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實效性卻有待提高。無論是傳統的課堂教育,學生日常教育管理,還是新媒體教育陣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都出現了瓶頸現象。如何才能改變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逆反和冷漠。本文通過分析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教與學過程中認知、情緒、需要、動機和意志行動等心理過程,探索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實效性的心理機制,同時在心理分析的基礎上探討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瓶頸現象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心理機制;實效性;對策
大學生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表現出來的排斥心理成為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標的重要障礙。例如學生對社會主流觀點傾向冷漠、抗拒,模仿和接受社會中流行的時髦表層文化思想和行為方式,產生了精神厭食現象;伴隨90后大學生的成長,新媒體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可是在新媒體創設的話語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話語關系、話語內容、理念和表達方式都受到挑戰,正如有學者提出網絡對傳統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客體關系的消解表現在教師主體地位被削弱,而學生主體地位上升。本文通過分析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實效性的心理機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瓶頸現象的教育對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瓶頸現象的心理機制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學生的認知階段。認知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和語言等。思想政治教育認知過程是指學生在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相關內容時,在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形成新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認知結構。該過程包括獲得、轉化、評價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內容與主體原有的認知模式相聯系,認知過程中涉及到主體的性格氣質、信息的特性、環境等因素。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過程中學生的情緒和需要。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是主體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內部動力。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需要情緒是認知過程的重要影響因素。現實、自私的價值觀和人的低級需要緊密聯系,利益得到滿足給予積極情緒反饋,更容易被人所接受,這也是學生容易選擇時髦表層文化的原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傳達的社會觀念和態度要內化成為學生的行為和信念是相對困難的過程。
(3)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學生的動機和意志行為。動機是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并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部動力。意志是在行為實現的過程中,需要克服困難,通過努力才能實現目標的過程,主要表現在克服干擾、修正計劃、果斷抉擇、百折不撓達到目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學方法改革的目標是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充分靈活利用外部動機與內部動機轉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實效的新思路。
二、提高教育管理實效性的教育對策
(1)教育管理內容新穎性有待提高。教學要引起學生選擇性注意,教學內容的新穎性至關重要。大學思想政治課程內容抽象、和現實生活距離遠等是影響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抽象的理論和觀點比較難識記,結合時事新聞講解、引發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意義的思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效率。當然,有教師為吸引學生注意,笑話、段子等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毫無關系的內容充斥課堂,這種放棄教學目標、單純為吸引學生注意的教學是不可取的。
(2)激發被管理者的高級需要,培養學習興趣和高尚的情感。閉卷考試讓學生選擇考前突擊、死記硬背的方式應對,論文寫作則讓學生練習了百度搜索和粘貼復制的操作。這種考核過程沒有情感喚醒,外部動機難以向內部動機轉化,學生的高級需要得不到滿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雖然活動形式豐富多樣,但是沒有考核要求、教育過于表面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將學生參與校內外實踐活動、在校期間的德行表現作為課程考核的標準,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使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成為學生自我成長的鑒證過程。
(3)占領新媒體陣地的主導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網絡等新媒體陣地,校園論壇、貼吧、微博等陣地應該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身影,并且有關于最新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等觀點評論。南航徐川是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成功案例,他的微信公眾號擁有近十萬的粉絲,是充滿正能量的“網紅”,他的黨課不是以授課者身份居高臨下講述,而是把真實的自己代入其中,他敢于對很多熱點時事發表獨特的判斷,網絡熱詞信手拈來。由此可見,學生不是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重要的教育過程能否引起學生共鳴。
參考文獻
[1]新浪新聞[EB/OL].2004-10-18:http://news.sina.com. cn/o/2004-10-18/08523953290s.shtml.
[2]江蘇省人民政府[EB/OL].2012-12-26:http://www. jiangsu.gov.cn/jsgov/tj/jyt/201212/t20121226_311619.html.
[3]張慧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逆反心理透析”[J].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2006(06):124~126.
作者簡介:李秀珊(1982.06—),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研究生,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發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