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海鵬
本文對共享經濟平臺經營者的商法規制進行解析,從其概念解析、法律地位、權利與義務等角度開展探究工作,發現這種經濟產業隨著時代發展正在高速運作,暴露出的問題也逐漸增多。
一、引言
共享經濟是信息時代發展的產物,隨著這種經濟模式的出現,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至此人們開始對這種經營模式進行法規定位,并將研究的重點放置在其法律主體之上,保證研究的結果更具參考與公正性。
二、共享經濟平臺與其經營者的概念
(一)共享經濟
這是一個想用“共享”這個詞語對人們頭腦中的認知進行影響的概念,人們看到“共享”這個詞語時頭腦中立刻就會浮現“分享”“社區”等詞語,總之是一種偏向褒義感情色彩的詞語。但其實真正宣揚此詞語的經營人員重點在“經濟”,在于營利上。人們認為這是通過平臺進行自主交換的合作型消費方式,將供、需方的需求進行聯結,是一種利他型的消費方式,其實不然,任何形式的“共享經濟”平臺都不具備人們自認為的分享能力。
(二)規制對象:平臺經營者
在對共享經濟的法律主體進行談論時,主要有兩個落腳點。平臺經營者與消費者,消費者雖基本依靠網絡平臺與商家進行交易,但是其實與傳統關系中的消費者別無區別。但是針對于商家,也就是經營者來說,就存在一些法律法規方面的定義劃分了。經營者具備一些傳統賣家的特征,但是得到“共享”概念的加持后,好像有一些區別。究其根本,撥開極富利他色彩的面紗,這就是一種應用“共享”概念避開非商人交易關系的主體。
三、共享經濟平臺經營者的法律地位
(一)平臺經營者與商人的關系
根據我國《電子商務法》規定,平臺經營者是指那些在電子商務中與消費者進行服務提供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也就是電子商務交易流程的組織者,并在交易的過程中以自己的名義提供服務,這種商事主體應從屬于商人商事主體。
(二)共享經濟平臺經營者的立法定位
如果將經濟平臺冠以“共享經濟”概念,那么這種平臺的經營者與一般的電子商務的平臺經營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分。所以“共享經濟”平臺的經營者的法律規制上與電子商務平態經營者不同,劃分時,還有很多影響因素需要考慮。尤其要明確是否屬于商法調整對象以及是否具備商人的實質性特征時。
共享經濟平臺的經營者是具備商法調整對象的主要特征的,因此具備商人的行為、職業、名義標準,所以應被視作為一個獨立的商人商事主體。這種依托網絡信息技術衍生出的產物,在增進社會財富、便利生活方面確實有一定作用。隨著電子商務經濟模式在人們生活中逐漸滲透,平臺經營者也逐漸在新型網絡交易市場中占據著主導的位置。
四、共享經濟中平臺經營者商法規制進路
(一)規制的參照原則
(1)保護性
從社會市場的運作現狀上看共享經濟當前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但是市場環境較為混亂,很多經營者違反當地政府的法令與國家制定法,導致出現了很多影響社會秩序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共享經濟平臺經營的狀況。同時加上一些共享經濟平臺私下運營,同樣造成了很多不安全因素,所以商法在管制上需要秉承開放公平的原則,本著保護的原則對共享經濟平臺進行必要的保護,通過賦予相應權利的方式讓其逐漸被納入到法制化、正常化的交易軌道中。
(2)差異性
商法的管理規制范圍較為廣泛,需對不同商事領域中的各種商事活動進行規范,同時在管理中還需對各類經營平臺進行差異性規制。針對共享經濟在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需要針對處理。尤其共享經濟的經營范圍較為廣泛,涵蓋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教育、飲食、交通、娛樂等,因此在不同的領域需要堅持區分的原則,回應不同市場領域平臺經營者的不同需要。
(二)權利與義務方面的具體規制內容
權利方面的規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對法人類平臺經營者開放市場的準入原則。立法也對其他法人類的平臺經營者進行從事非商人間交易的市場開放。
其次,對平臺經營者賦予可轉讓的權利,對資源的使用與支配等,同時對共享過程采取補救措施權利。再有就是共享經濟平臺經營者有權對自己的業務與服務進行自主定價,或是收取交易費用。最后就是對平臺經營者的商事信用評價系統進行激勵,相關細節可以依據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現實進行評定與制度管制。
義務方面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審核披露義務、告知交易適用條款、保護用戶個人信息、不得進行虛假評價。這四個方面的義務是共享經濟交易過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進行的管制。保證共享經濟平臺上進行的交易活動必須公平公正,不得出現欺瞞消費者,或是個人利用法律盲區對侵占平臺的利益。
五、結語
共享經濟的商業運營模式出現讓非商人主體之間的售賣行為成為現實。這種便捷的線上交易模式是網絡信息時代發展與人類社會運作的產物,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這種新興的經濟產業正處于發展時期,還存在很多體制與管理上的漏洞,需要得到法律法規的全面管理,保證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作者單位為沈陽師范大學 法學院 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