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軍
(河南省周口市東新區人民醫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在ICU病房,醫務工作者如果大劑量使用抗生素將會使患者的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增加患者重癥感染的概率[1]。雖然目前醫學界不斷推出防治細菌變異的藥物和抗生素,但是由革蘭氏陰性菌導致的疾病發病率仍不斷增加[2],為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增加了難度。現代醫學的對癥治療和中醫的辨證施治具有一定的區別,中醫的施治需要在辨證的理論基礎上根據具體的臨床證候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這也是進行施治的根據[3]。本研究主要分析ICU重癥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和中醫臨床證型辨證施治的相關性,現將研究過程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周口市東新區人民醫院ICU呼吸內科收治的240例呼吸系統感染性患者,均符合衛生行業標準規定的肺炎診斷標準,真菌和痰液細菌培養的結果為陽性。其中男130例,女110例;年齡41~81歲,平均(64.1±10.2)歲;脾腎陽虛型50例,痰濕內盛型65例,肺熱壅盛型70例,外寒內飲型55例。各分型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排除哺乳或妊娠期女性,患有嚴重精神障礙疾病或器質性疾病者,治療依從性差無法進行良好配合者。
采集各型呼吸系統感染性患者的痰液進行細菌培養,然后分析中醫證型與菌群之間的關系。方法如下:①留取痰液。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復漱口,再深咳,將痰液置于無菌標本容器中,2 h內送至檢查。如患者無法自行咳痰,需先予以反復口腔護理,然后在無菌操作的條件下吸痰當作檢測標本。合格的痰液標本為:直接使用涂片,革蘭氏染色,低倍視野下白細胞數量大于25個,上皮細胞數量小于10個。若標本不合格應重新收集和檢測。②培養細菌。在接到痰液標本之后立即采用常規方法在血平板、麥康凱平板、沙保羅平板等接種。培養溫度為37℃,在5%恒溫二氧化碳的培養箱中培養24~48 h。革蘭氏陽性菌在GPID鑒定板上接種。痰液培養過程中需要有細菌增長,經過鑒定對非正常的菌群進行排除。③真菌感染標準。若痰液經過連續兩次或者兩次以上次數培養時均出現真菌生長等現象,且真菌為同一種類。
3.1 各中醫臨床證型細菌培養結果 從表1中看出,外寒內飲型患者中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無明顯差異,真菌感染率最低;肺熱壅盛型患者中革蘭氏陽性菌感染影響較大;痰濕內盛型真菌感染率最高,脾腎陽虛型患者中革蘭氏陰性菌占比最高。

表1 240例呼吸系統感染性患者中醫臨床證型細菌培養結果(例)
3.2 中醫臨床證型和革蘭氏陰性菌相關性 外寒內飲型患者中各革蘭氏陰性菌之間差異不明顯;肺熱壅盛型患者中克雷伯菌為主要感染病菌,和其他感染病菌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鮑氏不動桿菌為痰濕內盛型主要感染病菌。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為脾腎陽虛型主要感染病菌,而且和其他革蘭氏陰性菌之間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中醫臨床證型和革蘭氏陰性菌關系比較(例)
目前臨床上普遍存在抗生素濫用現象,導致細菌耐受率越來越高[4],如耐藥性廣泛甚至具備全耐藥性的嗜麥芽窄食單胞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氏不動桿菌等感染率也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5]。但是極少數的細菌會對中藥產生耐藥性,所以可以從中藥角度出發,尋找療效更高、低毒的抗菌藥物。
本研究中,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將其分為不同的中醫證型。如外寒內飲型表現為外感寒邪,水飲停聚,水液不行而成飲邪,標實為主本末為虛,此種類型的患者各細菌感染之間不會存在較明顯的差異。肺熱壅盛型患者多因風熱外襲肺衛,衛氣郁遏,氣郁化熱,久之入里化熱,致肺氣壅實。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是導致患者發生肺熱壅盛的主要原因;革蘭氏陰性菌感染中,肺炎克雷伯菌為主要的感染菌型,主要因為此種菌類具有較厚的莢膜,很容易在呼吸道黏膜定植,當患者機體的免疫力下降后就會引發呼吸道感染。本研究結果顯示,真菌是痰濕內盛型感染的主要原因。在革蘭氏陰性菌感染類別中,鮑氏不動桿菌為最主要的感染菌種。鮑氏不動桿菌屬于一種條件致病菌,有學者認為其致病與中醫“伏邪”理論聯系比較緊密[6]。ICU病房的患者自身疾病嚴重,病程較長,正氣不足,邪氣較盛。本次研究結果亦顯示,脾腎陽虛型患者中,革蘭氏陰性菌是最主要的感染菌種,且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感染最多的菌種之一。原因可能是患者自身的正氣虧虛,導致免疫力不斷下降,而中醫藥可提升患者的細菌清除能力和患者免疫力。
綜上所述,ICU重癥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和中醫臨床證型之間存在關聯性,可為中醫辨證施治奠定基礎,進而制訂出更加完善的傳統中醫治療方案,也為今后進行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療提供理論支撐。
[1]徐方方,周洲. 中藥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研究現狀[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6,32(9):945-947.
[2]芮玩珠,陳殿豫,張錫濤,等. 呼吸系統疾病中醫辨證分型與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中醫急癥,2016,25(6):1043-1045.
[3]呂冠明. ICU患者中醫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33(2):196-197.
[4]王消. 支氣管擴張癥急性加重期病原菌與中醫證型相關性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
[5]李海華. ICU重癥感染革蘭氏陰性細菌耐藥性分析與中醫辨證關系的研究[J]. 新中醫,2013,45(3):41-43.
[6]范洪,王立新,鄭曉麗,等. 呼吸系統疾病中醫辨證分型與細菌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05,12(6):3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