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摘 要] 學生的不良行為一直以來備受教育系統的重視,特別是技校學生,被高中和大學的門檻攔了下來,心理有很大落差。從學校、家庭兩方面共抓,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關 鍵 詞] 道德;學生;不良行為;矯正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235-01
學生的不良行為主要是指學生經常違反道德準則或者犯有較嚴重的道德過錯,有的甚至處在犯罪的邊緣或已經有輕微的犯罪行為。
學生的不良行為可以分為過錯行為和不良品德行為兩個類型,為做好德育工作,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以正確的方式分辨這兩類不良行為。不良品德行為來源于相關學生的錯誤道德認知基礎,其后果可導致對他人權益的傷害。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理當加倍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態,通過及時有效的方法促進相關學生的思想轉變,以達到矯正不良行為的教育目的。而學生的過錯行為是指學生個體或者群體所發生的違反學校校紀校規的行為。它會給家長和學校帶來麻煩,也容易轉化為品德不良,成為妨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隱患。如果對學生的過錯不及時糾正,任其發展,很容易發展為品德不良,甚至會使少數人走上犯罪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曾對存在不良行為的工讀學校學生做過研究,觀察到這些學生存在下面的心理問題:
1.異常的情緒表現。大多數研究對象從小受到家長溺愛,行事易沖動,難以控制個人情緒。
2.錯誤的道德觀念。大多數研究對象未能建立起穩定明確的道德認知系統。
3.明顯的意志薄弱。大多數研究對象缺少主體性,缺少自主判斷的能力,當環境中滋生消極因素時,心理極易受到影響。
4.不良的行為習慣。大多數研究對象在偶然間采取了失范行為時,因為主體意志薄弱而未能自我改正,使偶然的不良行為發展成為難以改變的惡習。
5.不健康的個人需要。大多數研究對象存在一種強烈的不健康的個人需要,正是這種因素使主體無法自控,導致不良行為頻繁出現。例如,一些學生過于追求物質享受,由此出現了習慣性的偷盜行為。
對于學生的不良行為要及早矯正,在矯正時要以正面教育和疏導為主,在做學生思想工作時要有誠心、細心和耐心。在著手工作時,老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培養深厚的師生感情,消除對立情緒
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大多設有個人心理防線,很可能將他人的關心也視為敵意。所以教師要從培養師生感情入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信任。這要求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當學生生病時,關心學生個人生活,助其早日康復;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遭遇失敗時,要給予安慰,鼓勵其振作;當學生取得進步時,要及時表揚,增強學生的個人自信;當將任務交給學生時,要同時給予信任,讓其成為矯正學生不良心理的機會。只有多方面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耐心細致地開導他們,學生是愿意改正自己的錯誤的。
二、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缺少正確的道德認知基礎的情況下,學生必然在行為上頻繁犯錯。因為他們存在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直接的說教很可能難以起到作用,但是如果教師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進行道德勸諭則可能更易于被學生接受。這要求教師關心技校學生的身心特點,了解其學習生活狀態,運用正確的說服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三、加強家校合作,隨時掌握不良行為學生轉化情況
為了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光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這要求教師以電話、微信、約談等方式與家長溝通學生問題,促進家校合作。通過家校合作,不僅有助于家長了解學生在校情況,也能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調整行為矯正措施。只有隨時全方位了解學生,教師才能夠把握造成學生問題的原因,從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學生的不良行為可能已經持續了較長時間,為促進學生的行為轉化,需要家長充分配合。家長的充分配合又必須以家校之間的密切溝通以及互相信任為基礎。不良行為學生的轉化工作,若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將缺乏針對性,難保其轉化效果。
四、保護和利用學生的自尊心,培養集體榮譽感
每一個學生個體都是班集體中的個體,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心理上會感受到來自班級的壓力,滋生道德羞愧感。與此同時,任何學生都內在地具有集體榮譽感的本能,集體榮譽感能夠促使學生的道德覺醒。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心理機制,用好集體的力量以實現不良行為學生的行為矯正。教師應鼓勵其他學生關愛他們,要動員相關學生融入班集體的活動,在活動中感受來自他人的關心,從而培養起集體榮譽感。集體榮譽感一旦產生,集體的的道德行為規范會內化為個人的行動指令,并產生自覺的行動。
五、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采取豐富多變的教育措施
不同的家庭背景、個性特質導致學生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這要求教師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行為矯正方法。一部分學生有恃無恐,反叛性強,教師要靈活使用方法助其改變。如果相關學生渴望融入集體,便可多借助集體的力量促使其認識到自身問題。如果學生自尊心特別強,教師要避免與學生的情緒正面沖鋒,適當地采取迂回方法。但是,在需要的時候,也應當正面引導,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
總之,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應樹立良好的心態,切勿將不良行為學生視為罪犯。每個學生都是一朵需要呵護的花朵,具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就像是遭受病蟲害侵蝕的花朵,需要教師更多的愛。只要教師以正確的方法幫助學生矯正行為,他們也同樣能夠在藍天下美麗綻放。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吳志宏,馮大鳴,魏志春.新編教育管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