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蓓蓓
【摘要】造價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建筑工程造價的動態化全過程管理,對于工程成本支出、工程質量把控和建設單位效益獲得具有重大影響。本文在闡述建筑工程造價動態化管理必要性的基礎上,對其動態管理和成本優化的策略展開分析,以期有利于造價動態化管理質量的提升,進而在合理控制施工成本的同時,實現建筑工程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工程造價;動態管理;成本優化;建筑工程
一、建筑工程造價動態化管理與成本優化的必要性
實現建筑工程造價的動態化管理具有以下必要性:其一,當前環境下,建筑工程項目具有建設內容復雜、建設周期較長的突出特征,這就使得工程項目的不確定性風險較高。而通過動態化的造價管理,建筑工程因材料價格變化、工期延長、設計變更等因素造成的成本風險會進一步縮小,從而在降低工程建設成本支出的同時,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全面獲得。其二,對于建設項目內容而言,動態化的成本控制使得工程項目定額指導的效果進一步加強,其能在加快施工進度、控制施工成本的同時,實現工程建設質量的全面提升。其三,建筑工程動態化造價管理是其工程管理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工程造價動態管理的具體落實,有助于建筑管理理念的不斷優化,進而實現建設理念對工程建設的科學指導。
二、建筑工程造價動態管理與成本優化控制策略
(一)保證工程決策造價管理
在生命周期原則下,進行工程決策階段的造價管理至關重要。傳統工程管理中,受造價管理認知不足等因素的影響,較多的企業忽視了決策階段的造價管理,這對其工程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造成較大影響。新時期,工程管理人員首先必須從思想上重視決策階段造價管理,然后在工程的基礎建設信息進行搜集,譬如工程規模、設備類型、建設標準等,最后,在系統分析這些項目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投資管理最優方案的選擇,進而確保工程項目決策階段造價管理的科學性。
(二)科學規范施工設計方案
設計方案是工程項目建設的重要指導。實踐過程中,工程設計方案通過對建設周期、建設內容的作用,對工程成本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施工方案設計中,工程企業必須與設計人員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確保設計方案的科學合理和工程造價的考慮全面。同時,進行工程設計責任機制的建立,通過設計人員與造價控制聯系、設計內容與獎懲措施掛鉤的手段,實現工程設計人員積極性、主動性的有效激發,從而保證整體設計方案的高效、合理。
(三)強化工程的招投標管理
招投標是現代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生產的重要形式,其也是工程造價管理的重要環節。工程建設中,要從招投標環節實現工程造價的合理控制,建設單位就必須注重以下要點把控:其一,以工程量清單為依據,進行招標文件的合理編制,在保證招標報價參考文件明確、準確的基礎上,實現最低中標法的規范應用。其二,在評標過程中,公平、公開、公正是其最基本的原則。另外,工程建設資質的審核是評標審核的重要內容,只有嚴格審核投標單位建設資質,保證承建單位的選擇合理,才能實現工程建設成本的合理控制,進而保證工程建設效益的有效提升(如表1)。
(四)強化施工過程造價控制
施工過程是建筑工程項目造價控制的關鍵環節,與其他造價控制階段相比,施工內容高度復雜、施工成本高度集中是其管理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施工過程成本控制中,造價管理人員必須注重全要素原則的具體把控。具體而言,組織管理、施工進度把控、施工質量控制、施工機械選擇、施工現場管理、施工隊伍建設等都是其管理的重要內容;施工企業只有在強化施工人員專業素質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設計,并在加強施工現場監管和施工進度控制的基礎上,進行較高質量的材料設備應用和施工質量把控,才能為工程造價的合理管理奠定良好基礎。需要注意的是,施工過程中,設計變更對工程造價具有重大影響,因此,施工人員應做好變更流程及內容的嚴格規范。
(五)完善竣工結算造價管理
作為工程項目造價管理的末端環節,竣工結算對工程造價管理和成本控制具有重大影響。一方面,建設單位應對施工資料進行系統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并在分析資料準確性的基礎上,進行結算方案的準確編制。另一方面,工程結算審計部門應在緊密聯系建設單位、監管單位、業主等參建部門的基礎上,對具體的施工內容進行準確計量,從而為工程結算提供有效保證,進而實現工程成本控制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結語
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與成本優化控制對工程質量把控和施工企業效益獲得具有重大影響。新經濟形態下,工程建設人員只有充分認識到工程造價動態化管理的必要性,并在建設實踐中進行動態管理與成本優化的控制策略的具體落實,才能有效地提升其造價動態化管理質量,進而在合理控制施工成本的同時,實現建筑工程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嘉健.建筑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與成本優化淺談[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31):35.
[2]陳曉麗.建筑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與成本優化控制探討[J].江西建材,2017(12):220.
[3]唐豐豐.試論建筑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及成本優化控制[J].中國集體經濟,2017(1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