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兵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對現代職業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在教育實踐中,分析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及新問題,對提升我國職業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歷史基礎;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45-01
在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之下,教師都是按部就班開展職業教育活動,所采取的教育模式較為單一,教育內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從職業學科本身來說,職業知識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提升教育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則無法實現教育改革目標,不利于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現代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及問題
從當前的教育實踐來看,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有一定的不足,特別是在學生科學性和實踐性培養方面,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分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提升教育實效性的關鍵。
(一)現代職業教育愈發強調實踐性
從現代課程教育改革目標來看,職業教育以培養實踐型人才為主要目標,職業教育也是重要的工具型教育,對提升綜合素養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職業教師在傳統教育過程中沒有真正理解實踐教育的意義,向學生所傳授的知識也缺乏足夠的實用性,一方面,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如果知識過于死板,職業課堂也將失去活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2]。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將職業知識與實踐生活有機聯系起來,提升知識的應用空間,引領學生深入教育體系,是職業院校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現代職業教育要突出科學思想
從職業教育實踐來看,現代職業院校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過程中,往往忽視科學教育,很多教師為了片面追求教育進度,在教育實踐中不注重科學滲透與科學思想的培養,學生在教師主導的傳統課堂下,無法真正理解和認知學科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對學生成長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在開展職業教育過程中,教師如果不能從理念和模式上進行創新,進行有效的科學教育滲透,將成為制約職業教育效率提升的一個瓶頸。
二、新挑戰下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路徑
在開展職業教育過程中,要想提升教育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從教師理念、教育模式、組織方法等角度入手,構建現代化的科學教育體系,有效融入現代教育方法,提升職業教育的綜合效能[3]。
(一)賦予課堂更豐富的科學內涵
作為職業院校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科學教育對教育的重要性,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提升科學教育的地位,將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感知能力作為整個教育的重點。在職業教育實踐中,學科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通過有效的教育整合,讓科學思維逐漸滲透到學生腦中,有助于學生構建現代學習體系,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在豐富職業教育科學內涵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強化自身對文化的理解,引導學生深入科學教育體系中來。
(二)讓職業教育更具有實用性
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應用,在開展職業教育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教育思維,摒棄傳統的固化教育思想,將實用性作為教育的第一目標,將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的第一要務。如何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一直是現代職業教育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節點上,更需要教師不斷創新,多為學生營造知識的實踐應用情境,進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4]。在很多職業教育課堂上,學生之所以缺乏學習熱情,是因為教師沒有在課堂與生活中架起應用的橋梁,導致學生缺乏課堂參與度,整個實踐教育流于形式。基于此,教師要以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為出發點,尋求更優化的教育路徑。
(三)要突破傳統職業教育局限
作為職業教師,要勇于突破傳統教育的局限,毋庸置疑,在職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和實用技能,就必須打破傳統的課堂。作為職業教育的引領者,教師在開展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特點,作為職業院校學生,由于學習能力相對較為薄弱,對知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缺乏足夠的自主認知,這也就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作用,引領學生共同走向高效課堂,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情境模擬、文化再現等現代教育模式,提升職業教育的科學性和實踐性。
綜上所述,在開展職業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將科學教育和實用教育作為教育重點,突破傳統課堂的壁壘與瓶頸,通過構建現代科學教育體系,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實現職業教育改革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高文杰.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標準的質性分析與設計路徑[J].成人教育,2018(1):68-72.
[2]陳鵬,Carsten Schmidtke.中國職業教育哲學:嬗變、規律與展望[J].職教論壇,2018(2):6-12.
[3]肖鳳翔,李強.職業教育的歷史起點與邏輯起點探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0-64.
[4]閆飛龍.高等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論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