:外匯匯率決定于外匯的供求。由于國際收支狀況決定著外匯的供求,因而匯率實際取決于國際收支。因此,影響國際收支的因素也將間接影響匯率。國際收支說指出了匯率與國際收支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是關于匯率決定的流量理論,國際收支引起的外匯供求流量變化決定了短期匯率水平及其變動。
二、現代匯率決定理論
20世紀70年代之前,占主導地位的匯率決定模型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凱恩斯模型。二戰后,Mundell和Fleming把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引入經典的IS-LM模型,提出了靜態Mundell-Fleming模型。1976年,Dornbusch提出了黏性價格貨幣模型。他假定,資本市場完全流動,資產可完全替代,短期內商品價格調整不具備完全彈性,因而購買力平價只有在長期內才能成立,而短期內匯率可以偏離長期均衡值,偏離幅度受市場首先是貨幣市場失衡和預期等因素影響。按照該模型,資本市場對經濟中的各種內外沖擊會做出瞬間反應,而產品價格存在粘性,因此匯率變動短期內存在“超調”現象, 這就一定程度地解釋了短期中匯率偏離由購買力平價決定的長期均衡匯率的現象。該模型因此也被稱為“動態的Mundell-Fleming模型”。但是在許多場合,其對現實匯率的預測和解釋仍顯得偏差較大。
三、匯率對一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影響
在西方國際經濟學理論中,有關匯率與外商直接投資相互關系的研究很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金融學家阿利伯(1970)提出來的通貨區域優勢理論,而最早通過建立模型來研究匯率與FDI關系的人則是庫斯曼。庫斯曼(1985)考慮了一個兩期的動態模型,其中跨國企業最大化以本幣衡量的真實利潤。他不僅考慮了匯率的水平而且考慮了預期匯率變動的影響,通過分析生產地和銷售地不同的四個直接投資的模型,Cushman推斷預期外國貨幣真實升值將會降低外國投資者在東道國的生產成本,從而刺激FDI流入東道國。
愛扎曼(1992)比較了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制度,認為采取固定匯率國家更能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戈登伯格和庫爾斯塔德(Goldberg&Kolstad;,1995)得出匯率波動能夠促使本國對外直接投資,而且這種直接投資會代替本國的出口,但不會降低本國總體的國內投資的結論。不難發現,以上研究基本上都得出的一個結論是:東道國的貨幣貶值會刺激FDI的流入,而升值會導致FDI流入的減少。
關于國內研究,邢予青(2003)以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為背景分析了匯率與FDI之間的關系,研究的結果顯示,實際匯率和日本對華FDI,尤其是出口導向型FDI之間存在一個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實際匯率是決定FDI的顯著因素之一,日元升值顯著地促進了日本流向中國的FDI,而貶值則導致FDI的減少。羅忠洲(2006)的研究結果表明:日元匯率的升值,日本實際GDP的增長與日本制造業FDI成正相關關系;日本水平型FDI行業(機電、機械、化學、纖維)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較為明顯;垂直型FDI行業(木材、造紙、食品)等不受匯率變化的影響;以規避貿易壁壘進行的FDI不受匯率波動的影響。黃志勇(2005)研究了人民幣匯率對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長期和短期影響。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貶值對實際利用外資的長期增長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匯率對FDI的短期影響并不明顯。黃靜波(2010)研究了匯率變化對FDI規模影響,結果表明長期匯率波動性增加會導致FDI規模的下降。韓嘯,趙曉以中國制造業為例,分析人民幣匯率及其波動對FDI行業分布的影響,研究表明:制造業FDI與匯率及其波動、行業增加值、行業工資水平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人民幣升值對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等7行業FDI流入具有顯著抑制作用,而匯率波動性增大則使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5行業FDI流入顯著減少。
四、研究評述
匯率決定理論主要分析匯率受什么因素決定和影響。匯率決定理論隨經濟形勢和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為一國貨幣局制定匯率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和國際收支說。現代匯率決定理論是20世紀60—70年代后問世的匯率決定理論,其特點是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探討均衡的名義匯率,而且側重于資產市場分析。
而關于國際直接投資的研究中,早期主要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把國際直接投資作為國際資本流動中的一種,與以證券投資為主的國際間接投資不加區分;二是國際直接投資的研究主要在于試圖闡釋跨國界企業活動。1960年海默首次論證了FDI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外國金融資產投資,成為國際投資理論的先驅。此后,國際投資理論的研究逐漸繁榮起來,主要包括海默的相關學說、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論、小島清的比較優勢理論、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等。
在西方國際經濟學理論中,有關匯率與外商直接投資相互關系的研究很多。庫斯曼最早提出的理論推斷預期外國貨幣真實升值將會降低外國投資者在東道國的生產成本,從而刺激FDI流入東道國;愛扎曼比較了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制度,認為采取固定匯率國家更能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戈登伯格和庫爾斯塔德認為東道國的貨幣貶值會刺激FDI的流入,而升值會導致FDI流入的減少。國內研究中,邢予青以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為背景分析了匯率與FDI之間的關系,得出日元升值顯著地促進了日本流向中國的FDI,而貶值則導致FDI的減少的結論;羅忠洲認為日元匯率的升值,日本實際GDP的增長與日本制造業FDI成正相關關系,并且匯率波動的影響有行業區別;黃志勇研究了人民幣匯率對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長期和短期影響,得出結論: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貶值對實際利用外資的長期增長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匯率對FDI的短期影響并不明顯。黃靜波研究了匯率變化對FDI規模影響,結果表明長期匯率波動性增加會導致FDI規模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