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關 鍵 詞] “互聯網+”;德育;作用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40-01
一、“互聯網+”背景下德育的現狀和問題
互聯網在德育中的作用,最初主要體現在淺層次的知識習得層面,而在學生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培養方面效果甚微。在德育過程中,如果沒有面對面的現場交流,師生間就會隔著一個冰冷、機械、堅硬的屏幕。德育的過程,需要更多面對面的直接接觸、交流,才能使人際關系更符合人類社會的生態。理論知識消化為德育養成的過程也是互聯網難以完全代替的。新東方俞敏洪的一項調查發現:18歲以下有自愿德育進修激情的學生不超過20%。“互聯網+”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但也由于缺乏人文情境,勢必會弱化人文情懷、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等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養成。比如,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德育平臺”,由網絡公司運作,教研室和學校組織安排,德育教師通過視頻和圖文進行輔導,最終以網絡考試的形式加以考核。然而實際情況是,這些活動多以家長代勞,學生并沒有真正進入德育狀態。
二、正確處理好發展德育和互聯網應用的關系
(一)教育與互聯網相互整合是必然趨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一份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指出:德育需要采用開放和靈活的全方位終身學習方式。互聯網時代提供了人人共享的教育資源、人人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以及教育全球化的可能性。互聯網時代是人類社會進入全球化時代的標志,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第一個世界性的圖書館和第一個全球性論壇。教育應當順勢而為,熱烈擁抱互聯網是德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確立德育理念是發揮互聯網作用的前提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標志著中國教育改革進入藍海區。這是對新課改三維目標的拓展,更是德育、核心素養的升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育人,發展核心素養、提升人的素質、強化德育培養。在“互聯網+”時代,確立和堅守這些基本教育理念,是正確處理好教育和互聯網關系的前提。
(三)良好的網絡環境有利于促進德育的發展
互聯網本身也是教育的產物,只有在教育中才能不斷發展和完善。同時,由于互聯網內容魚龍混雜、真偽難辨,需要不斷凈化網絡環境。學生在德育中不斷提升個人素養,提高鑒別能力,才能更好地抵御互聯網帶來的負面影響。良好的網絡環境有利于促進德育的發展,而網絡的負面影響有可能把本來就存在諸多問題的教育引入更危險的境地。
三、有效發揮“互聯網+”對德育作用的措施與建議
(一)確立教育理念,把握德育本源,清除干擾因素
德育首重言傳身教。要嚴格規范教育常規,特別是考勤、考試、在校表現、日常德育積分、德育考核日常管理等。對學生最好的潛移默化的德育就是讓學生切身體驗。只有確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把握教育本源,積極做好宣傳和引導工作,排除一切干擾因素,讓互聯網助推教育變革,才能還德育本來面目。
(二)完善立法,明確互聯網使用規范,保障德育有序發展
當前亟須從立法層面來規范互聯網教育,遏制種種亂象,保障其健康有序發展。出臺相關法規條例,加快建設綠色安全的互聯網環境。通過對互聯網內容的分級分類、網絡過濾,最大限度減小互聯網對德育的負面影響;通過法律法規的制訂和完善,加強對互聯網教育市場的調節和規范。這不僅是保護互聯網環境的需要,也能促進學生主動接受德育學習,促進學生終身德育。
(三)采取多種機制,加快推進德育建設
互聯網教育的推廣和深化需要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教育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國家要確保教育權的落實。全國政協委員李曉明提出:“通過慕課(互聯網化教育模式),我們看到了在中國率先實現一種全民義務基本高等教育的機遇”。建議通過頒布各地方可以自行實施的細則,延長德育的時間;同時,加強普高高職兩制融合發展,有效緩解小學初中的德育壓力和各種矛盾。
(四)建立互聯網德育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獎勵機制
數字化教育資源版權保護機制是數字化德育資源共享協議的保障。要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營造良好的互聯網德育運行環境,保護制作者的利益,有效防范剽竊、盜用等行為。互聯網德育資源的知識產權屬于制作者和各級管轄部門,對獲獎、獲選、發布作品的制作者和相關單位要予以一定的獎勵;結合點擊率、下載等利用情況,在考核、職稱評選等過程中有效體現,以激勵創作,真正實現全員參與。
(五)構建互聯網德育資源的制作平臺體系
豐富互聯網教育資源,增加優質德育教學資源,需要從上到下各級平臺構建完整系統的制作、推優機制,匯集多樣化、優質的數字化資源。大力推進“互聯網+”,構建完善的德育資源云服務體系,深入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實際運行中,避免出現簡單機械操作現象。需要建立各級或劃區分塊、同類組成集團等模式的評優選拔機制,才能真正保證資源的廣度和深度,并真正優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