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治
一、調研背景與主題:
隨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經濟收入大幅增長,而教育投資占全部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也顯著提高。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日見分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受傳統觀念“學而優則仕”的影響,大部分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意味著一定能夠成才。于是,不遺余力地為孩子報名參加有償補課。
眾所周知,有償補課于家長而言是消費品,于無法抵制誘惑的教師而言則是豐厚的經濟效益。這種背景下的教學行為變成了商業行為,個人師德形象嚴重受損,甚至違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則,影響和諧社會的發展。貌似只要學校規范師德建設,倡議每一位教師“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就能還教育本真的面目。然而,事實上,升學目標仍以極大的慣性取代著人和社會綜合發展的目標,面對依然高揚的應試教育指揮棒,面對上大學依然是改變人生命運的主要途徑,家長對有償補課的需求卻又十分迫切。經筆者初步調查研究,發現其間的矛盾歸根結底是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分數”論英雄的考試評價制度,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深化各項教育改革。
二、調研過程:解讀數據真相——剖析教育現實
1.調研對象:
地域范圍:福建省南安市侖蒼鎮各村小學、中學。
身份范圍:學校領導老師、家長、及學生。
問卷調查:298人,同學卷127份,家長卷134份,教師卷37份。
訪談:五名教師、數名家長和學生
2.調研內容:從教師、學生和家長三個視野了解“家長”對有償補課及現行考試評價制度的看法。
3.問卷回收和處理
本次調研共派發問卷350份,回收問卷328份,回收率為93.7%,有效問卷298份,有效率達90.8%。受時間、地域以及筆者調研知識水平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調查數據采用人手統計和電腦分析相結合。
三、調研分析與結論:淡化有償補課意識——調適家長的心理
1.增進親子溝通,共享成長的快樂
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心理需要,也是家庭收獲幸福感受的重要渠道。日益激烈的升學競爭和趨向單一的考試評價制度,所造成的學業壓力帶來的親子關系困擾,已悄然影響著每個家庭的和諧氛圍。很多家庭甚至對孩子的教育卻失去理智的,缺乏科學指導的,唯分數至上,盲目跟風。
教育猶如一面鏡子,親子間的觀點差異和情感疙瘩,透過它被放大、被凸顯。筆者最近就“安排暑假生活意愿”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生和家長意愿的差異極大。有80%以上的家長由于擔心孩子在假期里無所事事,荒廢學業,想安排孩子在暑假里接受文化課程輔導。而85%以上的孩子認為,最愉快的假期生活應該是自由安排學習與游戲的時間,或者和父母一起旅游,參加游泳、打球等運動項目,或者上藝術特長班。僅有11%的孩子愿意補習文化課。
2.無需揚鞭自奮蹄,自主發展不依賴
毋庸置疑,社會的發展取決于人的發展,尤其是當今時代,高科技迅猛發展,在教育教學中,只有突出以人為本,才能開發出人最重要和最高層次的潛能,使他們充滿生活的激情,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較強的應變能力的現代公民。而有償補課卻是反其道行之,這種 “壓迫式學習” 是一個被動的強制過程,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蕩然無存,并導致依賴性和懶惰性的養成,喪失了一名正常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筆者在與某班高年級學生的對話中,了解到:有82%的優生,認為自身在課堂學習中已經成績優異了,如果再補課,不僅負擔加重,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影響積極主動性。其余優生則愿意在父母的鼓舞下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想通過補課達到精益求精的效果。處于弱勢群體中的極個別同學潛意識里則滋生出一種依賴心理:課堂不聽,補課再學。
心理學指出,積極的情感才是人的一切活動的發動者和鼓舞者。我們應該在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基礎上,避免盲目補課,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積極創造有利于自主學習的條件和因素,逐步增強化學學習的獨立性,引導學生把學習興趣和動機內化為自己的需要,使他們的學習自覺主動性持久進行,盡量不依賴于教師和家長。
3.課業壓力超負荷,影響健全人格的養成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困擾基礎教育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問題,影響到國家未來人才的成長。過重的課業負擔擠占了學生發展個性特長的時間和空間,致使他們智力受到掠奪式的開發,過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樂趣,也嚴重影響了潛能的后續培養與發展。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無論小學生,還是中學生,均難以達到國家提出的“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10小時、初中學生9小時”的標準。有數據顯示:睡眠時間不達標的學生約占80%,近70%的學生周末沒有充足的睡眠,超過80%的學生存在考試焦慮。而造成睡眠不足的兩個重要因素則是“興趣班”和“補習班”。在補課時間分配方面,周末補課和寒暑假補課分別占91.6%和98.2%;在補課科目方面,語文、數學、英語、藝術分別占39.8%、66.8%、68.6%和80.3%。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產生焦慮、厭學、急躁等不良情緒,有償補課不但沒能起到緩解效果,反而嚴重地影響身心發育和綜合素質,給其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心理損傷。
四、調研建議:杜絕有償補課的源頭——完善評價的制度
綜觀現實,教育政策和觀念是決定性因素,考試制度作為教育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和現實中必然發揮著一定的社會導向的作用。它以一種直接明朗的手段,成為我國選拔人才的首要方式,決定著學生的升學,也決定著學生的未來,這就直接導致了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傳統的教育觀念中,補課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識,視素質教育于不顧,反而把孩子培養成高學分低能的“人才”。
改革考試制度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為響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號召,我市相關教育部門已在教育質量評價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文化科目考試中突出了實踐性知識的考查,突出了知識的靈活應用和綜合應用,對學生的評價類型做了相應的改革。當然,評價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素質教育任重道遠,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目標和社會發展戰略等,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的標準體系,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注意力導向素質的全面提高、個性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