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峰
通過學習《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第三屆全國學校體育優秀教育教學案例專集”的案例,筆者受益良多,收獲了眾多值得借鑒的撰寫案例的方法與技巧,同時,眾多案例讓筆者深受啟發、引發了諸多思考。尤其是筆者看到2018年第5期刊登的吉林徐志紅老師的案例《利用排球活動培養學生的抗挫力》,筆者認為該篇案例從背景簡介到故事發生,從故事分析到反思,思路清晰、邏輯性強;采用典型案例結構表述、用字準確、段落清楚、文筆通順;將“利用排球活動”(環境)、“培養學生”(教育目的)、“抗挫力”(目標指向清楚)3個關鍵詞作為題目,主題定位一目了然。由于主題突出,頓時使人產生一種共鳴:體育運動能夠培養學生抗挫力,教會學生勇于面對壓力、敢于承擔責任等優良品質,通過體育競賽是培養學生抗挫力的重要路徑之一。當今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國家領導與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力迫在眉睫!
心理學專家認為: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面對挫折和失敗具有較強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機制,不因挫折而影響自己的學習生活”,然而現在的中小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家庭條件和家長過分的溺愛,導致他們失去一些必備的生存與生活能力,如溫室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點風浪,甚至因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挫折、打擊等憤而離家出走或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利用教學及各種比賽活動契機,完成有效培養學生抗挫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任務,就顯得刻不容緩。
培養學生抗挫力的一般性原則告訴我們:首先,教師要依據學生不同年齡的身心特點,把握住培養學生抗挫力的時機,采取切實可行的教育措施保證所有學生都能投入到培養抗挫力的活動中來。其次,中小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濃,但自制力較差,喜歡參加各項體育活動與競賽,但缺乏足夠的意志力和耐挫品質。這就需要教師在培養學生抗挫力時,一定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保證在不同年級的學生群體中建立階梯式的培養抗挫力的教學體系。
教師如何培養學生抗挫力呢?筆者認為:一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通過開展主題性的體育活動讓學生知道在生活或學習中經常會遇到許多不同的挫折,能夠合理地處理挫折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二是,培養與提高學生抗挫力需要有效的教育途徑。教師創設多樣化的體育競賽情境,是一個讓學生明白達不到預期的“挫折”是常態,只要我們有戰勝“挫折”勇氣,就能尋找到解決“挫折”的有效途徑。三是,教給學生心理調節的方法和技巧。通過體育活動,讓學生知道并能運用宣泄法、轉換法、升華法、補償法等方法來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
以《利用排球活動培養學生的抗挫力》的案例為例。案例呈現出:王同學憑著自身的體育天賦擔任班級排球隊組長,在比賽中王同學的表現與平時相比卻判若兩人,場上還不停地埋怨其他學生不積極配合,其結果是輸了首場比賽。賽后王同學和其他學生貌合神離……
徐老師的處理方法是,積極地調解,讓王同學放下思想包袱,在接下來的比賽中輕裝上陣、團結同伴,發揮核心作用。結果是由于思想工作做在前面,在正式比賽中王同學發揮得越來越好,帶領班級球隊取得了校級比賽的好成績,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筆者認為案例表述值得研討的是:
1.調解之前缺少具體和王同學溝通了解的方法描述。正如案例點評劉老師所言:“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案例也一樣。如果作者在調和、勸解上多拋灑些筆墨,具體描述一下是怎么利用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紓解學生內心的‘小疙瘩,文章的內容會更翔實、生動,案例也會更豐滿”,可謂是點到妙處。
2.案例評析中缺少明確的培養抗挫折能力途徑的簡介。既然教師意識到王同學是隊中核心人物,比賽中發揮失常,是缺少實戰的歷練,就應該創設體育比賽情境,運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比賽來豐富其實戰經驗,提升臨場發揮水平,這樣才能將“培養學生抗挫力”落在實處。
3.對學生抗挫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教師要探尋教育規律,采取長期的有效措施,讓學生在踐行中懂得道理,學會方法。
為此,筆者建議:首先,了解王同學場上反應遲鈍、移動不到位、配合意識差的原因,針對原因進行疏導。其次,在排球隊開展走出心理困境的主題活動,讓每名學生都說出心里話,用“失敗乃成功之母”等名言警句來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再其次,創設比賽情境給王同學的排球隊搭建共同練習和比賽的舞臺,提供交流與溝通的機會,在比賽中重塑戰勝挫折的勇氣,尋找配合協作的方法,初步嘗試成功的體驗。最后,在平時的教學比賽中遇到問題,在應對中及時教會王同學在場上自我調節的方法和技巧,使其能在正式比賽中遇到同樣問題時,冷靜思考、杜絕互相埋怨現象,充分發揮核心球員的作用。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抗挫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任重而道遠。因此,體育教師一定要充分了解培養學生抗挫力的重要意義與教學價值,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為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出體育教師應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