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林波,卜秀秀,李延超
?
臺江縣苗族反排木鼓舞保護現狀及對策研究
魯林波1,卜秀秀1,李延超2
1.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 都勻,558000;2.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上海,200438。
采用實地考察和訪談等研究方法,通過對臺江苗族反排木鼓舞的項目保護、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傳承內容保護、習練人群與傳承活動開展保護及保護規劃與措施等五方面的保護狀況展開調研,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從如何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全體民眾的積極自發參與、健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法律法規、加大保護資金投入和專業人才培養引進、拓寬開放的新媒體平臺等五個方面提出對策,推動臺江苗族反木鼓舞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反排木鼓舞;文化遺產;新媒體;保護
據《苗族古歌》記載,苗族反排木鼓舞是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節,傳說苗族祖先姜央為祭祀苗族神話中造人之神——“蝴蝶媽媽”,在殺牛祭祖吃鼓藏時,敲響木鼓、跳木鼓舞來達到娛人娛神的目的[1]。反排木鼓舞不僅是臺江苗族人民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還是世界了解和認識臺江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政府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和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的大背景下,臺江苗族反木鼓舞迎來了又一次機遇期。2006年5月,臺江反排木鼓舞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本文通過對臺江苗族反排木鼓舞的項目保護、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傳承內容保護、習練人群與傳承活動及保護規劃和措施等保護狀況展開調研,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旨在找到更好地傳承與發展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保護路徑,并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對策。
國家為積極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的保護政策法規。同時也建立了國家、省、市(州)、縣四級保護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體系。通過走訪黔東南州“非遺”保護中心了解到,反排木鼓舞主要流傳于黔東南州的臺江、凱里、劍河、黃平、三蕙、雷山、天柱等縣市的苗族人民聚集地,在主要流傳區域中尤為集中的區域在臺江縣的臺盤鄉、南公鄉、革一鄉、司洞鎮、方召鄉等地,尤其以方召鄉的反排、覃高、巫梭、巫腳交、巫腳南等村寨和南宮鄉的大寨、交密、交下等村寨的木鼓舞為主。現如今臺江縣反排木鼓舞于2006年5月已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臺江縣反排村已申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鄰近的一些村寨也成功申報了省級或州級非遺保護單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重要載體,活態傳承的文化形態,傳承人是作為其重要的承載者和傳遞者[3]。通過實地調查臺江縣反排木鼓舞傳承人情況所知,包括1位國家級傳承人,1位省級傳承人,3位州級傳承人,6位縣級傳承人。而傳承譜系較為明晰的當屬“萬”姓與“唐”姓兩支,其中一支“萬”姓傳承人譜系為:第1代楊我衣→第2代楊歲→第3代楊波高→第4代張榮魯→第5代萬政文(國家級,70歲)→第6代唐汪報(女,省級);另一支“唐”姓傳承人譜系為:第1代劍河久仰“公五”→第2代展沼“公九”→第3代南宮交下村“公你”→第4代唐思成父親→第5代唐思成(州級)。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代表性傳承人為其做出過貢獻。如田文科(州級),楊志學(州級),唐林(縣級)、唐龍(縣級)、唐寧(縣級),唐阿翁(女,縣級),唐翁翁(縣級),張文清(縣級)等。由此可見,苗族反排木鼓舞已建立起國家、省、州、縣四級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體系。
木鼓,苗語稱之為“略斗”。木鼓的形狀呈圓柱形,細而長,包括祖宗鼓和子孫鼓兩類。木鼓舞苗語稱之為“祝略斗”,木鼓舞在木鼓敲擊聲的伴奏下,采用單擊、合擊、交錯敲擊等手法,隨著錯落有致,節奏明快的鼓點而起舞,鼓點與舞蹈動作有機地結合。由于所敲部位同形成不同音色,鼓點器具由木鼓、鼓架、鼓棒組成。鼓的大小決定鼓的聲音,木鼓大小略有不同。其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動作形象、演繹的順序采用遞進式。反排木鼓舞的內容分為5個自然章節,每個章節對應不同的鼓點,不同的跳法,也包含不同的寓意(詳見表1)。

表1 臺江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傳承內容、舞蹈名稱、寓意、跳法、鼓點章節及敲擊手法統計一覽表
通過對苗族反排木鼓舞傳承活動、習練人群、參與動機及活動開展情況調查所知,大多數習練人群主要集中在10-30歲之間,約占75%,而31-50歲之間的習練人群比例占20%,51歲以上的習練人群約占5%。然而在參與該活動的習練人群中女性的積極性明顯高于男性。同時,對反排木鼓舞活動參與動機(塑造身材、放松身心、休閑娛樂、強身健體、消磨時間及其它)調查所得,其中放松身心、休閑娛樂、強身健體分別排在選項的前3位。
臺江縣有97%的人是苗族人,在苗族的重要節日或重要集會場合,他們都會進行大型群眾性的反排木鼓舞表演和比賽活動。如:牯藏節(其中,大牯13年1次的,小牯每年1次)、農歷五月五、農歷六月六、農歷十月十過苗年以及春節等。1989年9月,成立由萬政文、唐汪報等為主要參與人員的藝術表演團在國內進行巡演,并被邀請到美國進行20場的展演。盡管當地有關政府部門非常重視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然而近年來隨著傳承人的逐漸老去,習練人群的銳減,也使反排木鼓舞的保護出現了瀕危的局面。
在黔東南州文化局考察和訪談相關人員得知,對反排木鼓舞的普查工作主要由臺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擔,自2006年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出臺相關保護條例,如:《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同時黔東南州制定了2007-2012年苗族反排木鼓舞五年保護計劃,現已基本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2013-2017年)也基本完成。為了長久有效保護苗族反排木鼓舞,各部門已經采取如下6個方面保護措施:(1)州人大出臺《保護條例》,縣人大也將出臺相應的保護措施。(2)按省、州、縣、鄉四級劃出保護帶、特色村研究基地,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3)建立非遺項目傳承人檔案,提供基本生活費補貼,幫助其挖掘與整理祖傳口碑資料,辦班授課,納入當地中小學鄉土課程進行普及教育。(4)建立反排木鼓舞數據庫,不斷充實普查信息資料,分批出版《臺江縣文化遺產叢書》若干卷,并在網上發布,實現資源共享。(5)堅持全縣鄉鎮輪流舉辦反排木鼓舞觀摩展示活動制度,規定每5年舉辦一次大型反排木鼓舞比賽活動,讓全縣人民參與。(6)全縣每年投入必要的保護經費,單獨劃撥一定的反排木鼓舞保護經費,并列入財政預算,同時向國家、省、州爭取民保資金,維護正常運轉。可見,臺江縣政府通過建立工作機制,制定出相關的保護規劃,亟待抓緊落實相關措施。
任何非遺項目真正做到有效保護,都建立在不斷增強全民族文化保護自覺和提高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的前提之下。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對反排木鼓舞保護意識。苗族非遺項目不僅是苗族人民文化發展史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實現文化認同、維系民族存在、增進民族情感以及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借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提高對反排木鼓舞相關知識的引導與普及,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因此,在接下來反排木鼓舞的保護工作中,大力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苗族群眾的力量,利用苗族重要的節日習俗(如牯藏節),營造出全民族參與的氛圍,增強苗族人民對本民族的認知感和認同感,實現對苗族非遺項目保護的文化自覺。
非遺項目保護工作要做到有法可循、有據可依,遵循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依據相關規章制度條例來推動非遺項目保護的開展,使其科學合理、合法合規,健全和完善非遺保護工作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條例制度非常重要[4]。近年來,隨著國家和貴州省相關政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文件和條例,具體詳見表2,并將一些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中,并對一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和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制定相關法規政策文件和條例是苗族反排木鼓舞進行有效保護的根本保證。政策法規、條例是否落實到位,將直接關系到非遺項目保護的好壞。因此,健全和完善法律保障體系,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到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標準范圍,促使政府主管部門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真正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領頭羊”。

表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公約、法律法規文件及條例統計一覽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明確規定,對各地區非遺的保護經費以立法的形式給予保證[5]。各地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情況評估報告中指出,全國所有省份均已設立了非遺保護專項資金,主要針對非遺保護工作開展、傳承人活動開展等方面給予經費資助[6]。隨著國家對非遺項目保護資金投入的加大,但僅僅依靠國家資金投入的現象普遍存在。反排木鼓舞活動開展的資金來源主要以國家和各級政府投入為主,來源渠道過于單一,不利于該項目長久有效的保護和發展。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在增加經費投入的同時,與電視臺、影視公司、文化傳媒公司、高校及研究所等單位展開合作共贏。同時未建立起反排木鼓舞傳承人才培養體系,缺少數字化、大數據等新時代核心專業人才的引進,嚴重制約著非遺項目保護的成效。因此,加大保護資金投入、引導專業人員編寫教材,納入學校體育課程當中,并注重數字化核心專業人才的引進。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社交網絡媒體作為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展示平臺,如何實現其對非遺的有效傳播和利用已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7]。黔東南州文化主管部門對反排木鼓舞項目的保護比較重視,對于牯藏節和苗族傳統節日的展演活動均錄制有影像資料。但對反排木鼓舞的宣傳力度及新媒體平臺建設仍有待加強。常見的新媒體平臺包括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因其有獲取信息獨有的便捷性、即時性、互動性及公眾參與性,而傳播形式又多樣化,因而深受大眾的歡迎。隨著智能手機等各種移動平臺的普及和4G網絡等的應用,利用新媒體平臺可以隨時隨地實現非遺的推廣和宣傳[8]。所以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挖掘其潛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反排木鼓舞新媒體傳播體系,與傳統媒體形成有效互補。因此,加大反排木鼓舞保護機構在新媒體平臺上建設,擴大在黔東南州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和節慶活動宣傳力度,合理地利用新媒體優勢,已成為提高該項目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宗教祭祀、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文化積淀,更是注入了民族精神和民族記憶,記錄著民族的歷史印痕,關乎著民族的未來發展。在國際和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推動之下,黔東南州在非遺項目保護過程中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在未來發展方面仍任重而道遠。隨著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逐漸老去,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年青人對時尚文化的追求,使他們漸漸失去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受外出打工潮的影響,直接導致傳承鏈的斷裂。只有通過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使全體民眾的積極自發參與、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加大保護經費投入、加強項目傳承隊伍培養及文化科技復合人才引進、合理地利用新媒體平臺,才能推動苗族反排木鼓舞運動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 搜搜百科.反排木鼓舞[EB/OL]. http://baike.sogou.com/v10595652.htm.
[2]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第一批[EB/OL]. [2006-05-20]. http://www.ihchina.cn/5/5_1.html.
[3] 胡 敏.進一步強化和完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與管理[J].文藝生活,2010(10):140~141.
[4] 白晉湘,萬 義,龍佩林.探尋傳統體育文化之根,傳承現代體育文明之魂——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述評[J].北京體育大學,2017,40(01):119~128.
[5]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J].司法業務文選,2011(09):30~37.
[6] 文化部網站·各地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情況評估報告[EB/OL].[2017-02-10]. http://www.mcprc.gov.cn/whzx/ggtz/201702/t20170210_490717.html.
[7] 張武橋,黃永林.移動互聯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5(05):145~151.
[8] 孫傳明,程 強,談國新.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及對策分析[J]. 廣西民族研究,2017(03):124~131.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Protec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in Taijiang County
LU Linbo1, BU Xiuxiu1, LI Yanchao2
1.Faculty of Sports Qiannan Nation Normal University, Douyun Guizhou, 558000, China; 2.Dept.of Econ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hrough the project of says ha tae-keung miao Fanpai Wood Drum representative heritage protection, protection, inheritance content protection, practicing population and inheritance activities to carry out the protection and the protection plan and measures in five aspect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status of research, analyzes its existing problems. All the people from how to set up the correct protection concepts, positive initiative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e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increase th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broaden the opening of the new media platform five aspects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promoting says ha tae-keung miao Fanpai Wood Drum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anpai Wood Drum; Cultural heritage; Evolution process; The new media; Protect
1007―6891(2018)03―0092―03
10.13932/j.cnki.sctykx.2018.03.25
G80-051
A
2017-12-1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7BTY114);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016ZC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