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 唐義鋒 錢玉蘭
[摘 要] 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以積累經驗為目標,結合高職院校的人才資源特點,提出一種創新創業教育的“135”路徑。
[關 鍵 詞] 創新創業;教育路徑;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01-01
一、引言
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既要認真扎實學習,掌握更多知識,也要投身創新創業、提高實踐能力。由于高職院校生源結構多樣性和水平參差不齊、在校時間較短、教學組織有難度、保障措施欠缺等原因,創新創業教育成功案例較少。本文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以積累經驗為目標,提出一種創新創業教育的“135”路徑。
二、“135”創新創業教育路徑
(一)明確一個目標
面向全體學生,以專業教學內容為基礎,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突出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方法論及其應用步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并積極做好創新創業學生的扶持工作,以達到成功創業。
(二)深化三項改革
1.深化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1)圍繞創新創業基礎、創新創業技能、創新創業實踐三個方面,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將其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和立德樹人過程中,設計出覆蓋全體學生的通識教育與滿足個性需求的差異化培養方案。(2)使培養方案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如修學年限應能滿足學生休學創業的需求;畢業標準具有一定的可選擇性,有利于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教學進度的安排遵循一年級打基礎、二年級促提高、三年級助創業的教學路徑等。
2.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形成由基礎課程、面向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以及創業實踐課程組成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注重創新創業校本課程內容的開發。
3.深化教學方法改革。(1)改革第一課堂。廣泛運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課堂教學革命,突出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擬訓練、項目推演等,增強創新創業教學的體驗性和啟發性。(2)拓展第二課堂。充分開放專業實踐場所和校企實訓基地,滿足學生開展實踐創新活動的需要;積極開展校園創業大講堂、創新創業論壇、創新創業社團活動;針對創新創業教育的不同階段、不同對象,組織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職業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要重視學生參賽的廣泛性。(3)創新第三課堂。積極指導學生創建KAB創業俱樂部、創客工廠、淘寶協會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老師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
(三)落實五個抓手
1.建立創新創業學院,或聯合政府、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成立多主體的創新創業學院;構建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全面聚焦創新創業教學。與專業院部聯合改革創新創業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通過建立學分銀行等一系列措施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2.建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整合校內和校外兩方面資源幫助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如建設創業園、創業基地或文創園等場所,形成“創業一條街”或跳蚤市場、創意集市等創新創業微實踐活動場所;通過眾創空間、創客中心、創新工場、科技創業園,為師生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為創業學生提供網絡、資源等共享空間及便利化服務。
3.建好一支隊伍。(1)以校內教師為基礎,面向校外選聘成功創業的校友、知名企業家,以及專門從事創業培訓、投資、孵化和運營的專業機構人士為兼職教師,構建一支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師資團隊。(2)有計劃選派教師參加創新創業培訓;鼓勵教師參加創新創業競賽以及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研究;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和舉辦創新創業沙龍。(3)鼓勵和支持教師創辦公司并在創業過程中帶著學生一同實踐。
4.健全制度評價體系。(1)完善學生考核評價制度,出臺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專業技能大賽的表彰獎勵制度,制定針對開展創業實踐學生的日常管理規定等。(2)完善學生創業資助制度,制定學生創新創業專項獎勵制度,出臺幫助學生開展創業的風險救助制度等。(3)完善創新創業教師的進修培訓、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獎勵制度,以及鼓勵教師進行創業實踐的管理制度等。
5.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利用校園內的各種媒體,大力宣傳政府部門出臺的創業幫扶政策;廣泛宣傳創業典型;積極組織參加校內外創新創業大賽,通過創新創業交流會、報告會、講座和沙龍等引導創新創業類社團開展主題活動;不斷提升線上線下服務功能,形成人人能創新,個個可參與的創新創業方化氛圍。
三、結論
通過高職院校“135”創新創業教育路徑的實施試點,對兩校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有一定的提升,學生人人出彩的勢頭得到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