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積極推進,古代詩歌有效性教學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對高中古代詩歌教學實踐有所幫助。
【關鍵詞】古代詩歌教學 有效性
古代詩歌是中國文化的精粹,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國人。中學教材選編了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經典詩歌,希望學生能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具備一定的鑒賞詩歌的能力。而從我們的教學實踐來看,許多學生卻對古代詩歌持一種又恨又愛的矛盾態度:恨其內容之難,愛其詩意之美。因此當前很有必要破解這對矛盾,從而提高古代詩歌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嘗試著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整體感悟,領略風骨
學生覺得古詩難,大多是因為古詩語言精練內如含蓄而“讀不懂”。那么什么內容讀不懂?怎樣才能“讀得懂”呢?
從內容上分,古詩大致有兩類:一類古詩主題相對明確,有其特定的思想內涵,第二類古詩朦朧含蓄,主題具有多義性。那么我們在讀的時候,就會既有充分考慮時代背景、文化內涵等在內的既有深度又有準確性的細讀,也會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性結合自己人生體驗的探究式個性化的開放多元解讀。當然這二類古詩之間并沒有明確的邊界分野,我們去讀它,既可以去讀主題思想,讀作者情感,也可以讀彌漫在詩中的某種情緒,讀意象,甚至讀語言本身,正如古人所說“詩無達詁”。但不管怎么樣讀,都要回歸詩歌的詩意特質,要注意對詩歌整體結構、詩人整體情緒的判讀。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正如我們不能把音樂拆成音符碎片來欣賞,詩歌閱讀也應該是用心體會,整體感悟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有效引導學生整體感悟并讀懂一首古詩呢?我們知道,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如果學生先入為主,認定這首詩歌很難讀懂,有逃避畏難情緒,那么老師講的再好再多,學生也只是被動接受。當本應師生唱和、充滿活力的課堂變成老師的獨角戲時,學生讀懂詩歌的能力自然也就無從訓練和提高了。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既能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提綱挈領的主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愿意學習并且能夠主動感悟整體進而把握賞玩細節,讀懂讀透這首古詩。例如對于《蜀道難》,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主問題:李白拜謁賀知章,就呈上這首《蜀道難》。賀知章讀完之后,說,真乃謫仙人也。請問詩中“仙氣”何在?這一問調動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也抓住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點,接下來的課堂就不再會無精打采呆板沉悶,學生們就不會兩眼無神機械地抄著筆記。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還可以把這個問題分成兩個有梯度的小問題:李白因此詩而被稱為詩仙,神仙有什么特點?學生很容易答出,飄逸,瀟灑,不受束縛,比較自由,變化多端,生命長久等等。那神仙寫的詩有什么特點?詩仙筆下的蜀道有何特點?為何寫這首詩?于是接下來學生就很快樂也很順利高效地理清了詩歌的脈絡,歸納出了蜀道的特點,體會出李白的情感,嘆服于李白身上常人無法企及的‘仙氣——雄奇壯麗、高危峻險的意境、雄放灑脫的詩風!
對于一些朦朧詩,我們也應該整體感悟,理清總體思路,在感悟中立起風骨,然后再細讀,使之情感豐滿起來,體會彌漫詩中的情緒。例如在《錦瑟》這首詩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主問題:這首詩主要是寫什么?請從這首詩里面找出一個字來做答。學生很快找到是“此情可待成追憶”的“情”。那么情感的蔓延是靠作者的什么?“一弦一柱思華年”的“思”。這樣詩歌的思路就清楚了,框架就立起來了,對主題、情感的解讀于是才有了附著點。然后再抓住詩歌中的“滄海”“明月”“淚珠”“藍田玉”等意象和“莊周夢蝶”“杜鵑啼血”用典,做出適合自己人生體驗的解讀。意象是詩人各種情感的載體,只有借助想象,抓住“意”中之“象”,置身“意”中之“境”,揣摩“意”中之“蘊”,才能正真走進詩歌,走進詩人的內心。
二、朗讀吟誦,咀嚼滋味
宋代詩評家嚴羽說:“詩者,吟詠性情也”,古人作詩也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含蓄蘊藉之美,詩歌教學,當然不能南轅北轍來條分縷析字詞章句。老師的講解是不能代替學生的朗讀與揣摩的。學生們大聲朗讀,低聲吟誦,是進入詩歌審美意境,咀嚼詩歌內蘊滋味,共情詩人情感,體會詩歌之美的最佳途徑。中學生要貼切朗誦,進入古人所說的“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之“涵泳”境界,同樣離不開老師的有效引導。例如《蜀道難》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句在詩中出現了三次,每次讀法都不一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要讀得豪邁,體現蜀道的高險雄奇;“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要讀得低沉,表現行人攀山的艱辛;“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要讀得感嘆,抒發了作者的人身感慨。讀《錦瑟》這首詩時語速應該慢一些,因為這是一首回憶往事的詩,正如回憶在電影里是慢鏡頭一樣,回憶時人的情緒是緩慢的,緩慢的語速更能讀出詩中傷感的氛圍。
讀的形式可以多樣,每次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初次接觸詩文時以疏通釋義為主的意讀,深入文本對話作者之后的情讀,領略佳境陶醉其中的美讀……爭取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收獲。
三、大膽寫詩,鞏固提升
新課程提倡多元開放的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個性。因而教師要抓住各種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寫詩,使單純的閱讀行為轉換為創造性行為,在寫作實踐中有效鞏固提升學生詩歌綜合素養。在教《雨霖鈴》時,我布置了一次這樣的作業:請同學們借鑒課文情景交融的寫法,以文中女子的身份寫一首送別詩。結果同學們參與熱情非常高,有寫古詩的,如 “天黃風急雨凄涼,長亭古道兩茫茫。淚滿妝面顏色黃,腸斷終別心思惘。”“夕陽盡染芳草凄,落木紛飛西風緊。青山綠水送君行,南溟北辰勿相忘”。有寫詞的,如“浪跡天涯,一曲漂泊恨歸少,嘆柳笛嘯,黯然芳魂銷。山重水復,頻念歸途遙。天地渺,芳草夭夭,歸來依舊好。”“秋風瑟涌,夕陽沉淪,最痛在蘭舟。憶共處,賦詞彈曲,歡笑不無時。 觸桃花散,感柳枝寒,傷此地遠游。君記否,東窗籬下,私語成眷屬。”還有寫新詩的,如“秋風吹動愁緒,秋風吹停驟雨,秋風吹來別離。秋風……秋風不停息,卻留不下你”。
這樣的寫作嘗試讓學生既感到寫詩是一種樂趣,也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獨特魅力,在不知不覺中有效鞏固提升了學生詩歌綜合素養。我們希望通過上述這些方法,讓同學們以整體感悟為體,以多讀精寫為翼,在詩歌的課堂上展翅自由飛翔,解決“怕詩歌難懂與愛詩歌之美”的矛盾,從而提高古代詩歌教學的有效性,為同學們打下堅實的精神底蘊。
參考文獻
[1]淺談詩歌的美育價值[J]王光英.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2]新課改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方法探究[J]王能昆. 當代教研論叢.2015(07)
[3]淺談高中詩歌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馮靜. 中學語文.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