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洋洋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河南省中醫藥防治慢性病院士工作站,河南 開封 475000)
腦卒中是突發性腦血管疾病,常因腦血管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而引發腦功能障礙,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發病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喪失,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近年來我科采用頭部穴域叢刺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9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均為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開封市中醫院針灸科就診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7~69歲,平均(58±5.6)歲;病程1~6個月,平均(2.7±1.6)個月。觀察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45~68歲,平均(56±4.5)歲;病程1~6個月,平均(2.3±1.2)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中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3]。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年齡30~70歲;神志正常,能接受針灸治療并配合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項研究者。
1.4 排除標準 腦梗死合并失語者,或有明顯認知障礙者;病前曾有其他神經、精神病史者;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疾病及骨關節病、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針刺穴位或穴位附近皮膚有感染者。
1.5 剔除與脫落標準 未按規定治療者;依從性較差,不能堅持完成治療者;治療期間接受其他治療者。
兩組均給予基礎治療,即予抗血小板、抗凝、改善腦循環、抗自由基、營養腦神經、調節血壓和血脂及對癥支持治療等,并給予康復治療,如物理運動療法、作業療法。
2.1 對照組 給予普通針刺治療。取穴: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沖。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頭部穴域叢刺針刺法。取穴: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沖、運動穴域、感覺穴域、平衡區。運動穴域是指中央前回在頭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區(上點:前后正中線中點向后移動1 cm;下點:眉枕線與鬢發前緣交點向后移1 cm);感覺穴域是指中央后回在頭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區(上點:前后正中線向后移動3 cm;下點:眉枕線與鬢發前緣交點向后移3.4 cm)。
2.3 針刺操作及療程 局部常規消毒,普通針刺采用0.30 mm×40 mm不銹鋼毫針直刺或斜刺,頭部腧穴針刺操作方法參照《針灸學》[4]。頭部穴域(穴區)選用28號0.25 mm×30 mm不銹鋼毫針在頭穴區域間隔1寸斜刺1針,針尖與頭皮呈15°~30°夾角快速刺入頭皮下,當針尖抵達帽狀腱膜下層、指下感到阻力減少時,使針與頭皮平行,刺入15 mm,然后以200 r/min左右的頻率快速連續捻轉30 s,留針2 h。留針期間每0.5 h捻轉行針1次,用時約30 s。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6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美國卒中量表(NIHSS)評定。痊愈:評分減少91%~100%;顯效:評分減少46%~90%;有效:評分減少18%~45%;無效:評分減少18%以下甚至加重者?;颊咧w功能恢復情況采用Brunnstrom評價表進行評定,分值越高表示運動障礙越輕。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Brunnstrom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Brunnstrom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頭部穴域叢刺運動療法是開封市中醫院針灸科王俊伏主任醫師在近40年的臨床實踐中融合傳統針灸和現代頭針理論,并與現代醫學的神經解剖學進展相結合創制的一種特色針灸療法。通過近20余年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改進,在治療中風等腦病方面取得顯著療效,作為臨床適宜技術多次在省內外向基層醫務人員培訓演示,獲得廣大患者和同行贊譽。頭部穴域叢刺運動療法將頭部穴(區)與病灶反應區(投影區)結合,作為針刺作用靶點,通過多環節、多靶點發揮作用,激發機體自身調控功能,修復損傷腦細胞及通路,從而達到激活代償、改善病灶、疏通經絡、促進康復的目的,降低中風致殘率,減少和預防中風并發癥,提高中風患者的生活質量。
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流量減少引起的大腦缺血、缺氧損傷。腦卒中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氧化應激,許多研究證實,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發生過程中,活性氧大量聚集,最終引發氧自由基損傷[5]。針灸療法可有效治療缺血性中風[6-7]。動物實驗亦證實頭針可促進缺血性腦損傷大鼠神經功能的恢復,其機制可能是抑制ERK信號通路的活性,降低缺血灶周圍區腦組織ERK1/2磷酸化水平,上調缺血灶周圍區腦組織膠質神經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表達[8]。
總之,頭針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易被患者接受、無須設備投入等特點。在有效解除患者病痛時,還能減少患者后遺癥,易于推廣應用,尤其對基層醫院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及經濟社會效益。
[1]李霞,賴真容.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6):4-5,8.
[2]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4]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5]MURPHY T H,MIYAMOTO M,SASTREA,et al.Gluta-mate toxicity in a neuronal cell line involves inhibition of cystine transport leading to oxidative stress[J].Neuron,1989,2(6):1547-1558.
[6]黃錦才.針刺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認知功能作用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21):95-96.
[7]韓譽功.針灸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1):233-234.
[8]李夢,李佩芳,羅春梅.刺督調神針法對大鼠腦缺血性損傷神經修復的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RK)通路的影響[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4):45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