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洋 李文豪 張淑媛 李曉紅
摘 要: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質性研究等對武術文化進行分類與梳理,基于系統設計的研究法以及快速定型法,結合武術文化的特點,以APP為技術支撐,對“掌上武學”平臺(APP)進行開發,探討其核心模塊與實現技術,并對可用性進行測試與優化,構建新的武術傳播交互平臺,促進用戶習武個性化,深度推廣中國武術。
關鍵詞:“掌上武學”APP 系統開發 武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G853;G8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b)-0253-02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身體文化的精髓,伴隨媒介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武術體系已自發地與現代媒介進行了融合,跨“時空性”傳播至世界的每個角落,武術與媒介融合有一系列融合基礎。智能終端(手機、平板電腦)的日益普及,以及APP開發技術的日漸成熟,恰好為武術文化的普及、個性化實踐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結構性支持。基于此,本文將從武術文化理論與技術入手,結合APP技術,嘗試著“掌上武學”系統(APP)進行開發與實踐,以供習武群體以及武術愛好者們應用與參考。
1 武術傳播相關平臺(APP)的發展現狀
目前武術APP大致分為三類:實踐類APP、武術課程的預約類APP、介紹類APP。武術教學與文化傳播的APP尚集中于低層次的文字與視頻的整合階段。大量的APP研發,大多集中于單一功能,或視頻、或文字,尚且處于“粗”研究階段,同時,大多數影像基本上處于“二元”空間的處理之中,對于學習者學習的幫助相對有限。現今移動教育發展已經經歷了以文字或圖片簡短信息為主要教育資源的萌芽期(2002—2010年),2010年開始,移動教育APP的研發與應用進入到一個爆發期[1]。而在爆發期中,移動教育APP開發的重點傾向于注重交互性[2]和與各種感知設備的結合。尤其是在3D教學視頻制作以及借助可穿戴技術的體育鍛煉輔助手段的交互體驗與應用方面,開發與研究還是相對較少的。
從傳統武術習練思維的訓練本源來看,武術傳承講究“互動”性,以前的傳統傳承方式大多依賴于傳承者的“口傳心授”。因此,在APP的制作中也極需體現其“互動”性。
2 “掌上武學”平臺(APP)系統開發的目標導向與意義
以“互聯網+”為主要指導思想,從輔助武術教學與文化傳播的構想出發,借助當下APP平臺開發的技術,基于手機APP終端應用原理,進行武術APP平臺內容體系、模塊與實踐運用等方面探討,以期建構一個服務于武術教學與文化傳播的APP平臺。
平臺(APP)系統開發力爭實現以下兩種目的:第一,有助于對現有的武術教學資源進行了一個較為詳盡的整合,可以為不同學習者提供其個性化的需求。并且,通過對武術教育資源的知識模塊化的處理、微視頻的展示,有助于輔助武術教學的記憶與回顧。第二,通過APP平臺的搭建,為武術學習者提供近距離領略武術大師的技藝、武學思維以及其生活歷史感知,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通過平臺上武術“傳、承”二者因素在虛擬空間上的互動,進而,促進武術學習者的相互交流,并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來提高學習者對武術“默會知識”的再理解。
3 平臺(APP)系統開發運用的研究方法
3.1 文獻資料法
根據APP的具體需求,從圖書館與網絡數據庫搜索相關文獻進行分類與梳理。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時期的武術影像作為研究3D呈現的具體資料,進行經典武術教學與講解的具體研究與分析。
3.2 質性研究法
查找傳統武術名家,以及其功法習練的武術圖片、書籍,形成武術故事體系、實踐體系、思維經驗體系等內容,以質性分析軟件進行文獻的再整理,形成相對比較扎實的理論范式供學習者參考與使用。
3.3 快速定型法
結合武術文化的特點,從APP操作的功能出發,進行設計、實施、評價,并且,結合平臺,對“掌上武學”平臺進行定型。
4 “掌上武學”平臺(APP)系統開發與實現的基本流程
4.1 “掌上武學”平臺(APP)系統非功能需求分析
4.1.1 體驗需求
應用性與體驗性是當下習武群體的重要關注點。在APP的應用過程中,用戶往往在對武術可視化內容需求外,還對體驗需求有所關注。如果能夠利用交互的方式,如觸控、語音、動感交互等內容,使用戶獲得對武術的感知。
4.1.2 界面需求
文化類應用的界面設計效果對用戶感覺有著極大的影響。當下武術文化的表現多以中國特色的元素來體現文化感,同時,考慮到用戶應用的便捷性,界面結構設計上要求清晰,提升用戶體驗效果。
4.2 “掌上武學”平臺(APP)系統設計原則
4.2.1 創新性原則
以“掌上武學”為出發點,以武術文化體系與技術體系為基礎,以APP手機技術為支撐,智能手機為信息載體,將傳統文化、身體文化、武藝技法等方面內容進行大膽融合,以“平臺”的方式傳播武術文化,為武術文化的“個體化”傳播而服務。
4.2.2 交互化原則
大多數APP在交互方式上比較單一。新媒體的優勢并未發揮出來,結合用戶體驗、運用智慧化的信息展示與延伸空間,以及清晰的層次性來促進習武者視覺感知,并嘗試著借助可穿戴設備來收集用戶身體信息,促進用戶動作的糾正與改善。
4.3 “掌上武學”平臺(APP)系統的設計的開發工具
Android平臺采用Java JDK、 Eclipse、Android SDK工具開發,IOS平臺使用IOS SDK工具開發以及X-CODE進行開發。基于IOS平臺與Android平臺的手機APP程序編碼開發。
4.4 “掌上武學”平臺(APP)系統功能模塊的設計
“掌上武學”平臺(APP)系統的整體框架的設計主要包括:武技功法、武學籍識、武壇交匯、武學體驗等四個部分。
其一,武技功法。該模塊主要用于展示武術家功法,以前期收集近百年來武術名家武術視頻(從1986年挖掘整理的武術影視中提取)為其資源,對其進行了制作與再修復,轉化為3D視頻效果,以2D與3D“微”視頻形式呈現在APP平臺上。
其二,武學籍識。該模塊主要用于展示拳種流派史話、武術典籍與常識性知識。通過對形意、太極、八卦、南拳等有代表性、普及性的拳種流派史話作以梳理;并通過訪談名家、資料梳理,對各個門派的經典招式進行了一系列解讀與考證。同時,對武術習練過程的常見問題進行歸納與梳理。
其三,武壇交匯。該模塊主要是用于用戶對武術相關問題進行提問、專家給予解答,可以實現在線交流,并且,其答案可以在用戶界面顯示。系統由專家庫支持,專家由知名武術家、國內外知名武術相關學者組成,確保問題解答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同時,系統以論壇形式,為武術機構與愛好者搭建互動的平臺。
其四,武學體驗。該模塊主要用于用戶對武學的體驗,借助輔助器械,促進武術學習的體感。具體體現為:其一,結合當下流行的動作測試的可穿戴設備,對動作質量進行測評,進行及時的教學反饋,使APP促進用戶的體驗。其二,武術傳統思維訓練研究:收集傳統武術家的經典口訣、言論、心得等內容,并梳理成體系,轉化為具體思維訓練體系,研發一套對話體系,使武術習練者在與APP對話過程中獲得啟發或訓練。
4.5 軟件關鍵模塊實現
以基于Android平臺的開發為例,將布局文件置于Android平臺工程項目底層res/ayout目錄下,包含武術文化相關的各種資源性文件,如文字、圖片、音頻文件、視頻文件等等,應用程序在運行時,可以運用代碼來對相關文件資源進行讀取與配置。
5 結語
“掌上武學”平臺(APP)系統是APP爆發式應用話語背景下,借助媒介技術促進武術傳播的一種嘗試。“掌上武學”平臺(APP)系統的設計與開發,重視武術文化傳播的科學性、普及性,其目的是擴大武學在群體中的推廣,滿足用戶個體化的需求。以多媒體展示、圖文并茂,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為特點,將(APP)與中國武術文化密切結合。基于手機智能系統以及可穿戴系統的輔助,實現對武術文化的傳播、感知,促進武術文化個性化以及武術文化的深度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丹,胡衛星,李玉斌,等.移動教育APP的研發現狀與應用問題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8):47-52.
[2] 馬開顏.“互聯網+”下的成人自主學習研究——利用APP應用的移動學習[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16(1):18-22.
[3] 唐雄燕.積極探索、發掘醫療信息化市場潛力[J].世界電信,2012,8(1):57-60.
[4] 韓瑞東.基于Android的運城“智慧旅游”手機APP應用開發[J].計算機時代,2016(11):44-47.
[5] 覃京燕,雷月雯.基于智慧醫療理念的中醫文化APP交互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7,38(8):116-120.
[6] 吳若熙,王慶軍.體育健身類APP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4):18-22.
[7] 龍文,謝原武.基于Android平臺的健康醫療APP設計與開發[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27):62-63.
[8] 戴國斌.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