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
【摘 要】基層干部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和旗幟,是群眾的領航船,是黨的基層各項事業的直接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是維護基層穩定、管理基層事務和帶領基層群眾推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工作和環境如何,關系到上級各項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建立健全基層干部關愛激勵保障機制,是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基層干部;激勵機制;保障機制
一、目前基層干部隊伍主要存在的問題
十九大提出了振興戰略,需要有一支能干、肯干、會干的基層干部隊伍,基層干部要有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要想做事、會做事、做成事、不出事,心系群眾,當好帶頭人,通過深入街道、社區個別談話、集中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對社區基本情況進行調研,初步發現了問題,對基層干部激勵保障制度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工作任務負擔重,眉毛胡子一把抓,缺少統籌協調能力。作為社區基層干部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擔負了過多本應由政府職能部門或社會中介組織承擔的事務性工作,大部分社區工作人員身兼數職,忙于完成任務、應付各種檢查,如果沒有統籌協調好只能是這也做不好,那也沒完成。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真正為群眾服務中去,社區基層干部普遍感到負荷重、壓力大,有時甚至得不到群眾的認可。
(二)高付出與低待遇的問題,各項待遇不如意。在承擔高負荷、高壓力、高強度的工作同時,社區基層干部普遍面臨“經濟待遇偏低、政治待遇缺乏、后顧之憂困擾”的困境,這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集體干部、工人、臨聘人員身份占社區工作人員絕大多數,一些工作出色、表現優秀的社區基層干部受到年齡、學歷、身份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得到提拔重用,缺少必要的晉升途徑,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再加上保障機制不健全,離任基層干部并沒有生活補助,大部分也未參加養老保險,年老和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沒有得到保障。這種在職拼命干與年老無人管的反差,使在職社區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受到了很大影響。
(三)自身素質不適應,有待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活動的增加,帶給社區的重要變化是各類社會人員的涌入,各種利益關系日趨復雜。面對比較繁雜的社區事務,許多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干部也對各種矛盾感到力不從心。一些社區基層干部的民主意識淡薄,在方式方法上也不適應通過說服引導和依法辦事,難以有效推進工作的深入開展。
二、對基層干部激勵保障的措施
激勵機制是指通過特定的方法與管理體系,將工作人員對組織及工作的承諾最大化的過程;是在組織系統中,激勵主體系統運用多種激勵手段并使之規范化和相對固定化,而與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構、方式、關系及演變規律的總和;是政府將遠大理想轉化為具體事實的連接手段,包括精神激勵、薪酬激勵、榮譽激勵、工作激勵等。政府應緊緊圍繞“在職有提高、離崗有保障、能者有出路、考核有兌現”目標,切實解決社區基層干部的保障問題,完善優秀社區基層干部的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社區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活力。
(一)建立健全社區工作準入制度,讓想干事的社區基層干部有“干頭”。逐步理順政府、社區組織在社區公共管理與服務中的功能及權責關系,實行社區公共事務分類管理,探索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對不應屬于社區職能范圍的工作進行剝離與清理,還原社區自治組織的工作職能。凡屬于區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職責范圍的事項,不得轉嫁給社區,凡依法應由社區協助事項,應當給社區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凡委托給社區辦理的有關服務事項,應當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區委、區政府和區直相關職能部門應尊重和維護社區居委會的合法權益,指導其依法開展自治,幫助解決工作的實際困難,并自覺接受社區組織和居民代表的監督和評議。
(二)建立健全政治激勵機制,讓能干事的社區基層干部有“奔頭”。不斷優化隊伍,通過向社會公開招考招聘等方式,吸引優秀大學生充實到社區工作人員之中,為推動社區的建設發展發揮作用;適當政策傾斜,總結、推廣近幾年來從社區主職中錄用公務員、事業編制干部的經驗,使這一轉化“通道”常態化,營造“拴心留人”的干事氛圍,從基層一線培養選拔干部導向,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具體辦法,探索把德才兼備、政績突出、干凈干事、群眾公認、特別優秀的社區兩委主職選拔進街道黨政領導班子,把素質好、工作出色、有發展潛力的招錄為公務員;每年安排一定名額,放寬社區基層干部考公務員或事業編制干部的年齡和學歷限制,探索任職時間較長的社區黨組織書記定向招聘為街道事業編制人員工作;對符合條件的社區級主職納入街道后備干部隊伍進行培養管理,參照公務員管理辦法,實行職業化管理;優先評先、評優,對實績突出、群眾公認、任職時間較長、參政議政能力較強的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優先推薦為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選和各類先進人物;對任職20年以上正常離任的村級黨組織書記,由區委頒發榮譽證書。
(三)建立健全培訓考核工作長效機制,讓肯干事的社區基層干部有“勁頭”。加強社區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提高社區基層干部的綜合素質,增強“內部能力”。構建區、街兩級分級聯動培訓機制,采取專家講授、參觀考察、實踐基地培訓、兩段式教學、域外培訓、遠教培訓等各種形式,開展切實有效的培訓。緊扣社區改革發展實際和社區基層干部需求,尤其加大黨的方針政策的培訓和群眾工作技巧等的培訓;健全和完善考核機制,增強社區基層干部的“外部推力”。把社區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內容,納入對街道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考核體系中,適當提高相應的權重系數。建立符合實際的“雙評雙考雙掛鉤”機制,按照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年終獎金相掛鉤等原則,根據考核等次發放基礎報酬、績效報酬和相應獎金。
(四)建立健全待遇保障機制,讓干成事的社區基層干部有“盼頭”。完善工資報酬機制,逐步合理提高社區基層干部的工資待遇,使他們感到工作有實惠,付出有價值??稍谝褜嵭械摹盎A工資+績效工資”的工資結構上,新增“職稱工資”,將國家認可的高級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等職業資格納入到報酬待遇制度中,并定期根據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調整基礎工資。建立報酬正常增長機制,鼓勵實行社區基層干部工齡工資;建議設立“特殊貢獻獎”,鼓勵社區干部扎根基層,愛崗敬業,對長期在基層社區工作并作出了貢獻的社區工作者給予重獎,建立社區干部福利待遇逐年增長的長效機制,用好的政策、好的待遇來留人;強化表彰評比,堅持評比表彰“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對獲獎的黨組織書記給予獎勵。
(五)建立健全生活關愛機制和養老保險制度,讓干凈干事的社區干部有“靠頭”。要關心體貼社區基層干部,建立正常的慰問、休假、體檢等制度,并設立特困社區基層干部扶助基金,對那些家中出現突發性災禍或患重大疾病的社區基層干部,做到及時上門走訪慰問,并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建立離任補貼機制,凡是在任社區基層干部在任期內無違法亂紀行為、正常離任的,離任后都可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資金補貼,切實做到補貼到人、補助到位。健全“五險”制度,通過工作經費列支和個人承擔的方式,將全區社區基層干部五險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按企業參保標準為社區基層干部購買五項(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