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良棟
[摘 要] 在中職物理教學中,既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又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進行闡述,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 鍵 詞] 中職物理;核心素養;思維;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206-01
中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中職物理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這樣,才能讓學生具備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與能力。基于此,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貫穿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
一、堅持以生為本,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改理念強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我們知道,中職生物理基礎知識薄弱,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強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萬有引力定律》時,我們往往重視對萬有引力公式的講解,卻忽視上月—地檢驗的介紹。上節教學內容是《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引力》,通過圓周運動規律、牛頓第三定律和開普勒第三定律推導出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引力規律。然而,學生不能理解這條規律是普遍的。我們知道,地面上的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與月球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遵循同樣的規律,都是由于地球的引力產生的,這條規律是普遍實用的。這樣,堅持以生為本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且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讓學生真正獲得物理知識,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聯系生活教學,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
新課改倡導生活化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讓中職生體驗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所以,在中職物理教學中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背景開展課堂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基于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聯系生活,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物理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經過課堂演示實驗后,講述一則笑話給學生:某日公交車上人滿為患,乘客的心情有點煩躁,突然司機一個急剎車,一個小伙子不由自主地撞上了一個年輕姑娘,姑娘隨即罵道:“德行!”此時這個小伙子沒有生氣,而是腦筋急轉彎一樣的回應:“慣性!”雖然是一個笑話,卻形象地解釋了慣性的概念。通過這樣的笑話激發了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興趣,也有效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
三、注重開展實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眾所周知,在物理教學中開展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弄清物理現象與規律,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我們知道,課堂教學中的實驗通常是教師的演示實驗。在演示實驗中,了解物理現象與規律,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總結歸納能力等,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開展“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這個實驗中,我們一般只重視課本上的三種實驗方案,講解實驗的過程、方法、注意事項與數據處理等。這樣,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無法提高實踐能力。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物理教學中,通過物理現象的展示引出探究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思維碰撞中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于是,將教師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自主實驗。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來了解碰撞中的不變量,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抓住問題本質,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
《中職物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是中職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物理建模思想是學科核心素養的集中體現。基于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物理現象,從中總結物理變化規律。這樣才能抓住物理規律的本質,進而培養學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例如,在中職物理教學中多處用到理想化模型,諸如“質點、參考系、坐標系”中的質點、“黑體、黑體輻射”中的黑體、“簡諧運動”中的彈簧振子等都是理想化模型。在教學中碰到相關模型時,要向學生說明為什么要抽象出理想化模型,這樣的理想化模型抓住了哪些主要的方面,忽略了哪些次要的方面。并且把各種理想化模型進行對比與分析,這樣就能讓學生逐漸形成物理模型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教學實踐證明,物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科學的建模,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推進,在中職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時代法治的要求。所以,在中職物理教學中要深入探索并實踐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把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工作與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康響秦.中職物理核心素養培養方法的探究[J].教育學術,2016(7).
[2]邵燦剛.淺談中職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16(11).
[3]薄祥亮.中職學校學生公約核心素養的養成[J].職教通訊,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