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祁紅產區的形成與穩定是自然條件與社會存在的必然結果。從歷史發展觀、生態經濟觀闡述祁紅產區相符的茶類變革、相通的社會活動、相似的生態環境、相宜的茶樹品種、相知的加工技術、相同的質量標準、相沿的經營規則,確認祁紅產區形成與客觀認定;以利澄清“茶名與地名”的混淆和偏見,促進祁紅市場繁榮和茶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祁紅;生態;品種;加工;標準;產區
中圖分類號?S-0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8)35-0234-03
祁紅的誕生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祁紅原產地域的界定早就恪守成法,為維護國家原產地域認定的客觀性、公正性、法理性,我們依從自然法則重新審視歷史成規,特從以下幾個方面稱述祁紅產區形成與客觀認定。
1?祁紅歷史沿革
1.1?祁紅問世產區形成
光緒元年(1875年)安徽黟縣人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因羨紅茶暢銷多利,在至德縣堯渡街設立茶莊試制紅茶成功,翌年在祁門縣歷口、閃里增設分莊,繼而在祁門南路貴溪擴大生產收購,各地改制紅茶興盛,生產加工技術逐漸成熟,祁紅欣然問世[1]。由于紅茶產銷兩旺,茶農紛紛仿制,茶莊精制外銷,生產規模和經營范圍逐步擴大到至德、祁門周邊茶區;向東延伸到石棣、貴池、黟縣,向南擴展到江西浮梁、樂平。在市場空前需求紅茶的背景下,祁紅產區逐漸形成并趨于相對穩定。
1.2?科學區劃祁紅界定
據1935年吳覺農、胡浩川所著《中國茶業復興計劃》一書中,舊時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對中國近代茶區劃分,依從茶區自然條件、茶農經濟狀況、茶葉品質好壞、茶樹分布面積大小及茶葉產品出路等因素,系統地將全國劃為13個茶葉產區,其中祁紅為外銷紅茶5個區之一。該區為祁門、至德、石臺、貴池、黟縣及江西浮梁縣[2]。當時,祁紅實行“統制”,吳覺農先生調查了祁紅產區的祁門、浮梁、至德、貴池,關于祁紅統制的實效[3]。
1.3?部門認定依循成法
新中國成立后,時值1952年,農業部批準中國茶葉公司關于茶區劃分意見。根據自然經濟資源和產業發展現狀,確定祁紅產區范圍為:安徽祁門、東至、石臺、貴池、黟縣(漁亭以北)、江西浮梁[4]。1993年,國家民政部建設部編纂的《中國縣情大全》華東卷也有同樣的明確標示[5]。從此,祁紅產區確認塵埃落定,沿襲至今。
2?祁紅茶區環境共性的地理特征
2.1?地緣相連商貿通衢?祁紅茶區屬中國四大茶區的江南茶區,九華山脈與黃山支脈由東向西延繞全境。赤嶺、仙寓山、紅旗嶺海拔高度凸顯。祁門縣的歷口、閃里、新安、箬坑、與石臺縣占大、珂田、大演,東至縣葛公、洪方、馬坑、木塔,又與浮梁縣的西湖、勒功、江村交錯相連。據考證,明末清初池州徽州人文通徹、商貿通衢,六都、仙寓、木塔三條古徽道商賈活躍。秋浦河、堯渡河、閶江、新安江成為徽商、鹽商、瓷商經貿往來水路的大動脈。
2.2?地貌相似形態多姿?上述區域群山起伏,河谷縱橫,山體由眾多高度參差、錯落有致、形態萬千、大小懸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組成,池州占區域面積2/3以上,森林覆蓋率>80%,綠色覆率>90%,立體結構層次多態豐滿,平面結構多樣復雜。這種多態地形多樣地貌極易構建穩定的生物群落和微域小氣候,非常適宜茶樹的營養生長和系統發育。
2.3?氣候相當四季溫潤
該區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常年氣象要素:年平均氣溫15.6 ℃,極端低溫-11.8 ℃,降水量1 986 mm,日照時數1 715 h、日照率為40%,相對濕度80%,有效積溫4 890 ℃,無霜期245 d,全年霧天多達160 d,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溫潤[6]。茶園植被完好、綠色覆蓋率高,晝夜溫差大,四季漫射光、藍紫光豐足。
3?祁紅品質形成共同的資源要素
3.1?生態環境優越適宜
祁紅茶區群山綿亙、山清水秀,茶園多分布在海拔300~600 m的峽谷山地和丘陵地帶,青山環抱,泉水長流,繁花生樹,林海蔥蘢。現有植物175科、1 461種,樹種97科、616種,具有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多樣性、景觀多樣性,無環境污染。茶園土層深厚、土壤肥沃,pH值適中,三相比協調,有機質含量 >1.5%,微量元素和土壤微生物豐實。水、空氣質量常年在一級指標[7]。茶園喬—灌-禾立體種植,長期地形成復合生態系統,茶園天敵不息地繁衍生殖,節肢動物和鳥類眾多,有益昆蟲自然控制著茶樹病蟲危害,自動維護物種多度和生態平衡。
3.2?茶樹品種優良適制
祁紅茶區茶樹品種必須具備“優質高產多抗廣適”的種質要求,普遍推廣應用祁門種和適制祁紅的無性系良種。祁門種屬灌木型,中葉類,中芽種。該品種芽葉黃綠、葉形長橢圓、葉質柔軟、茸毛中等,萌發快,抗性強,持嫩性好;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3.51%,茶多酚20.69%,咖啡堿4.04%,適制祁紅和名優綠茶[8]。相宜的茶樹良種如鳧早2號、安徽3號、皖農95、皖農91等。
3.3?技術應用優異適當
祁紅產區茶園農藝措施要求精耕細作,實施有機栽培和無害化管理,采摘的鮮葉原料鮮嫩勻凈,符合加工質量標準。祁紅加工技術經過百年的優化改進,機械設備優選配套,工藝流程科學規范,技術參數設置精當,形成完整的標準化、清潔化、優質化加工生產線。祁紅初制: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的工藝流程。祁紅精制:選用生做熟做、分路加工,一般采用本身路、長身路、圓身路、輕身路。如本身路:(熟做)毛茶—干燥(復火)—滾筒圓篩(打毛篩)—抖篩(分粗細)—平圓篩(分長短)—切斷(分大小)—風選(分輕重)—揀剔(去梗雜)—干燥(補火)—拼配(對樣)—勻堆裝箱(自檢待售)[9],全程簡捷流暢。
4?祁紅經營貿易共守的質量標準
4.1?遵照祁毛紅品質要求收購
多年來,祁紅產區企業由安徽省茶葉進出口公司提供統一的標準樣,實行“同級同樣同價”收購紅毛茶,落實相關獎勵政策,按統一規定祁毛紅分6級12等,詳見表1 [10] 。
4.2?遵行祁紅質量標準加工
計劃經濟時期,原商業部管理的祁紅標準樣1~7級,每隔一年經過安徽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分送標樣于貴池茶廠、祁門茶廠、東至茶廠、石臺茶廠及國營安徽省東至茶場、黟縣茶場,以期各廠收購的毛茶精制加工。按標規定祁門紅茶分7級13等,詳見表2;理化指標按三級標準要求,詳見表3[10]。
1993年,國內貿易部頒布《祁門工夫紅茶》行業標準,2008年制定了《工夫紅茶》國家標準
4.3?遵守祁紅貿易規則出口
國際貿易,祁紅主銷歐洲、美洲、東南亞各國,以海運、陸運銷往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史料表明,祁紅產區的六縣(部分茶區)是祁紅出口的原料基地,由各縣國營茶廠(場)收購祁毛紅、精加工,再調貴池茶廠感官統一目光、拼配,經省商檢局檢驗,通過安徽省茶葉進出口公司調運出口。這種嚴格遵循貿易規則的統一要求一直延續至九十年代末。無疑,祁紅產品質量標準和貿易規則是產區企業共同遵守的行業規范,相沿成法。
改革開放后,池州地區堅持“紅綠并舉”“紅茶要出去、名優要上去”的發展戰略[11],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祁紅史實,宣揚祁紅品牌,提升祁紅品質,促進祁紅綠色發展。當前,在茶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池州市開展祁紅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與監管平臺標準體系建設,把祁紅的品牌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推動祁紅進入“一帶一路”大流通、大市場、大戰略,盡快把祁紅產業做實、做大、做強。
5?結論
綜上所述,百年祁紅的史實表明:祁紅的原產地(至德)在池州。祁紅產區具有相連的地緣關系(地質、地形、地貌)、相同的生產要素(品種、技術、裝備)、相約的經營規則(標準、加工、出口)、相通的社會活動(風俗、人文、經貿),全區有幾十萬茶農長期從事祁紅的生產經營、脫貧致富,祁紅與池州歷史淵源,不可分割。為維護祁紅產區人民的共同利益,保護生態群落的整體性、資源優化配置的系統性、茶產業供給側改革的一致性,應該從無爭議到無可爭議地認定:東至、祁門、石臺、貴池、黟縣(漁亭以北)、浮梁是祁紅產區,牯牛降自然保護區周圍是優質祁紅原料的生產基地[12]。
參考文獻
[1] 陳椽.茶業通史[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96.
[2] 朱世英,王鎮恒,詹羅九.中國茶文化大辭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234.
[3] 中國茶葉學會.吳覺農選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70-204.
[4] 陳宗懋.中國茶葉大辭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27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國縣情大全 華東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3:705-830.
[6] 九華山志編纂委員會.九華山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0:8-18.
[7] 江平,段慧.九華佛茶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J].茶業通報,2016,40(4):156-158.
[8] 江昌俊.茶樹育種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49.
[9] 夏濤.制茶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306.
[10] 王同和.茶葉鑒賞[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142-143.
[11] 季昌清.推進茶葉改革加快茶業發展[J].茶業通報,1996(2):3-4.
[12] 王鎮恒,王廣智.中國名茶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