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清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呂梁 032200)
重癥肝炎患者普遍存在腸道菌群失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腸源性內毒素血癥,一般情況下,菌群失調的嚴重程度與肝功能的損害程度成正比[1]。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制劑能使腸內菌群恢復正常,維護腸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吸收利用腸道內含氮有害物質,減少腸源性內毒素來源和細菌易位,抑制產氨的腐敗菌生長,降低肝硬化患者腸道內酸度、血氨水平和血漿內毒素水平[2]。筆者探討益生菌強化腸內營養在重癥肝炎患者中的應用,以期為重癥肝炎的治療提供新的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7月山西省汾陽醫院感染疾病科收治的慢性重癥肝炎需要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7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6例和治療組42例。兩組患者在病情、飲食、年齡、治療方法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按照肝損傷程度、肝病炎癥活動度及膠原合成程度確診為慢性重癥肝炎早、中期,診斷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3]。
兩組患者均采用腸內營養支持, 予以抗病毒、保肝降酶等對癥治療。
2.1 對照組 采用普通的腸內營養支持。
2.2 治療組 采用益生菌強化的腸內營養支持。根據患者基礎能量消耗值(BEE)計算日熱量供應值,并使用特殊醫用食品及益生菌顆粒(上海勵成公司),包含脂肪18%、蛋白質21%、碳水化合物22%的支鏈氨基酸型全營養素。營養支持首日以白開水和米湯試餐,觀察無明顯腸道異常后,再給予腸內營養液,首次250 mL。根據患者的適應情況逐漸加量,直到供給達到全量,不足部分由外周靜脈給藥補給。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和治療兩周后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肝功能、血氨、凝血系列生化指標評估兩組患者的營養治療效果。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胃腸道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胃腸道情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重癥肝炎患者消化道癥狀改善情況比較(例)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血氨、凝血指標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血氨值降低(P<0.05),凝血酶原時間(PT)、活動度(PTA)沒有明顯的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重癥肝炎患者血氨、凝血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重癥肝炎患者存在明顯的腸道菌群失衡,腸道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過度生長,而血清內毒素升高與腸道微生態有關。腸道菌群失衡后,細菌移位、內毒素和局部炎癥反應導致細胞因子釋放等,對肝損傷進一步產生影響,導致或加重重癥肝炎的并發癥[4-5]。因此,腸道微生態調節治療必須作為重癥肝炎患者綜合治療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著重于預防,兼顧治療。
文獻報道,服用益生菌后可以改變肝炎患者腸道內環境,抑制有害菌繁殖,調整胃腸道菌群平衡,同時減少尿素形成,減低糞氮含量,抑制氨的吸收。此外,益生菌在腸道內產生的消化酶還可幫助機體消化,吸收營養,增強腸道免疫功能,預防腹瀉和便秘[6-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胃腸道改善較明顯,血氨值降低幅度優于對照組;凝血指標與對照組比較沒有顯著差異,但總體趨勢優于對照組,表明益生菌強化腸內營養治療重癥肝炎療效較好,值得在臨床推廣。
[1]李永濤,楊益大.腸道菌群失衡對重型肝炎的影響[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3,21(1):7-8.
[2]翁田波,施海燕,許敏,等.益生菌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9):87-88.
[3]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2015,19(3):1-18.
[4]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腸內腸外營養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86.
[5]邵祥穩,李克勤,王秀卿,等.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腸道菌群、血漿內毒素相關性研究與微生態制劑的調節[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2(3):54-55,58.
[6]肖黨生.微生態制劑在重型肝炎感染中的應用研究[J].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2003,30(5):280-283.
[7]朱虹,雷春,李國忠.益生菌在腸內營養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0,17(2):118-121.
[8]王偉芳,曹建彪,范公忍,等.益生菌在肝硬化患者應用的Meta分析[J].北京醫學,2015,37(3):21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