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學輝
【摘要】旅游文化商品化之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其正面的影響包括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良性變遷”“世界化”發展。負面影響包括造成民族傳統文化“失真化”“退化”“膚淺化”。考察我國旅游文化商品化過程時需要避免“一葉障目”,應將其理解為不斷發展的過程并肯定其正面影響的主導地位。
【關鍵詞】旅游文化;商品化;民族傳統文化;發展
目前,學術界許多研究者提出了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是導致傳統文化出現不良變化的原因的觀點。可見,旅游在推廣民族傳統文化,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民族傳統文化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一、旅游文化商品化之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
旅游文化商品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必要方式,其對民族文化的傳揚猶如一把雙刃劍。“雙刃劍”的定位代表了旅游文化商品化之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有利有弊。以“商品”這一概念入手,商品本身就是中性的,然而其用途是社會的。換句話說,商品化可以成為“橋梁”也可以成為“藩籬”,不同的文化的商品和服務的內容不同,同時商品也并非純物質的對象。當我們買進商品時也是接受一種文化觀念的時刻,所以可以說兌現了商品的價值,是在當地推銷一種“文化觀念”。
二、正面影響
(一)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
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保護傳統文化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其本質原因在于民族傳統文化的“非經濟性”特點。例如,我國部分南方少數民族將出售商品的行為看做違背社會道德行為。而現代商品經濟的主體性對于民族傳統文化具有篩選和調試的作用,能夠為現代旅游商品注入傳統文化的機體,消減傳統文化的封閉和滯后,引導傳統文化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例如云南的大理等文化圣地,將旅游開發和民族文化的傳揚緊密結合起來,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促使民族傳統文化獲得了新的發展活力。
(二)促進民族傳統文化“良性變遷”
傳統文化“良性變遷”的重要因素就是“民族自信心”,具體表現為通過文化交流接觸到“我”和“非我”之時能夠存己之憂,擇人之良。這種信心的來源自然建立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之上。心理學指出,人類在自我評價時涉及許多因素,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是其中重要一環。而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能夠顯著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例如近年來,民族文化的旅游市場價值不斷被挖掘,民族文化不再一味地標上“蒙昧”“落后”的標簽,而是被弘揚的傳統文化,使得許多民族地區的傳統和文化得到恢復和發展,推動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和良性變遷。
(三)促進民族傳統文化“世界化”
面對全球化的壓力,各民族都在尋找途徑加快文化的世界化進程。旅游就是促進文化快速流向世界的途徑,旅游具有其他傳播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他是人與人親身、交互、直接的交流以及感知的傳播,以尋求審美愉悅為目的旅游大大的加快了文化的交互速度。世界各地的游客購買旅游文化商品時也會逐漸滲透民族文化觀念,從而擴大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
三、負面影響
(一)造成少數民族文化的“失真性”
部分旅游地區“精華”與“糟粕”不分,甚至故意向游客展現“封建迷信”的陳規爛俗。實際上這種行為不但是對自身文化的褻瀆,也是對游客的一種侮辱。如果不及時糾正將會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
(二)造成部分民族傳統文化的“退化”
民族文化是旅游文化的資源,但并不意味著二者之間完全等價。有些民族文化不適合以特定的物質形態表現和傳遞給人類,就不能被開發成旅游產品,否則將會對民族傳統文化帶來破壞。例如藏族的“天葬”文化,如果缺乏人類學知識無法理解其中蘊含的宇宙觀,就無法深入理解。此外,不能完全開放的還有具有神圣精神或象征意義的民族傳統文化要素。例如,對宗教文化進行過度開發有可能會當地民眾的生活帶來難以預料的影響。
(三)造成民族傳統文化的“膚淺化”
如今,民族旅游熱潮吸引了許多旅游企業對民族文化模擬景觀進行建設和投資,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移植難度較大,普遍出現“生搬硬套”現象,或者文化準備不足、認知不足、理解不足導致民族文化的膚淺化。如歪曲、丑化、褻瀆民族文化的現象。
四、結語
研究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問題不僅關乎旅游業的經濟效益,而且關乎民族文化的未來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與社會意義。探究旅游文化商品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時我們應當:(1)承認旅游文化商品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雙重效應,但應認知這種效應并不是在任何階段都完全一致的。(2)應避免靜止、抽象、劃一的理解,應將商品化過程理解為動態發展的過程。(3)為避免妨礙民族旅游業的發展,應看到負面影響的有限性。同時,鑒于旅游文化商品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再生產影響,應當肯定旅游文化商品化的正面影響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秦兆祥.內蒙古民族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J].貴州民族研究,2017(11):181~184.
[2]譚志滿,陳瀟翔.旅游發展背景下土家族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研究———以恩施土家女兒城為例[J].理論月刊,2016(12):81~86.
[3]謝新.中國茶文化旅游民族特色初探[J].福建茶葉,2016,38(05):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