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靜一
【摘 要】匯率制度是一國政府針對外匯交易而建立的一系列規則、慣例和組織安排,其對平衡一國內外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從1949年公布人民幣匯率開始到現在,我國人民幣的匯率制度經歷了由計劃到市場、由封閉到開放、由僵化到靈活的調整過程。1948年12月1日,第一批人民幣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發行,標志著我國現代貨幣的產生。隨后,人民幣幣值與匯率經歷了建國初期、五年計劃、經濟發展停滯期和對外開放等幾個時間段的波動起伏,在二十一世紀逐漸趨于穩定,并最終成為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力的貨幣之一。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演變
隨著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國民經濟發展初期高度宏觀調控背景下的固定匯率到市場經濟逐步發展、調控逐漸放寬限制的浮動匯率的變化。和國際金融市場的日益接軌,國際流資的涌入與流出,都對我國匯率的波動帶來了一定影響。
一、國民經濟恢復與計劃經濟時期(1949年-1978年)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對外貿易由國家壟斷,統一平衡國內價格,使經濟長期保持穩定水平。與之相適應,當時人民幣匯率是官方制定的固定匯率,作為編制計劃和經濟核算的標準,只在外國貨幣貶值或升值時作相應調整。人民幣匯率與對外貿易聯系并不密切。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底)是匯率大幅貶值和起伏回升階段。從1949年到1950年3月,全國統一財經工作會議前人民幣匯率調整頻繁,并大幅度調低。當時確定人民幣匯率的方針是“獎出限入,照顧僑匯”。
1950年到1952年,人民幣匯率逐漸調高,起伏回升。為保障外匯資金安全,加速進口物資,匯率政策由“獎出限入”變為“進出口兼顧”。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主要作用為調整對外貿易,照顧僑匯收入。制定的主要依據是物價。
自1953年起,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國民經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國內金融物價保持基本穩定,世界經濟中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基本能發揮作用,維持紙幣流通下的固定匯率制度。至l972年底(1953—1972),人民幣匯率處于基本穩定階段。
從西方貨幣實行浮動匯率至人民幣貿易內部結算價時期(1973—1978),人民幣實行釘住一籃子貨幣的“釘住匯率制”,匯率調整頻繁。我國采用釘住籃子貨幣的浮動匯率制度,主要選用與我國外貿有密切關系的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組成“貨幣籃子”,再根據“籃”中貨幣浮動情況及我國政策進行調整。這種“釘住匯率制”的匯率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抵御或減少了國際匯率波動對本國貨幣的影響,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
縱觀整個計劃經濟時期,人民幣匯率由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則制定,成為計劃經濟的調節工具。但高度的計劃性決定了市場力量對匯率幾乎不起到任何作用,匯率水平也無法真正反映外匯相對短缺的情況。為合理確定人民幣匯率水平,發揮匯率在國民經濟中的杠桿作用,并逐步使人民幣走向自由兌換,我國改革開放后便對人民幣制度進行了改革,其目的是建立一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二、經濟轉軌時期的人民幣匯率制度(1978年-1994年)
1978年11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進入改革開放中的經濟轉軌時期。1979年起,對外貿易體制改革,其中下放外匯經營,僅實行分散經營,使得由于匯率高估所造成的出口虧損成為一個迫切解決的問題。由此拉開了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序幕。
20世紀70年代后期,人民幣匯率出現嚴重高估。為促進出口平衡外匯收支,我國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即對外貿易單位和出口生產企業,把收入的外匯賣給國家,國家按一定比例撥給他們相應的外匯留成。人民幣匯率在改革開放初期形成了貿易內部結算價和官方牌價匯率并存的雙重匯率制度。貿易內部結算價限于進出口貿易外匯的結算,而官方匯率主要適用于旅游、運輸、保險等勞務項目和經常轉移項目下的僑匯等外匯結算。貿易內部結算價的采用,解決了外貿部門出口換匯成本過高以至于出口虧損的問題。但實行內部結算價也暴露了一系列問題:它影響了非貿易部門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使外貿虧損增大,更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因此,實行內部結算價注定成為一個過渡時期的應急措施。
從1985年1月1日起,我國取消內部結算價。官方匯率應用于貿易結算和非貿易外匯兌換。1988年3月起,各地普遍設立外匯調劑中心,增加留成外匯比例,擴大外匯調劑量,放開調劑市場匯率,利用市場利率解決出口虧損,鼓勵進口,限制非必需品進口,實行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并存的“雙軌制”。作為一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計劃,匯率向市場匯率過渡的形式雙軌制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不過隨著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及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的并存,造成了人民幣兩種對外價格和核算標準。不利于外匯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現代匯率制度(1994年至今)
l994年初,根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指導思想,國務院推出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綜合的一攬子改革方案。
外匯體制改革方面總體目標是“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的貨幣”。1994年1月1日實行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并軌。人民幣官方匯率由1993年12月31日的5.80人民幣/美元下浮至1994年1月1目的8.70人民幣/美元。此后,人民幣匯率結束了長達16年的貶值過程,開始穩中趨升。12年來,人民幣匯率運行基本穩定,至此,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尚存的其他經常項目匯兌限制基本消除。
并軌后的人民幣匯率在運行機制上,在對外貿易、外商投資以及對外國宏觀經濟的影響上都受到嚴峻考驗,特別是1997年7月由泰銖貶值引發東南亞金融危機。東南亞各國貨幣紛紛貶值,東亞各國家,日本、韓國貨幣也不斷下跌。而人民幣匯率卻在國內通貨緊縮和外匯儲備充足的前提下保持了貨幣穩定的態勢,由銀行間統一外匯市場形成并接受國家對外匯市場的干預。這對亞洲金融穩定和世界經濟發展極為重要。
四、近年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趨勢
2005年7月21日,我國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至2008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一直保持小幅升值,但是由于同期美元對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的貶值,使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基本上處于100點到105點之間,處于震蕩中略有上升的趨勢。人民幣盯住一籃子貨幣模擬匯率指數的波幅微小,基本處于水平狀態。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中斷,重新盯住美元,并被動的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升值,導致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大幅上升,較危機前升值幅度最高時達30%。與此相反,模擬指數則小幅貶值,幅度在5%左右。
2009年,隨著美元的貶值,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大幅下跌近20點,跌幅近15%。而模擬匯率指數則開始升值,并重新回到100點附近。2010年,受債務危機等因素的影響,6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重新啟動,人民幣有效匯率在2010年呈現窄幅波動、小幅上升的走勢。2010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保持穩中持續下降的態勢。
在開放經濟中,匯率是一種最重要的資源配置價格。匯率的失衡或錯估,不僅破壞了經濟的外部均衡,對于國內宏觀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也會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
影響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決定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主要分為中長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中長期因素主要包括:國際收支狀況、通貨膨脹率差異、經濟增長率差異、宏觀經濟政策導向等;短期因素主要包括:經濟數據的公布、市場預期、政治因素、央行干預、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美元幣值的變化等。這對于判斷人民幣未來是否會持續升值,人民幣匯率是否將趨向于均衡水平,央行如何進行干預,貨幣政策如何實施等具有重要意義,為政府的宏觀調控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和針對性的政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