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微微
[摘 要] 在現代職業教學背景下,社會對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各個職業院校積極采取措施,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不斷完成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專業性人才。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會計技能培養;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05-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加大。會計作為社會各個企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然而,目前很多職業技術院校沒有制訂嚴格的教學計劃和標準,教學方法也存在問題,這都嚴重制約了對會計人才的培養計劃[1]。所以,在現代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會計技能的教學改革與創新,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會計專業人才,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會計教學創新改革的必要性,并采取相應措施解決問題,才能為社會輸送更多的會計專業人才。
一、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必要性
在職業教育發展的浪潮中,社會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技能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就顯得十分必要。
就學校而言,我們知道,學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搖籃,目的就是為社會輸送可用之才。而現在很多職業技術院校對專業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課堂上依然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這種“填鴨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對學校來說,要積極進行教學改革,讓課堂發揮更大的效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整個會計專業的教學發展,不斷落實和深化教學改革與創新,為傳統教學注入新的血液。
就學生而言,學生進入校園的目的就在于學習知識,提升能力,以便將來更好地走入社會。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較低,走入社會后不能很快勝任工作,究其原因就在于學校的教學漏洞。學校在進行會計教學時只注重理論知識,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只會紙上談兵。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必須要進行教學改革,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勝任各個崗位,多為在校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既學到了理論知識,又提高了專業能力[2]。
二、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選擇教材
我們知道,會計是需要不斷更新知識的學科,這就要求學校在實踐教學時,不能死守一本老教材,這很有可能造成學生學習與社會政策的脫節。學校在選取教材的時候,要根據時代發展形式,盡量選擇新穎實用的教材。在教學時,也要指出哪些政策是新增的,教材哪里做了刪減,只有合理選擇教材,才能培養出與時俱進的專業性會計人才[3]。
(二)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是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學效果欠佳。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中運用情景模擬法、互動教學法等,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更加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要完成會計技能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就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課堂中老師起著主導作用,所以老師的綜合素質高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工作展開的效果。首先,現階段會計正走向電算化時代,這就要求老師不能僅停留在傳統的抄寫階段,而是要更多地接觸和學習會計多媒體操作。只有老師先提高自身,才能把專業技巧傳授給學生。其次,老師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對一些會計政策變更也要了然于胸,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熟練地掌握各方面的賬務處理,教授新課時也會更加得心應手。最后,會計老師也要經常進入企業進行實習,熟練掌握各項會計實際操作,提高綜合素質[4]。
(四)實現校企結合
職業教學目的就是為社會輸送更多專業性人才,要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就要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學校可以與一些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定期聘請一些專業人員為學生講授會計方面的專業課程。或者讓即將畢業的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可以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
三、結語
總之,現階段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要提供更多的教學實踐機會,增加教育資金投入,建立多功能的教學基地。在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要不斷完善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這不僅對學生發展具有長遠影響,更對整個會計行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向君杰,金晶,周俊.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J].納稅,2018(10):85.
[2]鐘莉.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J].時代金融,2018(8):312-313.
[3]朱海龍.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J].經貿實踐,2018(5):345.
[4]關琳.基于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會計技能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現代經濟信息,2017(23):39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