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汶 王玉中 關巍 裴連軍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體能模塊納入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必修必學內容,強調體能模塊是體育與健康學習的基礎,每名學生都必須學習和實踐。通過體能模塊的教學,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能,對于培養高中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體能模塊
體能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體能主要包括身體成分、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靈敏性、平衡、協調性、爆發力、速度、反應時等。其中,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柔韌性、身體成分等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稱為與健康相關的體能,是維持基本生命活動和增進健康的基礎;靈敏性、平衡、協調性、爆發力、速度、反應時等與動作技能密切相關,稱為與動作技能相關的體能,對于提高運動水平非常重要[1]。
體能模塊包括體能發展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測量與評價體能水平的方法、體能鍛煉計劃制訂的程序與方法、有效控制體重與改善體形的方法等內容[2]。
二、根據高中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提高體能練習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有關素質發展的敏感期說法較多,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運動生理學》為依據(表1),制訂了體能模塊的單元及教學計劃。
從表1可以看出:高中階段男女生已過速度素質發展的敏感期,柔韌、靈敏素質處于停滯期。男女生絕對力量素質處于發展敏感期,其中男生的力量耐力持續增長;高中階段是發展耐力素質的重要時期,特別是無氧耐力的提高。
三、高中體能教學設計案例
(一)高中體能模塊教學設計
根據學校的現狀及學情,設計《高中體能》模塊計劃(見上頁表2)。
體能模塊的設計,應將理論知識的教學和體驗性的實踐練習有機結合,增強學生對體能重要性的認知和體驗,使學生全面掌握各種體能的練習方法,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和學科核心素養。
上述18課時的體能模塊教學,考慮體能模塊教學的階段性,先用1個課時講授體能的基本原理和知識,模塊學習初用1個課時進行體能測試,然后用10個課時指導學生進行體能學練,掌握和運用發展體能的各種方法,3個課時引導學生制訂體能鍛煉計劃,接下來用2個課時指導學生獨立制訂體能練習計劃并實施,模塊的最后,也就是學習末的1個課時進行體能檢測。
提高體能練習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需運用運動自覺量表監測體能練習的運動強度和密度,進而增強體能練習的效果;還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練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學生合作制訂體能鍛煉計劃,相互監督、相互評價,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評價能力。
(二)高中體能教學案例與研析
以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高中體能》模塊第13次課為例,呈現1個課時計劃。
教學目標:發展平衡能力和速度、力量、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95%以上的學生掌握發展平衡能力的原理和方法,90%以上的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制訂以發展平衡能力為主要目標的體能鍛煉計劃并實施;通過學練培養學生對體能練習的興趣,能夠制訂基本體能練習計劃并實施;培養勇敢頑強、積極進取、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體育精神。
教學內容:平衡能力與穩定性密不可分,個體的穩定性水平高,則平衡能力就強。發展平衡能力是通過穩定性練習實現的,穩定性練習分為穩定性耐力練習、穩定性練習和穩定性爆發力練習。系統、科學的穩定性練習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平衡能力。
學生情況分析:本次課的授課對象年齡一般在16~17歲,他們已經具有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新事物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體能基礎做出及時調整、合理分組分層,使每一名學生都得到有效鍛煉。
教學手段與主要教學方法:針對體能模塊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育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為主線,采用講解示范法、引導啟示法、表揚激勵法、綜合評價法指導學生練習。
教學過程見表3。
教學效果1:本課從學生學習、認知的視角出發,以體能練習的原理、方法、策略為核心開展教學;通過可選擇的體能練習計劃表,讓學生嘗試獨立制訂并實施體能練習計劃;選用多種體能練習器械:藥球、萬向輪盤、軟梯、踏板與動感的音樂相結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
教學效果2:參照《北京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基本標準(試行)》文件“運動負荷要適宜。合理安排練習密度,全課練習密度控制在30%~60%之間;科學安排運動強度,基本部分的靶心率以120~200次/min為宜”的要求,本節課基本部分平均心率為143次/min、整節課練習密度達到52%,符合課程的教學要求。
高中階段的體能模塊教學只有18課時,僅僅靠這18課時還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因此,完成這一個學分的教學后,教師要組織和指導學生在第1~3學年結合運動技能選項學習全面發展體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1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4.
[3]王步標,華明.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