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 要] 滲透教育是通過各門學科的正常教學以及課外活動的途徑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教師在講授理財知識的過程中用滲透教育的方式大化無形、不著痕跡地把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各種形式傳輸給學生,引導學生形成自己正確、合理的價值觀。
[關 鍵 詞] 中職學校;理財課程;價值觀;滲透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43-03
理財課程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居民財富增加而新開設的一門實踐性與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加強青少年理財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在符合我國特定文化和個人價值觀的前提下,形成正確的理財觀念,學會選擇運用合適的理財方式,同時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能夠以明智的方式更好地管理和規劃金錢和生活。恰如其分的理財行為和高瞻遠矚的理財觀念可以使人實現財富的積累,未來生活也更具可控性。如果沒有正確合理的價值觀基礎,理財行為可能會誤入歧途。因此,學習理財課程的同時,建立和形成正確合理的價值觀、財富觀尤為重要。
一、中職學校理財課程中價值觀滲透教育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財經、商務、金融類專業中通常會開設現代理財課程。理財教材主要闡述理財的意義、方法和技巧,提升學生理財的意識。
中職學校開設理財課程面臨著一個現實問題:中職在校學生年齡主要集中在16~18歲之間,心智單純,缺乏社會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還沒有建立起清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容易受到社會風氣的熏染和誘惑。如何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即在利益面前堅守做人的底線、在財富面前擺正自己的心態,是理財課程教學中的價值觀滲透教育的應有之義。
在對中職學生的理財教學中,如果單純注重講述理財知識,而不對其價值觀、財富觀乃至人生觀加以正確的引導,“成功理財”的案例往往會給學生帶來“財富即一切”的觀念誤導,他們很可能只看到了財富本身的美麗光環,卻容易忽略一些對待財富應有的基本態度。這樣教學最后的結果可能會使未成年學生產生“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錯誤觀念,在他們成年之后走入社會和工作崗位,也容易引發“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錯誤行為。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人們的貧富差距愈發明顯的社會現實面前,許多人很容易迷失在不擇手段地追逐財富的道路上。
因此,在對中職學生的理財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滲透教育,運用恰當的引導方式,融入正確的價值觀、財富觀以及合理的消費觀。
二、理財教學中的正確價值觀滲透
中職教師在進行理財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以下一些價值觀、人生觀的滲透教育。
(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獲取財富的過程中守住法律、道德的底線
這是在開始教授理財課程時,教師就需要傳遞給學生的第一準則。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的飛速發展過程中,有些人在迅速增長的財富面前失去了從容、淡定的心理,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做出了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的事情。小到菜販的缺斤短兩、以次充好,大到證券從業人員的“老鼠倉”,貪官污吏的索賄、受賄,甚至有人為了發財不惜鋌而走險進行違法犯罪行為。這些唯利是圖者最后都會受到應有的懲罰,不僅與財富失之交臂,還可能喪失更為寶貴的自由、家庭、親情等。因此,守住道德與法律的底線是理財的首要準則。
(二)“開源節流,細水長流”——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謹防財富流失
學會財富增值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能夠守住自己現有的財富也需要生活智慧和良好習慣。目前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月光族”和“負(債)翁”“負(債)婆”,甚至在大學的校園里也有人通過貸款或借錢來滿足超過自己消費水平的奢侈品購買欲望。有些大學生甚至因為最終還不了錢,走上絕路,給家人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傷害。這些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虛榮心與攀比心,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
因此,在理財課程的教學中,必須強調,財富的積累需要“開源”,而同樣重要的理財手段是“節流”,這需要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減少不必要的沖動購買行為,“三思而買”“不買貴的,只買對的”,不盲目追求名牌或奢侈品,不進行攀比消費。
(三)“社會平均利潤率決定投資收益率”——謹防“利令智昏”,落入投資陷阱
從本源上看,投資收益是生產企業利潤的一部分。因此,任何一種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都不可能長期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正如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所說:“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這一結論恰恰是揭示那些打著“高投資收益”幌子的金融詐騙的一個有力的判斷依據。很多人往往對投資收益“奇高”的理財產品或投資渠道缺乏免疫力,為了較高的收益會傾囊而出,結果卻血本無歸。龐氏騙局、傳銷等非法集資都是抓住了人們這種想盡快致富的心理,用高投資收益做誘餌,使沒有判斷力的人們受騙上當。網絡融資平臺的高投資收益,也使很多投資者忘記了高風險的存在,紛紛試水,結果落得“雞飛蛋打”。
因此,學會利用社會平均利潤率來衡量預期投資收益的合理性,就可以比較穩妥地判斷出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高風險,避免盲目跟風,急功近利,落入金融詐騙的圈套。而銀行貸款利率可以看作是社會平均利潤率的最簡單指標。
(四)“滴水成淵,積沙成塔”——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可以積累可觀的財富
生活中的“一夜暴富”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積少成多”的儲蓄,卻是每個人都可以輕松做到的。舉一個非常簡單、直觀的例子來說明儲蓄對財富積累的重要作用:假設一個人從18歲開始每年存款2萬元進行儲蓄,如果他購買平均年化收益率4%、安全性非常高的貨幣市場基金,那么10年后、20年后,這些儲蓄將會變成多少?答案一定會超出很多人的想象:61.94萬元與116.66萬元!這就是“滴水成淵,積沙成塔”(也是理財課程中“復利”概念的威力)的效果。
如果你沒有高超的炒股經驗或者洞察先機的投資眼光,永遠不要忽略時間可以帶給我們的財富,養成儲蓄習慣不僅可以積少成多積累財富,讓人們獲得擁有財富的安全感,同時也能夠使人更理性地消費,把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五)“勤儉克己”——擁有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勤儉克己的生活態度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擁有這筆財富,就好像在人生的快車道上掌握了穩定的方向盤,就能使你在理財的過程中更加理智、更加謹慎地駕馭財富,做到“貧賤不移”“富貴不淫”,避免過度投機。
《易經》中有句古話“天道酬勤”。勤,可以體現在勤奮學習、認真工作、積極生活等各個方面。通過自己的勤勞獲得財富的人們會更加珍惜,也會更加懂得財富的來之不易,從而會節儉克己,不會肆意妄為。不勞而獲的財富往往因為得到的太容易而不加珍惜,從而容易散失。很多時候,人們都希望自己買彩票中大獎,股票短期內成倍上漲,但是如此得到的財富也往往會一夜蒸發,很快散盡。因此,學習理財,需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放棄“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
(六)“厚德載物”——建立達觀的理財心態,培養駕馭財富的能力
《易經》中曰:“君子以厚德載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認為一個人的財富和幸福是與他的道德修為相匹配的。只有積德行善才能承受得起你所擁有、所享受的財富。享受越多、擁有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積功累德。否則多行不義,為富不仁,就會德不配位,早晚遭殃。在世界第一暢銷理財書《富爸爸窮爸爸》中,作者羅伯特·清崎借助“富爸爸”的話也表達了這樣的財富觀:“如果你想獲得,你首先需要給予。”在他給出的10條理財建議中,他強調了“先予后取——給予的力量”。世界上很多擁有巨額財富的成功人士也往往是身體力行的慈善家,他們用個人的財富默默回饋社會,奉獻愛心。
因此,更達觀的理財境界中包含了提升自己的修為與德行、改善駕馭財富的心態與能力。
三、價值觀滲透教育的教學方法應用
滲透教育是通過各門學科的正常教學以及課外活動的途徑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是隱性的,是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的教育。
理財課程屬于財經類專業課程,教師在講授理財知識的過程中用滲透教育的方式大化無形、不著痕跡地把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各種形式傳輸給學生,引導學生形成自己正確、合理的價值觀。其中通過知識拓展、案例分析、集體討論、論文寫作以及進行理財實踐等方式給學生提供辨別、思考、選擇和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塑造。
(一)知識拓展
由于學生的年齡層次所限,中職學校的理財課本知識內容相對簡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更為真實的理財及相關知識,以使學生的專業視野更加開闊,對理財產品或投資方式的判斷也就更加理性、客觀。例如,我在課堂上介紹了歷史上著名的龐氏騙局,利用“社會平均利潤率決定投資收益率”這一理論提醒學生要學會辨別,不能急功近利。還給學生推薦閱讀世界第一暢銷理財書《富爸爸窮爸爸》,了解西方的理財觀念與理財途徑。
知識拓展也可以由學生搜集資料,制作PPT展示說明,教師再進行補充、拓展。這個過程學生實現了自主學習,學習效果更加理想。
(二)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在專業課教學中一直對學生非常有吸引力,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理財課程中開展案例分析能夠很好地進行價值觀的“滲透教育”。比如那些成功理財案例,有馬云對阿里巴巴的投資決策使其成為億萬企業家,也有靠彈棉花填補市場空缺,最終在城市立足的打工者等。教師對這些案例加以總結和點評,在分析過程中可以看到成功者除了能力、機會之外,人格的魅力(鍥而不舍的執著、腳踏實地的勤勞、勇于創新的精神以及達觀大氣的財富觀)也是他們最終理財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學生通過案例分析不僅能夠學習到成功的理財、投資經驗,也能夠吸收到成功人士的財富觀、價值觀,為他們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起到借鑒、引領作用。同樣,通過反面案例的分析,讓他們懂得規避危險、合理消費、理性投資的重要意義。
(三)集體討論
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或者理財案例開展課堂集體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在討論和辯論的過程中讓他們理清思路,形成自己更加清晰、明確的觀點和見解,從而強化了他們的認識和價值觀的選擇。比如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與普及,網絡融資平臺(P2P)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網絡金融亂象也由此產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會讓學生討論如何看待網絡投融資和它的高收益性。
(四)論文寫作
讓學生撰寫小論文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中職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比較薄弱,難度適中的論文寫作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同時,學生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通過搜集、篩選、整理資料,在語言編輯、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會更加明確自己的寫作觀點,并潛移默化地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
筆者對本校2015級國際商務中本貫通專業的學生進行期中考查,采取了提交論文的方式,論文題目如下:
(1)試析勤儉節約與理財的關系;(2)談理財與“給予”“奉獻”之間的關系;(3)談理財的意義及你個人人生理財規劃;(4)論儲蓄在理財中的作用;(5)淺談人生理財與“厚德載物”“積德行善”等傳統觀念之間的關系;(6)根據上海房地產現狀及未來發展預測,結合你的理財目標,談談你的住房規劃。
學生可以任選一個題目進行寫作,結果所有題目都有學生選到。在進行論文講評的過程中,很多觀點得到全體同學的分享,價值觀滲透教育的目的初步達到。學生在論文中表達了下面一些觀點:
“在我看來,對收入不高或是家庭總資產較少的個人或家庭來說,勤儉節約是相當有必要的。”
“不是以不消費或減少消費為節儉標志,而是在正確的理財理念下用盡量少的錢獲取盡量多的享受,滿足盡量多的需求。”
“有這樣的一句俗語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如果你總是買你能買得起但不需要的東西,總有一天,你就會買不起你需要的東西了。”
“我認為勤儉節約是理財的一種好方法,勤奮工作賺錢固然重要,但是還要懂得節儉,只有養成節儉的好習慣,才能積蓄財富。”
“對理財來說,雖然銀行儲蓄取得的收益不是很多,但它卻是別的理財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可以說,它是一種最為穩妥、風險最小的理財方式。”
學生提出的這些觀點未必原創或完全準確,但學生在撰寫論文、表達上述觀點的過程不正是逐漸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嗎?
(五)理財實踐
理財教學的重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理財知識,學會理財手段。因此,在教學中需要讓學生進行理財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并強化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學生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財實踐:
1.記賬:讓學生每天記錄收支明細,找出日常生活中的不理性消費,逐漸養成節儉和理性消費的習慣。
2.儲蓄:讓學生把自己的壓歲錢、零花錢和假期打工賺到的工資進行定期儲蓄,并計算儲蓄利息,養成 儲蓄的習慣。
3.撰寫人生規劃:讓學生詳細列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及理財方案。比如何時買房,房款如何籌集;何時結婚,結婚費用來自哪里;孩子的教育費用如何積累等。通過撰寫人生規劃,讓學生開始懂得生活的不易、理財的重要以及勤儉持家的必然。
4.理財方案設計:如果你在25歲、45歲、65歲時分別有100萬現金,請設計出你不同年齡段的理財方案。通過理財方案的設計讓學生思考財富對人生不同階段的作用和意義。
5.模擬投資操作:通過網絡上的模擬投資軟件,讓學生參與模擬證券投資,真切體驗到理財中的風險與收益對等的概念,提高他們的風險意識。
在理財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真切地體會對財富的運用與把握,從而也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財富,形成合理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知樂.專業課程案例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研究[J].職業技術,2012(7).
[2]何苗,王東.美國青少年理財教育研究及啟示[J].數碼設計,2017,6(5):99-103.
[3]吳千里.論滲透教育的原則及影響[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