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芬
【摘 要】大數據作為改變世界的新型科技力量,正在迅速融入各行各業。教育在大數據技術與理念的沖擊下正在發生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關鍵詞】大數據 增值評價
為了更好地運用大數據服務于課堂教學,一場課堂變革勢在必行,而沒有增值的課堂變革都是沒有意義的。正如崔允漷教授所說:“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即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增值。由此我們希望通過課堂變革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增值,如借用課堂學習值來建模,假設變革前的課堂學習值是A1,變革后的課堂學習值是A2,那么A2-A1>0,即實現了增值。主要途徑如下:
一、建立不同層面的增值評價路徑與分析
1.聯盟校層面的增值評價路徑與分析
利用市教育局反饋的大數據連續三年進行跟蹤評價與措施改進,特別是跟同類聯盟校之間的差異,較為客觀準確地反應出學校的教學質量變化情況。根據三年第一、二批上線率的數據分析,可以了解一所學校課堂變革的實效,以及針對數據及時采用措施撬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2.年級段層面的增值評價路徑與分析
網上閱卷系統教還有利于教師從中選取本班學科成績與年級段其他班級成績進行比較,從總體情況進行分析,可以比較某一班級某一學科平均分、良好人數、及格率段里的名次位置。在年級段成績分析會上,特別好的班級,可以請任教老師分享教學經驗與學生的學習方法,改善整個段的教風;也可以將這個班級的各題得分率與全段得分率進行比較,更具體地反應出本班級在某一知識點落實方面是好還是不好,知己知彼,揚長避短,提升班級學習的戰斗力與凝聚力。
3.學習小組層面的增值評價路徑與分析
本校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模式,組建了“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學習共同體。除了平時的課堂表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考核評價外,也將期中、期末成績納入小組合作競賽評比項目中。這種團隊捆綁的形式可以有效促進組內學生相互監督、相互學習,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競爭力。老師通過數據分析,比較不同組的期中、期末成績進退步情況。學科老師要求組長組織組員一起分析原因,提高自我的認知與反思能力,做到組內互助與監督,提升組的競爭力與學習力。
4.學生個人層面的增值評價分析
網絡閱卷系統中的有各位學生的數據,老師們可以充分利用數據,一方面,盡可能多的發現學生答題過程中的優點,從不同層面激勵學生的學習行為,如通過光榮榜,使更多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任課老師可以進一步調出數據庫中的相關關學生的答題情況,通過數據分析反應出此學生對月考后階段生物學習的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課后對此生進行個別指導與談心,幫助學生一起反思,改變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也請組內學生相互監督,相互幫助,團隊共同進步。
同樣,根據下圖,教師和學生個人也能根據數據進行他本人不同學科在班級和年段的優劣對比及跟蹤分析,進一步客觀、真實地了解學生,研究學生,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選擇和自我超越,實現個性化學習。
二、實施成效
學業成績評價,是目前教育評價改革的最大頑疾。我們在探索科學有效的學業成績評價方式,注重發展性評價的過程中,實現了學生的學習力增值,同時初步建立了基于學生入學起點的學業質量增值評價體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實現了學生的學習力增值
學生學業成績增值的評價可以基于學生學習力的評價,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習力,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們的課堂變中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我校連續三年對“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進行跟蹤調查與分析,結果分析:通過以上數據可知,有95.52%學生認為班級經常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93.42%的學生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習有幫助,94%的學生認為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后班級的睡覺學生人數減少了,96.60%的學生認為班主任對小組合作學習有指導。可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現代學習方式得到學生的認可,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力,也很好地解決了招生制度變化帶來我校生源不理想的狀況,是一項較為成功的課堂變革措施。
2.科學構建了教學質量增值評價體系
評價系統由三部分組成:本次期末任教某學科水平成績+兩次學科水平差值之和+年級工作考核分。考核結果使用兩次考試的學科水平差值計算,并考慮當次考試的學科水平。一次考試取該學期的期末考試,另一次考試在高一(初一)第一學期以中考成績為標準,理化生和政史地分別與中考的科學和社會為標準(初一以市里統一測試成績或校組織的入學測試成績為起點成績);其他學期以分班考試或上學期期末為標準。
第一,任教學科水平計算公式如下:
a.學科標準分(標準分越高,代表學科教學相對越好)
任教學科標準分水平=
b.學科差異度水平(差異度越小,代表學科教學相對越好)
學科差異度水平=
c.學科等第水平(等第值越大,代表學科教學相對越好。其中A、B、C、D、E等按實考學生數的20%、30%、30%、15%、5%劃定。)等第水平=A等率×40+B等率×20+C等率×10+D等率×(-10)+E等率×(-20)+60。任教某學科水平成績=學科標準分×50+學科差異度×40+學科等第
第二,年級工作考核分。若沒有聯盟校聯考參照,備課組捆綁學科水平根據在段里的集體備課情況與教學成績給以20、15、10分三個等次,比例為25%,40%,35%,具體依據“年段教學常規管理細則”執行。
第三,教學績效考核總分=本次期末任教某學科水平成績+兩次學科水平差值之和+年級工作考核分
在全段按分數高到低將評價對象分為A、B、C三個等級,A、B、C等按25%、40%、35%最接近的累計比例劃定,考核分等第分別A等為100分、B等為85分、C等為70分。
通過增值評價,加強學業質量評價的診斷與導向功能;搜集能反映學生學習環境、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過程性評價的信息,進一步客觀、真實地了解學生,研究學生,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選擇和自我超越。
參考文獻
[1]李龍權.生成性課堂教學[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郭曉麗,郭明清.“一二五”自主課堂導學案教學模式: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學課堂教學探索[M].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