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蕾
【摘 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以及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在教育課堂也逐漸形成信息技術同教學相結合的熱潮,在信息多媒體技術的參與下,數學教師也需要與時俱進,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構建信息化的教學新模式中。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談初中函數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關鍵詞】數學 函數 信息 應用
信息時代,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具體需求為依據,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中掌握數學新知識,以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設備把數學課中晦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以加深學生對數學新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初中函數知識作為數學教學的核心,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何把信息技術應用在初中函數教學是很多數學教師探究的話題,
一、用信息技術創新函數教學模式
信息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幫助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同時也可以促進教師同學生之間的互動方式,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創新函數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的教學方式,選取數學函數中教學重點之一的圖像法,通過制作七分鐘左右的微視頻課件,要求學生在課下完成觀看任務,在其中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于課堂中向教師提問。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轉變教師角色,以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進而激發學生對于數學新知識的探索欲望,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把制作的微視頻上傳到學習平臺中,突破傳統的復習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薄弱環節進行復習,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地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復習方式。但是,有一點應該引起教師的注意,教師應該及時地把學生的評價工作落實好,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結合信息化的教學方式,把不同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表現記錄下來,讓學生感受到來自于教師的關懷與關注,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用信息技術創設函數教學情境
通過教師創設的函數教學情境,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動態的教學模型,深刻理解關于函數的其他知識,用圖片和視頻為載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高初中函數內容的教學效果。例如,對于“一次函數”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教學情境,比如,今天我們會認識一位新朋友,這位新朋友在生活中會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在介紹之前同學們需要闖過一道關卡,那就是李明家距離學校有6000米,如果李明騎自行車到學校,他可以每分鐘騎行300米,那么請問同學們,李明在1分鐘、2分鐘、3鐘、4分鐘、5分鐘分別騎行了多少米?是否可以在5分鐘內到達學校?在學生完成問題之后,教師就可以適時的引入我們的新朋友——“一次函數”,根據李明會學校中時間與路程的關系,引導學生理解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最后再深入淺出地把函數的定義與解析式教授給學生,以提高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程度。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之前,應該全面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習慣,結合多媒體的教學特點,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情境,充分發揮該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聲、光、電的世界里快樂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
三、用信息技術創新師生互動形式
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對信息技術很感興趣,尤其是電腦中的小游戲,因而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利用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的興趣,結合函數闖關等游戲形式的教學,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初中數學函數有關的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學習難度系數比較大,很多學生不愿意主動學習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能力,把學生均勻的分為信息化學習的幾個小組。然后,教師再利用電腦或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布置關于函數闖關的作業,可以將其分為基礎域、拔高域以及優秀域三個領域,根據教師關于數學函數教學任務的實際進度,布置不同領域的函數闖關作業。最后,教師帶領每個小組通過比賽的方式,指導學生利用多媒體設備完成學習任務。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習完成課后任務,并尊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應該加強同家長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家長與教師的共同努力中完成作業。
總之,做好初中函數教學中的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通過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初中數學學習中關于函數的概念、定義域、解析式、圖像以及一次函數與二次函數等方面內容的教學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強調培養初中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通過該教學過程,幫助教師實現了對于教學資源的整合,為初中數學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與其他教學內容的結合提供了實踐基礎,同時在豐富教學形式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千秋.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函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7,(10):69.
[2]李曄.信息化環境下初中數學函數教學的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12):133.
[3]王麗娜.信息化環境下初中數學函數教學方案的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