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祥輝 孫明和 于杰 馬馳 張冬梅 李輝
摘 要:自20世紀末以來,我國諸多公共體育場逐步對外開放,由市場經濟帶動體育產業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發展前景越來越明朗,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環境日益惡劣,我國的體育健身休閑產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本文將對我國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發展契機與困境進行闡述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策略,旨在為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體育休閑產業 發展現狀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c)-0240-02
近些年,我國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發展迅猛,尤其是極限運動、戶外休閑、社區健身等項目更是掀起了全民運動的熱潮。健身場所以及健身設施更加多元化、多樣化,在滿足人們強健體魄、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緩解了社會壓力,對周邊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育健身產業明顯存在結構規劃不科學的問題,其GDP貢獻比重僅為0.63%。因此,相關人員應充分挖掘體育健身產業的潛力,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辦法,有針對性地解決體育健身產業的發展問題。
1 存在問題
1.1 優惠政策阻滯
在經濟產業機構優化的帶動下,體育健身產業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政府相關主管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了稅收減免以及資金補貼的力度,對我國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優惠政策的落地過程中仍存在阻力,導致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優惠扶持政策阻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優惠稅率靈活度高。國家規定體育文化事業類的稅率為3%,休閑類的稅率為5%~20%,服務類的稅率為5%,但是某一健身休閑場所究竟屬于哪一類體育產業則沒有相關明確規定,往往是由當地主管部門自行決定。以致于有些地域一味提高稅收,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對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其二,相關主管部門的優惠傾向、行政意識等嚴重影響了優惠政策的落實效果。在東北以及中西部區域的很多城市的稅收制度滯后,稅收減免政策基本上形同虛設。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則恰恰相反。當地主管部門為了鼓勵企業轉型,直接將扶持資金撥款給體育健身休閑單位作為啟動資金,但是卻要求其贊助政府組織的一些體育比賽項目等,以致于健身休閑企業沒有真正收到實惠。
1.2 風險高收益低
目前,相關體育產業基地、示范城鎮迅速崛起,導致市場競爭白熾化,形成高投入低回報的怪圈。加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很多健身休閑企業因經營不善被迫停業,甚至許多大型會所的利潤收益也差強人意。體育休閑健身產業的更新速度較快,加之快走、奇酷等免費健身活動的興起讓健身場所大受打擊。即便是大型全國連鎖企業,其發展過程也嚴重受經濟發展制約,一旦出現經濟危機,體育休閑健身將首當其沖。同時,我國的體育休閑產業的目標客戶群不穩定,實際供給與市場需求契合度不高,不同休閑項目的經營特點差異以及扶持政策變化波動等因素,都會對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實際收益造成影響,從而增加經營風險。
1.3 與公共體育服務難協調
公共體育館可以充分激發大眾的體育運動意識,促進終身健身理念的養成,對全民健身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部分地區的體育設施陳舊,可用場地有限,嚴重制約了當地體育休閑產業的發展;而有些地區的體育場所華而不實,實際使用意義不大。據可靠數據顯示,健身休閑體育產業在一、二線城市的應用實踐并不理想,尤其私營單位要想租賃公共體育場經營休閑健身項目需要上繳高額的營業稅以及房產稅,導致企業的經營成本直線上升,使有意向的私營單位望而卻步。與此同時,部分“關系戶”通過內部渠道獲得各種補貼,對國有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大多數休閑健身單位不是失去加入公共體育館的勇氣,就是采取各種不當手段以提高自身利益,增加了協調休閑健身產業與公務體育服務的難度。
2 發展對策
2.1 健全政策評價體系
休閑體育產業具有促進體育事業發展,緩解就業矛盾的積極意義。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體育休閑產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對健身休閑產業的拓展應用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政策貫徹落實的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急需完善。相關主管部門應構建完善的政策效果評價體系,對優惠政策的落地實施進行動態監管,提高各企事業單位對健身休閑產業的重視程度。同時,需從發展規模、品牌形象、機制完善等角度,對休閑產業發展策略進行針對性調整,打破固有思維方式,消除頑固執法現象,為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順利開展提供可靠政策保障。
2.2 因地制宜,降低經營風險
體育休閑產業是提升體育事業影響力,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相關國家法律法規的指導下,體育健身休閑產業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發展方針,并從經濟水平、消費能力、財政扶持等幾大方面入手,對當地休閑產業的前景規劃進行針對性分析。雖然,體育休閑項目可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對國民經濟增長以及全民健身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也不能脫離事實基礎,否則很容易出現供需不平衡的市場矛盾,增加企業財務風險,不利于休閑健身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公共體育健身場所的修建也要集思廣益,多多聽取大眾的聲音,充分激發人們參與體育運功的積極性,促進居民健身休閑消費意識的養成。此外,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要充分結合城市發展規劃要求,做好相關協調工作,實現經濟、環境、健身的和諧發展,使資源利用最大化。
2.3 提高與公共服務的協調性
與其他商業產業不同,體育休閑健身項目具有社會性以及公益性特點。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如何提高身體素質以及健康水平成為全球性熱點話題。體育健身休閑產業不僅可以健身健體,同時還能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陶冶情操,緩解生活壓力,有助于社會和諧發展。縱觀世界發展格局,歐美發達國家在公共服務與市場環境關系的處理上占有一定優勢,具體表現在體育休閑產業公益性與經濟性的平衡處理上,而這恰恰是我國的短板。現階段,我國很多企業對進入公共體育場館持懷疑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產業劃分不統一、稅費上繳制度不公等因素導致的。相關政府部門應提高政策落實的透明度,削弱私營休閑產業與公共服務體系的優惠差異。同時,要構建嚴謹的規章制度,杜絕“關系戶”獨辟蹊徑的現象,為體育休閑健身產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與此同時,要提高全民健身意識,結合當地消費水平,有目的性地培養固定消費客戶,提高體育休閑產業與時代發展需求的契合度。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市場經濟以及城市建設的帶動下,我國的體育健身休閑產業取得了初步成效,對當地經濟、文化以及國民體質建設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體育休閑產業具有社會性以及公益性等特征,其發展前景可謂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相關主管部門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大執法強度,肅清市場環境,完善政策評價體系,提高休閑健身產業與公共服務機制的協調性,降低休閑健身企業的經營風險,進而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蘇義民.我國體育健身產業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關于加快我國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發展的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6):662-665.
[2] 林燕榮,李春君.新商業環境下體育健身產業價值鏈分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4(4):20-23.
[3] 童海.產業組織理論視角下的西北五省體育健身產業市場結構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4):44-48.
[4] 夏云建,陳紹艷,胡軍,等.湖北省體育健身產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