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廚房里,冰箱不再只是存儲食材那么簡單,還能夠根據主人的食材使用數據推薦健康膳食方案、提供菜單、購買菜品,甚至可以將菜單直接聯通到烤箱和吸油煙機、消毒柜,輕松實現一鍵烘焙、煙灶聯動、自動消毒。
這些過去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如今已成為現實。
“我們希望徹底解決智慧家庭領域的痛點,讓用戶真正享受智慧化、便捷化的服務?!焙柤瘓F副總裁、中國區首席市場官李華剛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說。
海爾是中國家電制造企業的代表,近年來聚焦“智慧家庭”主題推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還提出了全新的“生態品牌”理念,為外界觀察傳統制造業觸“網”提供了新鮮視角。
《瞭望東方周刊》:海爾的智慧家庭解決方案特別提到“全場景定制”,具體是怎么樣的?
李華剛:簡單來說,這是一個覆蓋了所有家庭空間的智慧化解決方案,通過“4+7+N”的業務模式來實現智慧家庭的全新體驗。
這種智慧化設計,使得用戶從裝修前到裝修后,各種空氣、用水、食物、安防、娛樂等生活需求均可一站滿足。
我認為,這一智慧解決方案引發外界關注的原因在于,它跨過了目前智能家居市場中難互通、不主動、未成套、服務碎片等4個門檻,用互聯互通、主動服務、智慧成套、一站式服務破解了行業難題。
《瞭望東方周刊》:全球不少家電企業都在智慧家庭問題上有過探索,海爾的實踐特色在哪里?
李華剛:我們在很久以前就開始布局和涉足智慧家庭領域。總的來說,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叫單品智慧化,就是用手機遠程控制家中的單個電器,海爾早在2015年就實現了這一功能,目前國內的智慧家庭還多停留在這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成套產品的智慧化,電器與電器之間產生連接,比如打開燃氣灶,油煙機就會立即啟動,并且火越大,油煙機的風量就越大。
第三階段就是2017年推出的場景智慧化。目前,我們已累計發布了180多種智慧生活場景。因為家是由臥室、廚房、客廳、衛生間這些基本場景構成的,人只要進入一種場景,電器就會主動提供服務。比如你在夜晚關上臥室的燈后,空調就會進入休眠狀態,減少風量;你在客廳時,空氣凈化系統就會自動打開。
2018年,海爾把智慧家庭提升到了一個更高水平的階段,即生態智慧。
《瞭望東方周刊》:海爾近來在多個場合提出打造物聯網生態品牌,并且強調生態品牌的獨特性,那么對生態品牌的內涵該怎么理解?
李華剛:我們認為品牌分為三類:產品品牌、平臺品牌和生態品牌。
傳統時代的品牌就是產品品牌。中國企業在傳統品牌競爭上長期處于劣勢,所以我們有很多中國制造,但鮮有中國創造;互聯網時代的品牌是平臺品牌。品牌實現了雙邊交易,企業要么擁有平臺,要么被平臺擁有,典型代表就是電商平臺。
而物聯網時代的品牌應該是生態品牌,因為它不再是單純的交易,而是強調用戶交互,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生態品牌的要義就是能夠建立與用戶間的信任,而這是產品品牌和平臺品牌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物聯網時代,用戶購買產品并非單純需要這個產品,更需要一個生活解決方案。比如海爾冰箱從電器變為網器后,不再只是冷藏冷凍食物,而是可以通過連接幾百家有機食材供應商平臺,構建健康的食品生態。
《瞭望東方周刊》:生態品牌更多的是聯合行業資源,互利共贏。那么,企業跟這些行業伙伴的合作是一種什么模式?各自有怎樣的分工?
李華剛:物聯網時代,企業要做的是最大化滿足用戶的需求,而這單憑一家公司肯定實現不了,所以我們必須建立平臺,去集合行業內最優的資源,然后再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來調節和滿足用戶各種各樣的需求。
以海爾為例,我們和合作伙伴并不是上下級的關系,很多時候也沒有特別明確的分工,雙方更多是源于用戶的連接。比如,用戶提出了一個需求或者創意,我們會把它發布到平臺上,合作伙伴可以就此提出解決方案,我們選擇最優的來提供給用戶。
《瞭望東方周刊》:互聯網時代、乃至物聯網時代都提倡個性化定制,但個性化定制就意味著小規模生產,該如何來化解大規模制造與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
李華剛:確實如此,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與批量制造的成本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曾經也是我們的困惑,但最終找到了解決方案。
我們會提前把用戶的需求歸類,然后用相應的生產模塊來滿足不同類別用戶的需求。換句話說,用戶的個性化定制是在這些生產模塊里選擇的,這就是一個批量制造,規模化生產。所以個性化定制的前提和核心是生產研發的模塊化,你有沒有能力組建這些模塊,你知不知道要用哪些模塊。
實現定制化生產后,與其他智能制造相比,我們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不入庫率,即生產出來的產品有多少不用進入倉庫,可直接到用戶家里去。如今,海爾不入庫率已經可以達到69%。
《瞭望東方周刊》: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強調員工與用戶的需求融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個體員工的積極性。在海爾這樣體量的企業,調動員工具備互聯網思維似乎并不容易?
李華剛:的確如此,員工的能力和積極性都有高低之分。企業要做的是找到有能力的員工,并且建立相應的機制,驅動員工愿意干、努力干,讓他們意識到是為自己奮斗而不是為企業打工。
在“人單合一”模式龐大的體系下,我們通過組織顛覆推倒企業內部、企業與外部的墻,建立了開放的生態圈;同時,通過薪酬機制的創新,員工創造用戶價值才能夠獲得薪酬,實現了員工價值與用戶價值合一。
我們要改變的就是命令式的企業管理思維,讓員工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主動參與到生產的各個環節,去思考如何把產品做得更符合用戶需求,更符合市場銷售,這才是真正的“人單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