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甘肅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20)
瓜州縣東虎溝金礦位于瓜州縣北部,地處甘肅河西走廊西端,屬干燥剝蝕丘陵區,礦區面積8.42 km2,礦權范圍內礦石資源總量為32.24萬t。礦區南距瓜州縣城約43 km,北距柳園鎮約12 km,交通便利。該礦生產規模13.5萬t/a,服務年限6 a。東虎溝金礦尾礦庫位于東虎溝金礦三礦區一支溝溝道中,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溝谷呈東西向,尾礦庫占地面積約9 hm2。谷底坡度較緩,溝內及兩側山坡覆蓋層為粉質砂土層。壩址位置溝寬約230 m,周圍山坡高程1 556~1 566 m,溝底高程1 556~1 560 m,兩側山坡頂部高程相差較大。庫區位于較寬闊的溝谷,山坡坡度較緩。庫區溝岸未見滑坡、滑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穩定性良好。服務年限內尾礦總量93.6萬m3,尾砂排放量8.23萬m3/a。
研究區位于甘肅北山低山丘陵區,北高南低,干旱少雨,當地侵蝕基準面位于-50 m標高左右,無常年性地表徑流,僅在暴雨季節溝谷形成瞬時性洪流。一般3~5 年北部山區出現大雨,河流才會出現洪水,根據礦區記錄,本區僅2003年和2008年出現過兩次洪水。礦區地處亞歐大陸的腹地,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區,降雨少,蒸發量大,風大沙多,災害頻繁。尾礦庫堆積壩多由廢礦渣堆積而成,堆積物礦物成分復雜,植物難以生長,在降雨條件下易產生水土流失,嚴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威脅下游及周邊安全[1]。若在建設及運行過程中不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將影響到礦區的正常生產和區域生態環境安全[2]。
東虎溝金礦尾礦庫防洪標準為Ⅳ等庫標準:初期為30~50年一遇,中后期為100~200年一遇。尾礦庫東側修建一座不透水的漿砌石攔洪壩,用于攔截洪水。攔洪壩全長243.1 m,壩頂標高1 560 m,頂寬2 m,下游面坡比1∶0.2,上游面坡比1∶0.8,地基開挖深度為2 m。為了較好地排出雨水,尾礦壩頂面應向外坡傾斜,坡度1%;兩側壩肩要求修筑排水溝,在攔截山坡上雨水的同時排出壩面的雨水。庫區內部采用排水疊井形式排除庫內洪水,排水疊井直徑0.8 m,深15 m,布置在尾礦庫中心1 557 m標高處,采用直徑0.5 m的圓形排水涵管排出庫內洪水。這些技術措施雖然為了尾礦庫運行安全所布設,但是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對于抑制尾礦庫建設及運行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較好的作用。
(1)研究區地處戈壁荒灘,地表組成物質以小礫石和沙土為主,因風蝕而形成礫面,基層是砂礫或粗沙,土層厚度隨地形變化而異,土壤質地疏松,抗蝕抗沖性弱,尾礦庫建設導致原生地表遭到大面積開挖,破壞原有地表組成,伴隨著尾礦庫運行期庫內尾礦長時間裸露,水土流失陡然加劇,使研究區原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2)研究區年均降水量45.7 mm,而年均蒸發量高達3 140.6 mm,降水少,蒸發量大,導致植被種類單一且稀少,以荒漠草原植被為主,分布有藜科、禾本科、蒺藜科等旱生、超旱生植被,自然植被覆蓋度較低。尾礦庫區地表分布有紅柳、白刺等旱生植物,植株較低矮,叢狀疏生,覆蓋度小于2%,原生植被遭到破壞后再修復就很困難。
(3)研究區平均風速2.6 m/s,最大風速23 m/s,50年一遇最大風速25.0 m/s,風大沙多。研究區自然水土流失本身就較為嚴重,伴隨著尾礦庫建設,土石方的開挖回填會加劇風蝕造成水土流失,同時不利于建設期與運行期的水土保持。
(4)尾礦庫尾礦的治理措施不能及時跟進會造成尾礦長期裸露、風化等,造成水土流失;防滲措施實施不到位會對周邊土壤及植被造成損害,破壞庫址周圍生態環境。
在確定水土保持措施時,不僅要考慮到尾礦壩已有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還要因地制宜增加相應的其他措施。
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GB 50433—2008)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措施界定的原則[3],尾礦壩排水明渠、排水明渠末端消力池、尾礦壩壩腳排水溝、尾礦壩馬道排水溝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納入水土保持技術措施體系。
尾礦庫排放為濕排,為防止尾礦風干后變得疏松易被吹蝕,進行土地整治后采取碎石壓蓋措施,防止風蝕。尾礦排放為分條塊逐步進行(圖1)。將尾礦排放區域劃分為網格狀條塊,尾礦排放時依次按照條塊排放,當上一條塊排放至設計高程并達到堆放要求后,再進行下一條塊排放。這樣可在短時間內做到尾礦表層碎石壓蓋,壓蓋后不僅使達到設計高程后的尾礦風蝕減少,還可以滿足隨時排放隨時整治的要求,避免了尾礦長期裸露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整治周期以季度為單位。

圖1 尾礦排放整治措施示意
尾礦風干后引發風蝕,造成水土流失及浮塵污染,因此尾礦庫堆放達到設計高程后,對頂部整治后進行碎石壓蓋,壓蓋厚度30 cm,碎石粒徑大于3 cm。
(1)研究區自然特征。研究區屬溫帶季風性大陸干旱氣候區,干燥、風沙大、日照豐富、太陽輻射強,降雨少,土壤貧瘠,以風沙土、灰棕荒漠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極少。根據對尾礦庫區域調查研究發現,區域內植被生長良好、成活率較高的有饅頭柳、紅柳等,尤其是紅柳生長最為突出,按“適地適樹”的原則,確定綠化樹種為紅柳。
(2)紅柳特征及栽培技術。紅柳的生物生態學特性及栽培技術、種籽規格詳見表1。

表1 紅柳生物生態學特性及栽培技術
(3)撫育管理技術。①栽植、播種。整地方式與時間:當地風沙大,不宜提前整地,栽前整地即可。施肥:栽植前進行整地,按照設計的坑穴尺寸將坑穴挖好,換填農田土,然后施入足量基肥與栽植土充分拌和。栽植土及基肥換填完成后澆水沉降,待土壤濕度適宜即可栽植。②撫育管理措施。松土除草:造林后及時松土、除草、施肥。補植:在造林后當年或第二年,根據苗木成活情況,進行補植。灌水:栽植苗木時,應澆足定根水,以后根據情況按適時適量的原則及時補灌。由于綠化面積較小,用水量也少,因此綠化用水可引接澆灌。幼樹管理:適時進行修枝、整形等撫育工作。冬季應做好防寒(旱)措施,如封凍前灌足冬水,并分別采用埋土、蓋草、覆塑料棚等防寒措施。同時做好林木的病蟲害防治工作。③綠化生態用水情況。研究區年降水量較少,氣候特點是干旱、多風,天然降水不能滿足植物生長發育需要,需補充人工灌溉。根據《甘肅省行業用水定額》(甘政發〔2017〕45號),林地一次灌水量600 m3/hm2[4],一般年灌水5次。
(1)研究區地處荒漠戈壁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平均風速大且大風天數多,植被稀疏,風力侵蝕較為嚴重,治理難度大。
(2)研究區尾礦庫建設水土流失防治,在充分落實并發揮尾礦壩主體已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礎上,通過有序結合并及時跟進實施分條塊土地整治、碎石壓蓋等水土保持專項治理技術措施,對于防治荒漠戈壁區尾礦庫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荒漠戈壁區尾礦庫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實例。
[參考文獻]
[1] 王若龍,張旭.本溪市南芬選礦廠尾礦庫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J].水利發展研究,2002,2(8):27-32.
[2] 周連碧,張梅.淺談鐵礦開采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保護[J].礦冶,2007,16(7):78-81.
[3] 水利部.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GB 50433—2008 [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21.
[作者簡介] 張麗萍(1963—),女,湖南長沙市人,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