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威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翻轉課堂被稱為提高教學效果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以藍墨云班課移動為教學平臺,在網頁前端腳本制作課程中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實踐,并給出了具體的操作過程和建議。
[關 鍵 詞] 藍墨云班課;翻轉課堂;網頁前端腳本制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30-02
當前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傳統課堂因學生重度依賴手機,課堂效率越來越低,如何因利勢導,把學生手中的手機變成課堂學習工具以滿足信息時代學生的需求,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呢?藍墨云班課作為一款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客戶端APP,將其應用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幫助老師提高與學生的互動率,從而正確引導學生將智能手機變成學習工具。而基于該平臺實施翻轉課堂能夠有效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筆者在網頁前端腳本制作課程使用藍墨云班課實現了翻轉課堂。
一、藍墨云班課平臺對翻轉課堂的支持
翻轉課堂實質上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一種翻轉了傳統教學結構的創新教學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在家看老師的視頻講解,在課堂上老師指導完成作業,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學習的空間只能在家或者是課堂,學習形式較為簡單,學習的內容也僅限于教師提供的視頻,教學資源較為單一;同時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由于不能實時監督,對學生課程的完成情況和學習的質量也不能進行有效的檢驗和評價。對此,借助藍墨云班課平臺,對翻轉課堂的學習模式進行優化。
教師在課前完成自學素材和自學任務的制作后,發布到藍墨云班課上,藍墨云班課發出通知提醒,學生就可以在移動端或者PC端對課前任務進行自主學習,同時教師在云班課上創建的課前測驗,通過學生完成提交,測驗結果能夠即時反饋到教師端,在解決了傳統測驗占用課堂大量時間的問題之外,也能夠協助教師對測驗結果的掌控和分析。在課中,教師也能夠在指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把傳統課堂上的提問轉化為藍墨云班課中的搶答、投票、問卷或者頭腦風暴等活動形式,學生參與的每項活動,都能夠獲取一定的經驗值并納入期末的總評成績中,通過此種方式,在活躍課堂氣氛之外,更能使學生充分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重難點的理解。課后的作業評價,藍墨云班課提供了教師評價、指定學生評價和學生互評三種評價方式,教師可以根據作業的具體情況選擇一種評價方式,學生完成評價后獲得額外的經驗值計入期末總評;教師根據學生的考核結果及時督促學生,幫助教師達成教學目標和實現教學效果。
二、基于藍墨云班課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筆者以網頁前端腳本制作的“DIV+CSS布局網頁”模塊為例,說明應用藍墨云實現翻轉課堂的過程。
(一)課前設計和準備學習資源與學習活動
1.課前任務單
課前任務單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資源,包括學習內容結構、學習方法、學習要求以及相應的學習資源線索,這里筆者以思維導圖的形式設計課前任務單,幫助學生理清課前自主學習的思路。
“DIV+CSS布局網頁”的課前任務單又包含了學習目標、自學素材清單、自學方法建議、自學任務等內容。其中自學任務是要求學生根據微課視頻和自學課件對給定的“CSS學習互動社區”網頁主頁樣圖,繪制出其布局草圖,為課中完成“運用DIV+CSS盒模型完成網頁布局”的任務做好準備。
2.課前微課視頻
制作“如何使用CSS樣式”“CSS盒子模型”“CSS布局模型”三個微課視頻,分別對應“DIV+CSS布局網頁”內容的重難點,要求學生結合視頻中的操作步驟和老師的講解模仿制作“盒子模型布局圖”,達到對重難點的明確和理解。
制作微課時,時長應盡量控制在5分鐘以內,要求教學目標明確,問題單一簡短,根據內容的重、難點制作成若干個視頻上傳到藍墨云班課的資源庫中。如果受技術和時間的限制,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如網易云課堂、中國大學MOOC等在線學習網站,將當中的在線視頻用鏈接的形式發布到藍墨云班課上。
3.課前測驗活動
通過藍墨云班課發布“DIV元素特性”“CSS語句含義”“DIV元素用途”等單選題和判斷題,讓學生在完成自學內容后,幫助學生梳理問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課前測驗則是檢驗學生在課前能否完成自主學習、課堂能不能翻轉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課前測驗題目,上傳至藍墨云班課并由學生完成后,教師即可馬上檢查分析學生的完成情況,為教師提供教學依據,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準備課上活動。
(二)課中活動的開展
課前對新知識的基礎學習,則需要在課中通過課堂活動和解決任務的形式促進知識的內化,這既是教師實施翻轉的重點也是難點。筆者在課程中借助藍墨云班課以任務為驅動,在課中開展活動。
1.任務準備階段
活動一:在任務準備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藍墨云班課的隨機分組或線下分組功能,對全班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創建分組作業,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給定的“CSS學習互動社區”網頁主頁樣圖繪制出其布局草圖,并指定在小組提交結果后以學生互評的形式對每個小組的作業進行評價。
活動二:教師在藍墨云班課的“答疑討論”區中設置了“如何使某個DIV向左浮動”和“如何讓某個DIV內部的內容超過該DIV大小時產生滾動條”兩個問題,學生使用文本、圖片或語音的形式在答疑討論區發表評論,各抒己見,通過集體的智慧深入理解知識中的難點。
2.任務實施階段
活動一:教師通過在課前制作的演示視頻,將其上傳到云班課,并發布小組作業,學生根據視頻的演示,完成網頁各部分的DIV定義并將代碼截圖進行上傳至云班課,完成作業的提交。教師則可以在云班課中的課堂表現模塊,采用隨機選人的方式,隨機抽查若干名學生的作業,通過即時的抽查演示和點評的形式幫助學生梳理本課內容的重點。
活動二:根據頁面布局草圖和樣圖,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網頁的頁面設計制作,在此期間,由于涉及可以有多種方法完成頁面中的導航條,對此,筆者組織了頭腦風暴讓學生列舉實現的方法,幫助學生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的掌握。
3.任務評價總結階段
活動一:教師在答疑討論區中讓學生對本次課的學習進行匯報,包括學習的知識、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對本次課學習內容的梳理,同時教師將匯報進行收集和總結,幫助教師調整教學計劃,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定教,提高教學效率。
活動二:學生在完成任務之后,上傳作業,并對作業進行學生互評,評價之后的經驗值結合課中各項活動的經驗值,最后納入期末總評成績,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對課堂學習的評定,令成績更加公平客觀,同時也大大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三)課后知識的拓展
教師在課后通過作業活動區發布完成“CSS學習互動社區”課程選擇頁面的拓展案例,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該案例。在此期間,學生可以通過藍墨云班課平臺隨時向老師請教,或者利用智能手機在同學間進行交流,最后,將作業提交到云平臺進行評定,以此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
三、課堂教學效果的分析
筆者在課后使用藍墨云班課針對此種教學模式創建了“投票/問卷”活動,以此了解學生對該種模式下的課堂教學的認可,本次活動參與人數42人,有效問卷40,占95%,問卷調查結果如下表所示:
(一)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可以根據學習需要,通過藍墨云班課獲取相應的教學資源,尤其是一些操作類的微課視頻,學生可以反復觀看解決操作中的疑難點,不僅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探究學習,更能打破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的束縛,以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觸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新穎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習興致
向來被明令禁止在課堂出現的手機,在基于藍墨云班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堂卻可以光明正大地出現,而且變成了學習工具,無疑觸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致。
(三)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
藍墨云班課的經驗值和學習行為信息可以督促學生的學習進度的完成、作業任務和答疑討論等課堂活動的參與,在老師的監控下,解決和提高了在翻轉課堂中利用智能手機進行學習的有效性。
(四)改善、促進了師生、生生間的交流
答疑討論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提問題和發表觀點的平臺,在剛開始階段,學生礙于面子,只有老師解答,到了中后期,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進來,互相幫助發表觀點和感想,克服傳統課堂上學生礙于面子、教師礙于授課時限所造成的生生、師生之間缺乏交流的問題。
四、總結與反思
通過上述實踐,藍墨云班課基本上能夠滿足翻轉課堂的要求,其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優勢,實現了教學資源跨區域傳送,加強了師生互動,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但同時也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師必須加快知識的更新;(2)教師在具備教學能力的基礎上,還需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3)知識的傳遞在課下,知識的內化在課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合理安排時間,豐富課堂活動和有效控制課堂秩序。
參考文獻:
[1]蔣敦杰.翻轉課堂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基礎教育課程,2015(8).
[2]蔡翔.也談“翻轉課堂”:“藍墨云班課”的使用感受[J].考試周刊,2016(73):111.
[3]黎加厚.微課程教學法與翻轉課堂的中國本土化行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7):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