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震 王昶岱
摘 要:通過對北京電影學院體育課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可以發現,舊有的考試方法阻礙了藝術院校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藝術院校體育課考核方式的改變必須與本校實際相結合,必須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學生的體育能力,必須具有從課上向課余的可持續性,必須考慮藝術院校學生心理特點。
關鍵詞:藝術院校 體育課考核方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c)-0109-03
進入新時期,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國民收入大大增加,國民對體育產業的需求與日俱增。體育總局出臺的《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體育需求將從低水平、單一化向多層次、多元化擴展,體育消費方式將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擴展,體育產業將從追求規模向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擴展,體育產業必將迎來重大戰略機遇。而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勢必吸引更多藝術人才加入其中,怎樣使藝術院校畢業生更加有效的迎接體育產業的光明前景?只有讓學藝術的學生們不但在本身的專業方面出類拔萃,同時也必須有較為扎實的體育基礎。這就要求在藝術院校的體育工作者以體育課的考核為指揮棒,引導學生們掌握體育知識,完善運動能力,并使體育與專業的有機結合。但藝術院校以往的體育課考核完全沿用普通高校方法,并沒有針對學生特點加以調整,完全割裂培養目標與考試方法,不符合新時期對體育考試的要求。本文旨在通過對電影學院公體課考核方法的研究,探索新形勢下藝術院校體育課考核方式改進的可行性。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文章以北京電影學院大一、大二學生共468人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對近10年來體育課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及藝術院校課程特點的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對北京電影學院和兄弟藝術院校體育課大綱,考試內容及方法進行收集整理。
1.2.2 專家訪談法
對北京藝術院校體育工作者進行走訪,以談話,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
1.2.3 對照試驗法
對北京電影學院本科學生兩個年級共468人進行對照試驗,為期1學年,其中234人采取傳統考核方式,對照組234人采取新考核方式??己私Y束后,進行數據對比和問卷調查等。
2 評價標準
(1)評價標準的確定:高校體育教學所追求的是讓學生做到自學自練、自測自評、自娛自樂并持之以恒,而不在于一招一式的“訓練有素”。淡化競技要求,注重健身功能,應當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的主流。學生感受到了體育的樂趣,有了提高的欲望,就可以在經常性鍛煉過程中,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1]。從這些方面入手制定考核指標使手段與目標一致化,這樣的考核方法將全面促進學生向體育課程的目的努力。由于藝術類學生更加注重自我的感覺,追求個性的與眾不同,善于自我表現,富有激情和創造性。這種對個性張揚的追求也使得他們容易自命不凡、走向極端,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和對自我的客觀正確[2]。因此,在考核方法上,必須多元化和相對評價同時進行,在評價標準的確定過程中,一定要考慮藝術類學生的心理特點,考核方式也要和普通院校有所區別,體現藝術高校自己的特點。我們列出所有主要指標,咨詢藝術類高校專家后做出權重指數,并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再予以調整。
(2)北京電影學院體育課考核標準:電影學院培養電影從業人員,而經常跟組是電影學院學生的藝術實踐或者稱之為積累藝術能力,在表演學院學生中這種現象極為普遍。很難要求這些學生一節課不落,但是可以在可控范圍內使其保持運動。所以在考核指標中強化了學習態度,同時鼓勵學生參加業余體育活動,參與校內外比賽組織及宣傳,鼓勵學生使用所學體育知識對遇到的體育問題進行分析,對自我身體狀況進行科學診斷;同時我們也對學生購置運動裝備及租場地進行調查,鼓勵經常進行運動的學生,以幫助其養成愛好運動的習慣。在評價方式上,仍然是教師的評價權重最大,學生自評與互評只占30%。
3 結果與分析
3.1 藝術院校體育課程考核不是目的是手段
體育課考核方法擔負著激勵學生的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評價體育教學效果和教學大綱,檢查教學內容是否適應學生的特點,找出教材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及時對教學大綱進行調整和修訂的作用[3],原有的評價中過分苛求動作的準確與技術的完美,使運動技術的學習與掌握成為直接的教學目的,而不是教學手段。把“達標”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4]。在經過2個學期的試行后,新的考核方式取得較好的滿意度,對比傳統考核方式,學生明顯更愿意接受新的考試方法。在表2中,學生認為新的方法考察更全全面,而且由于照顧到基礎差的學生,使這些學生不再害怕體育考試;同舊考試方式相比,新方法引導學生在專業領域運用體育知識或技能,開拓了學生的思路,讓他們意識到體育運動不僅僅是課堂上死板的內容,在很多方面都能運用。由于不再強調身體素質和技能考評,因此在增強體質方面比重有所下降,可以在以后再行調整。可以認為,新的考核方式在引導學生全面加強體育能力,體育不僅僅是學期末的考評,而是貫穿學期整個過程的體育行為,考評的也不再是靜態的能力,而是動態的過程性學習。通過這些指標的調整,使藝術院校的體育課考核不再是終點,而是起點,是學生愛上運動的起點,而不是終止鍛煉的終點。
3.2 指標的改進最終目標是多元化、全方位考量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
對比學生的數據可以看出,優秀生人數實驗組多于對照組,但沒有顯著差異。良好人數實驗組比對照組多20%,有顯著差異,原因是新指標考察范圍大,考察方式全面,很多學生在專項技能上有所欠缺但在課余體育鍛煉和運用體育知識診斷損傷時可以獲得分數,這都提升了良好分數段人數;在不及格人數方面,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顯著。對于很多藝術院校的學生來說,以往沒有接受系統的體育培訓,也就沒有養成運動健身的習慣,加上藝術生特有的情緒化,對自己不熟悉的體育技能練習經常輕易放棄,關鍵的地方是,藝術院校反而比普通院校更加不重視體育,因此在以往學生一旦覺得課堂上的技能不易掌握,往往輕言放棄,這也是藝術院校體育課不及格過多的原因。通過對考核指標的改革,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體育對健身有用,對專業也有幫助,另一方面讓他們發現體育考試是考察方方面面,少量的課堂練習加上大量的課外鍛煉也可以過關,這就讓他們有了信心,可以堅持把課上下去。這也是藝術院校體育教學一直以來的難點,把學生吸引到課堂,增加體育課的粘度,從考試方法的改革入手不失為有益的嘗試。
3.3 新考核指標將考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傳統考察方式主要是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和學生們中學為應試所做的一樣,造成他們對大學體育的失望情緒。新的考核方式在灌輸了科學的運動知識后,也促成學生在課余進行健身或者觀賞體育賽事等活動,直接或間接接受體育運動的熏陶,養成對體育運動的喜好。以往的考核指標和培養目的分離,學生只在上課時運動,下課后完全沒有運動的動力,這是因為本身沒有運動的習慣,而新考核指標就是要培養運動的習慣。對一些體質差或身形異常的學生,一方面加強體育鍛煉,另一方面引導他們學會自我診斷,學習開出運動處方,間接使他們意識到運動的必要性。在對學生的調查中,有80%的學生認為新指標有助于養成運動或者關心運動賽事的習慣;有46%的學生表示會自費租場地鍛煉或購買運動裝備;有34%的學生表示在同學或自己遇到相關體育問題有了知識儲備;有78%的學生認為新指標反映了他們的運動能力;90%的學生認可按進步幅度給予分數。
3.4 新的考核指標尊重學生,評價方式不再教師說了算
在新的考核方式中,加入了自評與互評,雖然權重只占30%,但由于這種評價方式尊重了學生的自我認知,尤其在藝術院校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和新形勢下90后學生心理特點雙重加成的情況下,獲得了學生強烈的認同。幾乎100%的學生歡迎這種評價方式,但在實際實施中,我們也發現部分學生不能客觀認識自身行為,給自己打分過高,同時有一些學生互評時互送人情,這也需要在以后繼續調整指標權重比例。
4 結論
4.1 藝術院校體育課考核必須緊密結合藝術院校特點
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就是相對情緒化,自我為中心,面對特點鮮明的學生群體,在如今講求尊重個性的大環境下,體育教師也要順應變化,改革考核方式,重要的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以運動中的人為本,摒棄單一評價。在考核時,注重實用性,從本校的實際特點出發,不能一概而論,但都應該倡導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4.2 藝術院校學生特點呼吁體育考核多元化
藝術院校學生特點鮮明,自我意識較強、情緒化、表面化。我們要認清這一事實,尊重學生的自我認知。在加強品德教育的同時,引入自評與互評,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增強主動性,提高積極性。但也要注意在評價過程中的過高估計自己和送人情等情況。
4.3 藝術院校學生差異化明顯要求淡化技能考評,實施分層考評
藝術院校學生體育基礎差異較大,但是原考核指標過于統一,過于強調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看重終結性評價。新的考核方式以學生進步幅度作為打分依據,客觀反映學生努力程度。而好的分數完全是學生從自己的基礎出發經過努力就可以達成的,這是學生真正喜歡上體育課的過程,而不是為了最后的分數。
4.4 藝術院校的優勢使體育學以致用成為可能
新的考核指標將專業與技能的結合作為考核相對重點,要求學生考慮所學專業與體育技能的切入點,學以致用。比如,跆拳道課的學生學完橫踢技術后,有的用泥塑還原橫踢動作,細節部分符合動作要領;有的聯合拍了短視頻,文學系的寫劇本,表演系的演出,攝影系的拍攝。從作業中都能看出學生在創作時體育知識和技能的運用,相比傳統考核方式,顯而易見新的考核指標促進了學生活學活用的進度,這些都是藝術院校獨有的優勢,完全可以形成藝術院校體育考核創新的基石。
參考文獻
[1] 于春艷.普通高校體育學習評價體系研究綜述[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7,10(5):89.
[2] 張春艷.高校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淺析[J].傳媒與教育,2015(2):138-139.
[3] 傅君芳,王元華.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考核及評價體系的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