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華
摘 要:通過對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訓練的概念進行比較,將更有助于我們認識兩者之間的差異,讓教練員們能在以后的訓練當中更加明確訓練與目標。為此,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等,以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概念與發展形式為切入點,對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不同的練習目的、不同的訓練體系、不同的技術體系進行了比較分析,旨在能讓人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不同的訓練概念,以便日后更好地去推動兩者的健康科學發展。
關鍵詞:傳統武術 競技武術 訓練概念 比較 分析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c)-0253-02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與變遷,如今武術這一古老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在以現代武術新的形態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因此,人們普遍認為現代武術主要圍繞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兩大類發展。這種變化和發展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競技武術來自傳統武術,但又不同于傳統武術,其是傳統武術的傳承和發展。社會的發展使傳統武術生存發展的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武術原有的最本質的功能——攻防技擊作用,已基本失去存在的環境和條件。而它所包含的競技形式、藝術性表演等內容,卻在新的形勢下具有發揚光大的內在基礎。因此,現代競技武術產生和發展也有其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性。通過現代競技武術這一表現形式,展示了傳統武術的內涵,但是現代競技武術也并不能體現出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只有正確認識和理解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不同的訓練理念,分析和比較二者的差異,才能找到一套適合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協同發展的科學訓練之路。
1 武術的概念
武術是一個十分廣義的概念,在這一概念下又分為很多次概念。從目前我國武術的整體發展規劃形式來看,主要分為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
1.1 傳統武術的特點
傳統武術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農耕勞動中以及軍事戰爭中所探索出來的智慧文化,其主要以功法練習為主要內容,其傳承形式主要是以家傳或師徒為主要傳承方式,其不僅注重技擊能力提升,還特別注重修身養性功能。在訓練當中主要以打練結合,以攻防技擊、強健身體為核心,具有鮮明的歷史、地域、傳承、封閉等特點。總之,傳統武術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各個門派、各類拳種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武術文化特色。
1.2 競技武術的特點
競技武術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中西體育文化特色的產物。它以傳統武術為母體,以專業人群為活動主體,以競賽項目為主要訓練內容,以競賽比賽為中心,以獲得優秀運動成績為目的,能最大限度地讓運動員發揮出其競技的水平。其訓練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等,其有著相對穩定的訓練群體以及嚴格的競賽規則等。
1.3 兩者之間對比
只有正確了解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不同特點,才會使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都能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并在新的形勢下發揚光大。從以上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不同特點可以看出,傳統武術主要是以技擊能力提升與修身養性為主要目的。而競技武術主要是以提高運動員比賽能力與戰斗力為目的,其把傳統武術中運動形式進行了比較詳細劃分,將其分為了競技套路、競技散打和競技推手等。因此,可以看出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兩者之間所追求的價值不同。
2 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發展形式對比
2.1 產生背景的不同
傳統武術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逐步掌握了和猛獸搏斗的方法和技能。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人類的利益爭斗以及戰爭需要背景下,傳統武術的技擊特性備受人們的推崇,其技擊元素開始逐漸地被進行了系統化的提煉和總結,并被應用到了軍事活動中,這也從根本上有效推動了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從清末以后武術與軍事才開始逐漸發生分離,武術的內容得到豐富和發展,大量門派的誕生使武術進入繁榮發展期,發揮武術強身健體的功能,武術養生術開始出現。
競技武術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的一個新的名詞,它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勢下,傳統武術受到西方競技體育的影響,由國家體育部門組織對傳統武術進行了創編,先后推出了現代長拳、刀術、劍術、棍術、槍術競賽項目,制定了統一的動作規范,使競技武術具備了較為完整的套路系統。并在國內外組織開展了很多的武術比賽活動,逐漸擴大和提升了武術的影響力。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近年來,競技武術開始向更高、更美、更難、更新的方向發展,其越來越追求運動員動作的高難度性以及演練形式的優美性。
2.2 傳承形式的不同
在思想較為保守的古代時期,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方式,主要是以言傳身教的父子或師徒傳承方式所進行的。目前,雖然民間一些傳統武術的傳承方式,主要是依賴父子或師徒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當然,隨著當前國家對非遺文化的不斷重視與保護,目前傳統武術也開始出現了大眾媒體傳播和學校課程傳授的傳承方式。
而競技武術傳承的方式,主要是由體育學校、體育專業和各級體工隊進行人才的培養和訓練,通過運動員的學習、訓練和競賽,培養成為專業武術運動員,以長期堅持從事專業的武術訓練和競賽。
3 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訓練形式對比
3.1 練習目的的不同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變遷,現今傳統武術的練習目的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手段,在訓練當中,習武者主要是要依靠步伐的移動和招法的變化來擊打對手,同時也達到防身的目的。二是,強調呼吸與力量的相互配合,習武者要通過有規律的呼吸的配合增強氣力,達到以氣催力的功效,經過這種形貌的長期的練習,能有效促進人們身心健康。三是,傳統武術講究內外兼修,通過聯系傳統武術,不僅能讓我國優秀的文化得到傳承,還能有效提高習武者的道德修養與人格品質。
競技武術的練習目的,主要以取得優異比賽成績為主,練習競技武術的大多都是專業的武術運動員,其要具備較高的競技水平,才能有參加競技武術比賽資格,同時運動員在訓練中,要通過很大的努力才能在比賽當中獲得優異的成績。競技武術的套路以審美為主,其有統一的規范標準,會以動作的質量、動作難度、演練風格來綜合考量運動員的水平高低。
3.2 技術體系的不同
根據不同的運動形式,傳統武術的技術體系主要為三大類:一是,按照宏觀的技術形式,主要分為:搏斗、功法技術體系。二是,按照人體的主要運動部位分類,主要分為:上盤動作與中盤動作以及下盤動作技術體系。三是,按照人體擊打部位,主要分為:頭、手、足肘、膝、肩、背、胯七部分技術體系。傳統武術的這些技術體系的分類形式,與我國古代人們的世界觀以及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競技武術技術訓練技術體系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套路的訓練形式,其中包括身體訓練、技術訓練、心理訓練和智能訓練。二是,對抗性格斗項目訓練,其中主要包括:散手訓練、太極推手訓練、短兵訓練和長兵訓練等。競技武術的技術分類方法,是參照現代世界競技體育及現代運動訓練理論為基礎,從而進行的具體分類。
3.3 訓練體系的不同
傳統武術訓練體系比較豐富,其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基本功訓練。這其中主要包括柔韌、速度、爆發力、耐力、底盤、形體等方面的訓練。二是,單式技法訓練。包括單個動作的拆招、解釋、學習和訓練等。三是,復式技法訓練。包括多個動作的拆招、解釋、學習、訓練等。四是,功法訓練。它是訓練體系的重點,包括速度、力度、硬度、準確度的訓練。五是,技術實用訓練。包括定技應用、應勢變化的訓練。六是,技術的學習。傳統武術強調訓練的“打練合一”,其中的“打”所指的是,各類招式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其中包括了手法、腿法、步法、摔法和拿法等。而其中的“練”是指對武術套路的反復練習,通過勤學苦練來增強習練者自身的功力。
競技武術由于強調了要向“打練分離”方向發展,所以其訓練體系也形成了套路和散打分離而行的發展狀況。
競技武術的套路主要是重點圍繞動作的質量、動作難度和演練水平來進行。其在保持武術本質特性的前提下,主要還是以“突出運動項目特點,嚴格各項動作規范,強化攻防結合理念,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為訓練方針。還有就其對于技術動作的“高、難、美、新、真”的不懈追求。競技武術散打技術的發展原則,主要是堅持“技法的全面、突出的實力、應變的快準”為發展方針,其特別注重突出散打運動項目的具體特點。主要是對拳法、腿法和摔法的綜合運用,形成武術散打的技術特色。
4 結語
通過對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多方面的比較分析,我們應認識到,在當前社會發展新的形勢下,無論是在傳統武術還是競技武術的發展中,都應積極汲取中華民族武術的傳統的文化底蘊,不斷創新以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傳統武術發展過程中,應要不斷創新運動方式,擴大練習人群,這樣才能讓我國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并不斷取得新的文化。在競技武術訓練當中,教練員在對訓練的模式進行不斷創新的同時,要不斷汲取傳統武術中的營養,重視與傳統武術的結合,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我國競技武術的訓練水平。總之,二者之間在發展或是在訓練過程中,應當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影響,要以相互協調的發展形式力求協同創新、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 馬文國.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的沖突與共生[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6):122-126,133.
[2] 張長思,張長念,王占坤.沖突與規避: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關系之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7):32-37,58.
[3] 李龍.當代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關系之解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0):137-140.
[4] 文善恬.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一種有悖于邏輯的“二分法”[J].體育學刊,2009,16(11):86-89.
[5] 應菊英.對比競技武術談傳統武術的科研現狀[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6):138-140,144.
[6] 駱紅斌,楊建營.傳統武術與現代競技武術的比較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4(4):8-11.
[7] 張海景.淺析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訓練觀念之比較[J].中華武術,2012,1(4):51-53,23.
[8] 溫志超.淺析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訓練觀念之比較[J].中華少年,2015(28):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