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銀玲
[摘 要] 時代在進步,教育模式也在不斷變革。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新型教學模式“對分課堂”在全國各本科院校,甚至是基礎教育都獲得了許多成功的案例。以廣東南方職業學院為例,分析對分課堂在大專院校的應用情況,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以提高對分課堂在大專院校的應用效果,促進大專院校的教育變革。
[關 鍵 詞] 對分課堂;大專院校;教育變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63-01
一、對分課堂的簡述
在2014年春,復旦大學教授張學新首次提出并嘗試了對分課堂。對分課堂是一種打破傳統的講授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其在形式上是把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課堂時間是教師講授,一半課堂時間是給學生進行討論,在講授與討論之間還引入了一個內化環節,讓學生對老師講授的內容進行吸收之后,獨立學習,然后有備而來地在課堂上參與討論。這種教學模式細分為五個環節,分別是講授、獨立學習、獨立做作業、小組討論與全班交流,并以嚴整的結構和嚴格的要求把平常基本的教學元素進行整合創新,從而形成一個新的結構。
二、對分課堂在南職的應用情況
廣東南方職業學院(簡稱“南職”)是一所涵蓋工、文、經、管等學科的綜合性普通大專院校。作者在該校2018年春季學期2016級人力資源管理1班勞動關系與管理課中嘗試了對分課堂。該班學生51人,每周上課2次,每次連續2節,每節45分鐘。該課程一共上課16周,第1周介紹課程,最后1周組織復習,實際上課14周。第二周第一次課由老師講授第一章內容,要求學生課后自主閱讀、學習這章內容,寫出讀書筆記作為作業。在第二周第二次課第一節,學生以5人為一組開展討論,溫習教材內容,分享學習心得,互相解答疑難問題,并嘗試回答教材里提出的問題。第二節老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點評與展示優秀作業。以后每周的基本教學模式就如第二周,每周第一次課由老師講授章節要點,第二次課由學生進行討論。
三、大專院校應用對分課堂時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對分課堂興趣漸弱,難以繼續開展
一開始采用對分課堂,學生倍感新鮮,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高漲,對老師布置的任務能夠認真完成。但隨著新鮮感的降低,學生反映跟傳統的講授課堂來比,這種教學模式加重了他們的學習負擔,課后需要花許多時間來自主學習,進而在實施后期,許多學生變成了應付式討論。
(二)學生來源層次較本科低,欠缺學習主動性
大專院校招錄的學生分數較低,學生的總體特點是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分課堂要求學生有非常高的學習主動性,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去閱讀、學習課程內容,獨立思考、完成作業,這些要求與大專院校的學情相反。
(三)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討論效果欠佳
每個班里的學生差異性較大,少部分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而另外一部分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在開展對分課堂的時候,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的只有那少部分優秀的學生,其他的學生更多的是“搭便車”,最終導致積極的學生也日漸消極。
(四)班級人數過多,課堂管理難度大
現在不少的院校都是大班教學,50人以上的班級比比皆是,在班級人數較多的情況下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容易導致課堂秩序混亂。一個老師難以顧及到每個學生,就會出現學生玩手機、聊天的現象,看似討論激烈的課堂氛圍,實質上是學生放縱閑聊的時機。
(五)教室環境影響對分課堂的開展
現在的教室基本上是講臺在前面,后面排著一排排桌椅,這樣的教室隔絕了師生之間的交互,老師高高在上,學生仰望與被動聽講。老師用PPT授課的時候,還得拉上窗簾,學生立馬進入一種封閉、灰暗、壓抑的情景,這種教室環境不利于對分課堂的開展。
四、對分課堂在大專院校的應用對策
(一)每個專業設立先進班與普通班
由于大專院校的生源水平較低,學生差異性較大,大一的時候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大二,可對學生進行再次分班,把學習積極、態度端正的學生分到先進班,其余學生進入普通班。對先進班的學生采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對普通班的學生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模式,比如“準現代學徒制”“訂單班培養”“困難學生關愛”等。
(二)控制先進班的人數,以小班為主
在大一的時候動員學生爭取進入先進班,在先進班設立多種榮譽與獎項,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動力。先進班的人數最好控制在20~30人,以便老師開展對分課堂的時候管控課堂秩序,兼顧到每個學生,做到優才優教。
(三)打造開放、優美的教室環境
對傳統的教室進行改造,擺放橢圓形的桌子,條件允許的院校可以在桌子中間安放顯示屏,在課室四周放上一些綠色植物,開放、明亮、舒適的教室環境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討論的開展。
五、結語
對分課堂是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模式,有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減輕教師負擔、提升學習效果等好處,但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高校,特別是大專院校,在引入對分課堂的時候,建議要先對個別班級進行試點,針對試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調整之后,再考慮要不要大范圍施行,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
[2]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