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代春
(河南省盧氏縣衛生學校,河南 三門峽472200)
近年來,我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對新生兒的健康構成較大威脅。當患兒血液中的血紅素濃度達5~7 mg/dL,就會在患兒體內聚集,導致患兒皮膚或其他臟器黃染,并可引起肉眼可見的黃疸。隨著患兒病情的發展,可進一步引發患兒膽紅素腦病,導致患兒出現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害,嚴重者可導致死亡[1]。筆者采用藍光照射聯合茵梔黃口服液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盧氏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120例,根據患兒入院的前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2~27 d,平均(12.41±3.59)d;體質量2.3~4.3 kg,平均(3.24±0.48)kg;病程1.5~5.0 d,平均(3.43±0.78)d。觀察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26 d,平均(12.40±3.56)d;體質量2.4~4.3 kg,平均(3.19±0.45)kg;病程1.5~6.0 d,平均(3.46±0.81)d。兩組性別、年齡、出生體質量及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內容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中病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2]:出生24 h內出現黃疸,血清膽紅素超過102.0 mol/L(6.0 mg/dL),其中足月兒為220.6 mol/L(12.9 mg/dL)以上,早產兒為255.0 mol/L(15.0 mg/dL)以上。
1.3 排除標準 合并先天性腎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臟病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患兒;藥物過敏、神志不清、惡性腫瘤等患兒。
兩組新生兒黃疸患兒入院后均給予保暖、吸氧、營養支持、維持電解質、水平衡等常規基礎治療。
2.1 對照組 在常規基礎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藍光照射治療,治療箱濕度設置為60%,溫度為32~34℃,廣譜波長為450~460 nm,保持患兒與燈管距離為35~45 cm。光療過程中,采用黑色眼罩適宜遮擋患兒雙眼,并用黑色棉布遮擋患兒生殖器。藍光照射8 h,停12~16 h,酌情調整治療時間。光療結束后,給予患兒靜脈補液治療。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茵梔黃口服液(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1020607)口服,每次10 mL,每日3次,3~5 d為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的光療時間、膽紅素降低值、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等治療情況,并統計兩組患兒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血膽紅素水平降低至119.7 μmol/L以內,且無復發現象;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膽紅素水平降低至119.7~171.0 μmol/L,且黃疸大部分減退;無效:臨床癥狀、血膽紅素水平等無明顯變化或加重[3]。

3.4 結果
(1)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光療時間、退黃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觀察組膽紅素日均降低值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治療情況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83.3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25 9,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5.00%和6.67%,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17,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不良反應比較[例(%)]
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水平增高的因素較多,如膽紅素生成過多,血漿白蛋白結合膽紅素能力下降,肝細胞對膽紅素的處理能力不足,以及腸肝循環進一步增加血膽紅素水平等,均是新生兒黃疸病因復雜的因素[3]。新生兒血中的未結合膽紅素可與白蛋白結合并形成復合物,但該復合物難以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而轉運至肝臟,并經過多次代謝進一步形成水溶性結合膽紅素,最后經膽汁排出體外。游離的未結合膽紅素為脂溶性,可直接透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引發膽紅素腦病等[4]。研究顯示[4],在患兒出現缺氧、饑餓、酸中毒、脫水、顱內出血等情況時,更容易出現黃疸或加重原發黃疸。所以,紅細胞被過多破壞、肝腸循環增加等均可導致膽紅素增多,或肝細胞攝取以及結合膽紅素的能力降低時均可導致血清未結合膽紅素水平增多。此外,肝細胞排泄結合膽紅素功能出現障礙或者膽管受阻也可導致高結合膽紅素血癥,誘發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治療以藍光療法最為常見,該療法可降低新生兒血中未結合膽紅素,阻止其進入血腦屏障,并使血中脂溶性未結合膽紅素向水溶性結合膽紅素轉變,促進其排出體外,進而有效改善膽紅素腦病對患兒造成的神經毒性損傷。但研究顯示[5],部分病理性黃疸患兒經藍光治療后,短時間內療效不顯著,膽紅素仍處于較高水平。茵梔黃口服液含有多種中藥提取物,具有顯著的解毒、退黃效果。藥理學研究表明[6],該藥能夠有效調節膽汁分泌,保護肝組織,調節新生兒腸道,降低膽紅素在肝腸循環過程中的含量,從而緩解病理性黃疸,并促進患者的預后康復。本研究采用藍光療法聯合茵梔黃口服液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結果表明二者結合能夠迅速降低膽紅素水平,并縮短光療時間、退黃時間,促進患兒臨床癥狀的好轉,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此外,兩組患兒均無嚴重并發癥發生,治療依從性高,僅部分患兒出現輕微皮疹、腹瀉及發熱癥狀,均經對癥治療后康復。
綜上所述,采用藍光療法聯合茵梔黃口服液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療效確切,可顯著縮短患兒的癥狀恢復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邢學偉.茵梔黃口服液聯合藍光治療54例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5):106-107.
[2]金漢珍,王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22-706.
[3]沈彩燕,王堅英.茵梔黃口服液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6):995-996.
[4]路軍.茵梔黃口服液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4,42(5):132-134.
[5]林俊珍.茵梔黃口服液聯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27):136-137.
[6]馬萍璇,黃海川,陳楷正.茵梔黃口服液結合藍光照射對病理性黃疸新生兒排便功能的改善作用[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5):103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