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
摘 要:本文通過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證法和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討了板塊訓練的邏輯學基礎、時間跨度、結構、類型、目標與任務的制定、負荷內容安排形式、負荷特點,發現板塊訓練之間各因素的相互協調關系,結合板塊訓練的原則及特點提出新理論途徑和新的理論方法,以便指導訓練實踐,為提高訓練技術水平及運動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板塊訓練 理論 邏輯學 賽事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b)-0028-02
當今世界的競技體育,一方面賽事多,迫使訓練周期縮短,小周期數量減少;另一方面賽次多,賽程長,比賽無淡季,競爭十分激烈。在這種競賽背景下,馬特維也夫的訓練周期理論已經不適應新賽制多賽事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為了保證高水平運動員在重大比賽前形成和保持最佳競技狀態,教練員們都在探索適應新賽制的新思路,訓練實踐的變化誕生了板塊訓練理論。作為一種新的訓練嘗試,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作為一種新的訓練理論,無疑是對訓練理論的一個推進和發展。但是,板塊訓練理論應當說還很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從理論層面進行深入探討。
1 板塊訓練的時間跨度
一個板塊結構的時間跨度通常為3~4個小周期。而小周期的時間跨度,根據比賽需要和專項身體素質或能力培養的需要,可長可短,通常為一個日歷周,即7d,而加長小周期為15~20d。例如,2005年我國皮劃艇國家隊高原訓練采用了板塊訓練安排,使12000m水上長劃成績、專項有氧耐力、專項力量、專項速度得到提高。上高原前平原訓練,在千島湖訓練2周:第一周,1月18日至1月24日,采用中等偏大運動量訓練;第二周,1月25日至1月31日,采用大運動量中等強度訓練。高原訓練,在云南呈貢松茂水庫訓練4周:第一周,2月2日至2月8日,習服3d之后進行中等運動量訓練;第二周,2月9日至2月15日,進行大運動量訓練;第三周,2月16日至2月22日,采用大運動量且較大強度訓練;第四周,2月23日至2月28日,采用大運動量且大強度訓練,下山前不進行適應性訓練。下山后平原階段,在千島湖訓練3周:第一周,3月1日至3月7日,進行恢復訓練;第二周,3月8日至3月13日,進行專項能力轉化訓練;第三周,3月14日至3月20日,進行賽前訓練[1]。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或者重點訓練力量、培養速度感;或者強調逐次加速游,提高速度耐力;或者強調返程加速游,進行速度訓練,培養沖刺能力;或者強調動作穩定性,不變形,節奏不亂;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2]。
而板塊訓練的時間跨度設計和安排必須以運動時間生物學[3]作為理論依據。諾依曼提出了“改變-適應的時間動態過程”理論,突破了傳統的“超量恢復”的“適應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外來刺激打破了機體的平衡狀態而產生“變化”,反復施加負荷刺激會出現“適應”;各器官系統出現適應的時間順序不同,并給出了明確的時間期限:肌肉運動支配程序的改變需要7~10d,能量儲備能力的增加需要10~20d,神經肌肉系統結構和調節的最優化需要20~30d,各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得到改善需要30~40d[4]。這種理論揭示了人體不同器官系統生物適應的節律特點,同時也揭示了在訓練狀態下的機體量變到質變的適應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它為我們選擇賽事、設計、安排板塊訓練提供了運動時間生物學依據,有助于按照人體運動適應生物學規律科學地制訂板塊結構訓練計劃。
2 板塊訓練的結構
板塊訓練的結構包括三級:第一級為板塊目標結構級,它是最高級,要求該板塊訓練目標必須明確且集中;第二級為階段規劃準則結構級,包括增長階段、轉換階段和目標實現階段3個階段,即由不同的小周期組成,其各階段必須能夠有機地銜接起來,且目標任務確定必須細化到具體;第三級為小周期落實操作結構級,即由合理搭配的訓練課組成。因此,板塊訓練主要體現在小周期結構以及訓練課的實施上。在板塊訓練的小周期中重點課的任務必須十分具體明確,并且,根據不同訓練課的任務和負荷強度,其恢復時間要求嚴格,即具有鮮明的訓練節奏,見表1。
3 板塊訓練的目標與任務的制定
板塊訓練的目標與任務,應當始終圍繞著重大賽事來制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比較好的訓練節奏和比賽節奏,否則就會以次要賽事打亂訓練“陣腳”,盲目參賽,不能確保重大賽事成功。因此,作為教練員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在全年中哪些是次要賽事,哪些是重大賽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聯,賽事頻率是否合理。所以,全年各板塊訓練的目標與任務的制定必須全盤考慮,統籌安排,依據賽事的性質來確定。從訓練與競賽一體化角度,從訓練與恢復一體化角度,從次要賽事與重大賽事一體化角度,去制定全年各板塊訓練的目標與任務。并且,不能脫離運動員現實的訓練水平。
4 板塊訓練的途徑與方法
板塊訓練的途徑,通常采用同心圓的訓練思路,其“板塊”是目標層級途徑,訓練周是準則層級途徑,訓練日或訓練課是指標操作層級途徑。以大半徑到小半徑的方式,在不同的半徑上(或者是說在不同的競技水平上)應對不同賽事,按板塊分階段提高某一、兩種素質或能力、分階段逼近各個重大比賽目標,不斷提高競技水平,先后達成各種素質或能力的目標,有助于在特別重大比賽時實現各種競技能力的最佳集合、最終集合,實現終極目標。同時注意突出一、兩種訓練內容集中安排,注意將一、兩種運動負荷兼容性安排,注意訓練方法和手段的銜接。
板塊訓練涉及到邏輯學基礎、指導思想、時間跨度、結構、類型、目標與任務的制定、負荷內容安排形式、負荷特點、途徑與方法等理論問題。教練員采用板塊訓練時應當搞清楚以上理論問題,才能較好地發揮板塊訓練的功能優勢,獲得較好的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 陶小平.我國優秀女子皮艇運動員高原訓練科學監控的探討[D].北京體育大學,2006.
[2] 梁榮發.世錦賽前日本隊高原訓練計劃[J].游泳季刊,2006(1):17-23.
[3] 楊錫讓,傅浩堅.運動生理學進展——質疑與思考[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4] 陳小平.德國訓練學熱點問題研究述評[J].體育科學,2001(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