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 郭琦 鄒文娜
【摘要】“以人為本”的職業生涯教育彰顯出巨大生命力,近百年的現代教育發展歷程中,一些國家特別是美日澳等發達國家構建出較完善的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理論體系,總結出較豐富的實踐經驗。針對我國研究生職業生涯教育滯后性、弱勢性、單一化、片面化的發展現狀,本文比較美日澳的先進經驗和特色,結合實際提出加強我國高校研究生職業生涯教育和創新培養模式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培養模式;創新
一、各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發展
(一)美國
美國大學都設立職業生涯服務中心等專業教育機構,機構人員具有職業化、專業化、高素質的特點,所有輔導人員持有培訓資格證書或經過考試達標才能上崗,并配備講授就業指導課的專職教師。就業主管、就業顧問、職業生涯探索顧問、就業輔導導師、學生就業助理、招聘協調員、職業項目經理、媒體主任、秘書等分工明確。除了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咨詢和輔導外,還以講座、研討會方式進行職業輔導,同時開設十多門職業生涯專業課程。此外,配套完整的體系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涯;服務對象包括所有在校生和往屆畢業生。例如密西根州立大學,在新生入學就進行職業生涯基礎教育,所有學生必須將個人信息在專門網站上注冊,有利于職業顧問提前對學生的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進行評估,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輔導服務;明尼蘇達大學,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預約與中心咨詢人員咨詢,或把自己的求職信、履歷表等資料上傳給中心人員以獲得具體個性化的指導。此外,各高校聯合勞工部除了定期在網站發布大量職業信息和職業輔導知識外,每年還出版一本《崗位需求手冊》,收集美國就業市場的需求狀況,預測經濟發展對未來就業需求的影響。
(二)日本
日本高專院校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文體社團活動,如網球、棒球、空手道、劍道、乒乓球、插花、美術、樂隊演奏、英語會話等,具有健身、導向、教育、激勵凝聚、娛樂調節、規范約束、心理疏導、開發創造、個性塑造等功能。通過持之以恒的課外活動,培養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工作意識及愿望,關愛他人和團隊協作,為個人就業及整個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指導參與學生活動,師生互動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并潛移默化、持久滲透地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及時發現學生在社會適應性培養、人格完善、團隊協作中出現的問題與不足,保證整個職業生涯教育過程順利進行。并且,高校每年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系列課程,包括職業的知識、性質、特點、發展前途、意義以及經濟收入、工作環境(社會、地理及勞動環境)、晉升機會、就業難易程度、對從業人員的需求等,讓學生對與職業有關的勞動力市場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了解,以便正確做出自己的職業選擇。
(三)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高校依據《職業發展綱要》開設職業和個人發展課程,內容包括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潛力、需要和志向,培養自控和自助能力;制定個人未來發展計劃;培養學生研究和思考能力及正確的生活態度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澳大利亞的研究學者嘗試著將職業選擇與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復雜因素融入到職業生涯教育的活動之中,構建了內在融合、靈活應對的職業生涯教育模式。也即是常說的“蝴蝶效應”(ButterflyEffect),寓意為“巴西上空一只蝴蝶偶然扇動一下翅膀,可能會改變美國得克薩斯州三個月以后的氣候”。職業生涯教育的蝴蝶模型視人的心理為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即混沌系統,將職業選擇和發展視為一個系統的復雜工程,把職業發展的個人預期目標和環境的變化、意外事件的發生、家庭的變故等復雜因素的影響有機地融于一體,鼓勵學生在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時充分考慮到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形成富有彈性的策略和保障性措施,以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此模型遵循事物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打破了傳統職業發展理論的局限,呈現了計劃與突變、確定與隨機、穩定與非穩定相統一的圖景,開拓了職業生涯教育的新視野。
二、優化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培養模式的“五維”條件分析
(一)高度的專業化
研究生職業生涯教育應呈現較高的專業性特點,主要體現在程序嚴謹規范、專業教員、體制健全三個方面。以美、日、澳高校為例分析,實習計劃要求非常嚴格,學生撰寫的實習報告也有標準的格式要求,包括報告名稱,個人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所屬實習隊、實習年份實習課程號,實習工作簡短的描述和歷史簡介,實習責任和任務的簡單描述,關于受教育狀況是否符合實習崗位需求的分析,對實習經歷的評價等。教育人員的職業化,就業指導中心的負責人一般都具有輔導學和咨詢學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就業顧問也應具有心理學碩士或博士學位,并且所有人都要持證上崗。各級教育部門都設有專門的職業生涯指導機構,在聯邦政府設有指導與人事服務司,各州設有指導與人事服務處,各大學也設有專門的機構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教育方面的服務信息。
(二)全面的合作性
社會各界積極響應,關心研究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問題。在西方社會,初中等教育階段請家長到校介紹工作,有的學校定期舉辦“職業日”,邀請律師、營銷員、警察等不同行業的工作者來學校介紹自己的工作。高等教育階段會組織學生開始實習,與工商企業聯手制定實習計劃,撰寫實習大綱設計課程,考核實習進度。社區、企業也積極地參與,企業吸收實習生到相關崗位實習或直接參與在校生的職業培養計劃。高校積極推行以雇主為基礎的教育模式,鼓勵學生到各地的企業參觀,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職業氛圍,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從而明確學習目標和擇業方向。
(三)充足的資金支持
為了保證職業生涯教育有良好、系統和持續發展,各國政府都撥出專款推進職業生涯教育工作順利進行。以美國為例,1971年美國聯邦教育總署撥款900萬美元來支持各州進行生計教育實驗,1974年又增加至6100萬美元。1994年《從學校到工作機會法》實施過程也有多渠道的資金來源支持。截止到2001年1月,在所有已建“從學校到工作”計劃項目中,73%項目收到了除教育和勞工組織之外的資金和捐贈,61%項目收到了來自社會各團體的資金支持。
(四)雙高的師生參與度
在高校文體社團活動中,學生和教師參與比例都很高,并且高校文體社團都配備有指導教師,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日常活動及參加各種比賽。以日本為例,佐世保高專課外活動中網球、樂隊演奏、足球、田徑、排球等社團的年度活動天數達到了60天左右,各社團的年度平均活動天數為30.7天。同時從制度層面對文體社團的指導工作做出了具體要求,要求各專業相關專業課教師必須擔任社團的指導教師,在職稱晉升、考核等方面與文體社團的指導成效緊密掛鉤。
(五)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教學相長的良性模式幫助研究生合理規劃職業人生的同時,也引領研究生導師們用科學方法開展教學。特別是借助蝴蝶模型,導師將現實工作世界中抽象、復雜的事物形象具體化,將職業選擇的內容和方法有機地轉化為學習領域的內容,概括了有效的學習和訓練方法,為導師開展教學工作提供了框架性的支撐;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統籌考慮隨機事件與計劃目標,積極拓展職業能力,降低或調整職業期待,合理進行職業選擇,增強職業發展的應變能力。
三、創新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培養模式的具體策略
第一,普及職業生涯規劃理念。職業生涯教育不能簡單等同于職前培訓,而更應重視職業生涯準備階段的工作,引導研究生發現和培養個人的態度、氣質和興趣,正確理解生活和職業的含義,能夠更好地應對在未來出現的實際工作與職業預期相矛盾的問題,實現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職業規劃指導方面的銜接,全程職業指導。
第二,把握職業生涯個性化和專業化原則。借鑒美、日、澳的“以人為本”理念,在研究生職業規劃指導中強調因材施教,重視個性化輔導,并且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和特色的本土化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目標和規劃因人而異。為研究生構建一套系統的生涯輔導服務;選擇專職人員來組建一支專業輔導團隊,進行全程的職業生涯輔導,而不是僅僅對畢業生做就業指導工作。
第三,延伸職業生涯教育。職業生涯教育是終身的教育、系統的教育,通過討論、咨詢、情境模擬、案例教學、社會調查、工學結合等方式,解決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沖突,增強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發展自我生長的調節機制,最終形成健康、生態、自主、開放的職業生涯發展系統。
第四,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及政策保障。進一步明確學校統籌、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各職能部門配合、以專業院系為基礎的研究生職業生涯教育工作機制。定期在官網或新媒體上發布大量職業信息和職業輔導知識,定期出版《崗位需求手冊》,收集就業市場的需求狀況,預測經濟發展對未來就業需求的影響。
第五,強化網絡化、信息化平臺建設。不斷完善職業信息網絡建設,引進高質量的職業測評系統,加強網絡職業信息和職業技能培養知識發布,多給研究生同學提供認識自我、了解社會、熟悉職業、增長才干的機會,使其主動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
參考文獻
[1]高慶濤.美國青少年職業生涯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3).
[2]魏燕明.美國生涯教育發展歷程、特點與借鑒[J].成人教育,2011(07).
[3]李戰軍.日本高專院校的就業體驗[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04).
[4]徐澤西.蝴蝶效應和混沌理論[J].百科知識,2009(06).
[5]!創榮.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定位策略[J].經濟研究導刊,2017(11).
[6]馬洪坤.高校職業指導服務質量提升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07).
[7]Borg,T.,Bright,J.&Pryor,R..TheButterflyModelof Careers:Illustratinghowplanningandchancecanbeintegrated inthecareersofsecondaryschoolstudents[J].Australian JournalofCareerDevelopment,2006,15(03):54~59.
[8]Pryor,R.G.L.,&Bright,J.E.H..Counselingchaos:Techniquesforpractitioners[J].JournalofEmployment Counseling,2006,43(01):2~17.
作者簡介:程慧(1978.05—),女,湖北宜昌人,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講師,研究生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郭琦(1962.02—),男,湖北宜昌人,教授,三峽大學研究生院研工部部長;鄒文娜(1981.01—),女,湖北宜昌人,講師,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