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歌是人類的母語,它是一種語言文化最精華的體現,也是最集中體現語言“文學性”的一種樣式。通過閱讀鑒賞詩歌,可以陶冶情操、純凈心靈、提高文學修養。所以詩歌教學一直以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審美水平、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一環。
何其芳先生曾指出:“詩歌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情感,常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凝練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詩歌以其自身的抒情性、語言凝練性、形象性和音韻性有別于其他文體,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我們須根據詩歌的個性與特質循其規律鑒賞和解讀詩歌。
一、知人論世是詩歌教學的前提
詩歌是詩人情感宣泄的載體。只有掌握了詩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識,才能追隨詩人的思想軌跡,領悟作者想要傾吐的心聲,從而產生審美共鳴。《孟子 萬章下》曾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所謂“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個性和創作風格等。任何一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既是作家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詩人的審美理想與追求的體現。掌握了詩人的生平和風格,就可由此及彼地類推詩人的其他作品;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處的時代以及作家創作該作品時的社會狀況,如此,同時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可見如人論世有助于閱讀鑒賞詩歌時把握詩人的情感,如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通過讓學生了解詩人陸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南宋時期,以及軍中生活對陸游創作產生的積極影響,學生就不難體會出詩中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愛國殺敵的激情。
二、品味語言是詩歌教學的核心。
詩歌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詩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語言的魅力。因此,詩歌教學必須從語言入手,只有從品味語言開始,我們才能切實感受到詩人的藝術匠心所在,體會詩歌的深遠意境,品味語言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詩眼”,“警策”。“詩眼”即貫連全篇的字句,詩眼的安設如同“神光所聚”,往一字點綴而使全詩靈化,所以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警策”也稱之為“秀句”它是詩人思想感情高度濃縮的結晶,能充分顯示作品的靈性。如于謙《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這些名言佳句都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審美刺激力和審美感染力。
第二,用典。典故以精煉的文字包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所以古詩詞為達到言約意豐,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諷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多處用典,提到孫權、劉裕、劉義隆等歷史事實,借古諷今,委婉地表達自己堅持收復失地、渴望山河統一的壯志。
第三,詞性活用。詩人常常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變化詞語的詞性,從而使語言更具活力。在中學語文課本的詩詞中是不乏此類詞語活用的。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用作動詞,使“春風”一舉變為施動的主體,從而具有人的情感與姿態,而且“綠”字還使整個詩呈現一種動態的行進過程,生出許多可感可觸的空間,大大激發了讀者的想像。
第四,修辭手法。為使詩句更加形象、生動、感人,詩人常使用各種修辭手法,品味語言就必須弄清楚修辭手法所指的具體形象。比喻,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以人們熟悉的銀河作喻,形象地刻畫了廬山瀑布的雄奇壯闊;夸張,如李白說愁,愁到“白發千丈”;對偶,在詩歌中最為常見,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此外還有比擬、借代、反復、呼告、互文、頂真等很多修辭手法。理解詩歌中語言的修辭手法,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蘊藏的思想內涵。
三、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詩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意境與意象一樣,也是客觀物象和詩人主觀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組成整體情景的個體,意境則是由若干個意象共同組成的整體情境和氛圍。因此要揣摩詩歌的意境須從解析詩歌的意象著手。對詩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特點,挖掘意象背后的內蘊,要注意把握多個意象之間的聯系,體會詩人從中表達的感情。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揮聯想和想像力,捕捉意象,再從整體上感知解讀,體會詩歌的意境。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中有“月落” “烏啼” “霜滿天”“江楓”“漁火”“寺院”“鐘聲”“客船”等意象, 既有冷色調也有暖色調的景致。詩人的滿腔羈旅愁思就融化在這楓橋夜景中,給讀者營構了一個幽美悵婉的意境氛圍。
四、吟詠誦讀是詩歇教學的基本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這是新課標對詩歌教學任務的要求,而要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吟詠誦讀是必然的教學途徑。
朱光潛在《談讀詩與趣味》中說:“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歌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絕不會覺到人生是干枯的。”總之,詩歌教學要讓學生通過知人論世,在吟味誦讀中品味語言、解析意象和揣摩意境,從而獲得深刻感悟和審美樂趣,在學習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