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華,張繼生
?
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的SWOT分析與對策研究
劉衛華1,張繼生2
1.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416000;2.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410012。
運用SWOT分析法、文獻資料法、觀察法,對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中的優勢、劣勢、機會以及威脅4個維度進行系統研究分析,把握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掌握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同時,根據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內部因素:優勢、劣勢,外部因素:機會、威脅,利用矩陣分析,對內部、外部因素按輕重及影響程度等進行排序的方式,交叉結合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1)(S-O)組合對策:發揮優勢,擴大我國學校太極拳隊伍;(2)(W-O)組合對策:繼續挖掘整理和推廣太極拳的文化內涵,提升太極拳在青少年學生中的認識能力;(3)(S-T)組合對策:a、建立層次有別的大型學校太極拳賽事,b、加大課時比重;(4)(W-T)組合對策:加強太極拳教師的培養。
太極拳;學校;發展;SWOT分析;對策
自1956年原國家體委運動司武術科組織專家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創編“24式簡化太極拳”以來,[1]特別是1962年原國家體委運動司武術科出版第一本《太極拳運動》專業教材以來,太極拳逐漸成為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歷程已有60余年,一直深受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喜愛。但是,現階段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仍然存在許多劣勢和威脅等不利因素,影響其長遠發展,因此,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觀察法、SWOT分析法,試圖從學校太極拳的微觀層面提高到宏觀發展層面上,并通過矩陣分析,提出促進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的對策,進而為太極拳在我國學校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1.1.1 具有豐厚獨特的傳統文化底蘊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經歷了數百年的傳承、演繹、發展,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太極拳具有獨特的運動形式,是一項獨具風格,別有情趣的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它既融入了儒家、釋家、道家的哲理,也有其科學的自然規律性和社會實用性;既有鮮明的民族性,又有現代的藝術性;既有大眾需求的技擊性和健身性,又有精英追求的競技性。同時,太極拳還具有文化傳承、娛樂、教育、經濟等社會功能。
在世界對“生命觀”“健康觀”理解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太極拳獨樹一幟,以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行拳方式為練習者提供較高品位的心理訓練和認知方法、潛移默化的文化熏習和人格教化[2]。太極拳對我國學校校園體育文化構建有著積極作用,豐富了青少年學生的校園體育文化生活,營造了積極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太極拳在我國學校開展,不但提升了太極拳在青少年人群的影響力,增加了我國太極拳運動人口,提高了我國太極拳整體水平,儲備了太極拳后備人才,而且也發揚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加強了青少年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文化認同感。
1.1.2 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視度越來越大,特別像武術、太極拳等中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給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1)首先,2013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印發了《關于加強“武術六進”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武術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2)2014年3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太極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成為了學校教育的熱點;2014年4月國家武術研究院在《武術段位制推廣十年規劃》中明確指出:“要以進入中小學為主,將段位推廣拓展到全民健身與全球發展的各個領域”,這足以看出中小學在武術段位制推廣當中的重要地位[3]。然后,2015年兩會,教育部把足球、體操、武術、田徑、游泳、籃球、排球列為校園體育七大重點扶持項目,武術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再次提升;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此次綱要國家對全民健身給予了高度重視,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4]。2016年5月5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扶持推廣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5]。”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專門提到了“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6]。2017年和2018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再次提到“武術、太極拳都可以進校園”,等等,這些政策和精神的出臺,表明了新時代黨中央和政府重視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繼承和發展的態度和決心,這無疑也給太極拳在學校、在全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1.1.3 低投入,高回報 太極拳是一項低投入高回報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比如,在太極拳教學或練習時,師生或練習者的著裝只要穿寬松一點的運動服和平底運動鞋就可以參與其中;場地要求相對也比較低,在籃球場、足球場、操場、田徑場、草地、水泥地都可以進行教學或練習;對練習者身體素質要求也不是很高,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體質和治療各種疾病。太極拳在學校開展不僅不需要在場地、器材、裝備上花太多經費投入,而且有著很高的回報。比如,從青少年學生的身心來看:“初中生長期堅持練習24式太極拳能夠促進血管系統機能和呼吸系統機能,從而提高初中生的身體機能水平;長期堅持練習24式太極拳能夠明顯提高初中生的平衡能力、身體柔韌素質、下肢爆發力,増進腿部肌肉維度和同時提高機體有氧運動的能力,從而増強初中生身體素質”[7];學者孟云鵬通過研究也發現太極拳養生課程可以“促進中樞神經系統調節;防止骨質、關節、韌帶的老化;彌補了人體機能后天不足;修身養性、益智延年;健全大腦功能;有利于氣血運行;可以滿足大學生們對公共體育課的興趣愛好,又可照顧到部分體弱多病或殘疾的學生”[8];張枝尚、馬培艷(2016)、張紅(2017)等學者的研究也發現太極拳練習對青少年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能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林友標、章舜嬌(2010)發現太極拳作為體育鍛煉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太極拳在學校開展的有特色,在各類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能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對振奮師生精神,熏陶太極拳文化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1.1.4 部分學校的成功案例為其他學校提供了寶貴經驗 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歷程已有60余年,且現在國家教育部把武術作為七大校園教育運動項目之一重點扶持,重點推廣,太極拳作為武術組成部分,無論是作為強身健體的手段,還是作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都在學校體育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學校體育不論是作為基礎課,還是作為專業課;不論是選修課,還是素質課;不論課內,還是課外,在小學、中學、大學都開設有太極拳課程,既進了教材,也進了課堂,且成了豐富校園文化的育人手段。同時,據觀察發現,我國很多大中小學把太極拳文化作為校本課程開設,把太極拳作為體育課的主要內容之一,極力開展太極拳文化特色學校,比如江蘇省徐州高級中學、江蘇省南京市孝陵衛中學、江西省浮石中學、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三高級中學、山東省博興第三中學、山東省朱臺鎮中學、四川省成都市磨子橋小學;還有部分學校開展太極拳有10年以上,已經把太極拳作為學校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且每年定期都有太極拳文化活動,比如河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等;還有一些學校經常組隊參加國際性、全國性、省市的太極拳比賽。這些學校太極拳的開展為我國其他學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2.1 缺乏對太極拳真正意義上的認識 當前,很多學校領導乃至相關太極拳教材中,只是將太極拳作為一項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健身項目來認識,而這種片面認識只反映了太極拳部分作用和價值。太極拳不僅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豐富的哲理文化內涵、卓越的修心健身效果,更是具有典型東方思辨智慧的文化載體,太極拳融合了我國全部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國學”,只有從這個高度去認識和理解太極拳,才能糾正學校太極拳教育在指導思想、教育形式、教材的選擇等等方面出現的種種“異化”現象,這是做好太極拳在學校的普及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礎[9]。同時,很多青少年學生認為太極拳是“花拳繡腿”、是“老年拳”、是“養生拳”、是“綿拳”,缺乏對太極拳清晰、深入、科學的認識,進而使學生對太極拳的興趣難以持久,甚至在很多學校太極拳的開展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
1.2.2 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太極拳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有著廣泛雄厚的群眾基礎,在我國各地都有開展,全國各師范院校和專業體育院校也有培養太極拳專業人才,但是,我國太極拳師資遠遠不能滿足太極拳教學需要。據調查了解,很多學校從事太極拳教學的教師都是由“兼職”的太極拳老師和“半路出家”的太極拳愛好者組成,比如有些學校由于太極拳選課的學生太多,或者學校由于編制原因,沒有武術老師。因此,很多非武術老師就現學現教,有的跟本校武術老師學,有的從視頻里學。然而,很多武術老師在大學期間從大3才開始接觸武術,對太極拳的學習和了解非常有限,太極拳的文化、拳理、哲理、醫理等都沒有搞懂就開始從事太極拳教學,就更不要說他們教學水平了;視頻教學確實能幫助很多直觀動作的掌握和學習,但是太極拳的拳理拳法的知識很少講解或者基本上沒有講解。顯然,這些“兼職”和“半路出家”的太極拳教師缺乏對太極拳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認識,缺乏傳授太極拳基本的素養,且專業性不強,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很難完成太極拳教學任務,更別說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師資薄弱是現階段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的主要劣勢之一。
1.2.3 發展不平衡 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各級學校的不平衡。中小學開展太極拳的學校很少,“我國中小學太極拳的開展狀況令人擔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中小學學校約有45萬所左右,開展太極拳項目的學校不足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10],太極拳在我國中小學的開展比較滯后。相對而言,太極拳在高校發展比較好,因為高校體育課有太極拳選項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身體條件來選課,且在高校學生的課余時間比較多,可以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和社團活動來充實自己,豐富自己,太極拳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主流軍,固然參與的人就多,開展的學校也就多了;(2)發展地域不平衡。在太極拳的發源地河南,練習人群較其他省份豐富,太極拳在當地中小學的開展也相對廣泛[10],就焦作市而言就有645所小學、181所初中和61所高中,一共887所基礎教育學校開設太極拳課程和596 598名在校學生學習太極拳[11],河南理工大學還成立了專門的“太極拳學院”,太極拳在河南的發展是非同一般;河北、湖北、山東、山西、北京、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省市的學校也緊跟其后;近年來,由于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四川、內蒙、湖南、安徽、江西、遼寧、吉林、云南等省市的學校也著力開展太極拳;但我國新疆、西藏、青海、寧夏、廣西、貴州等省區的學校卻有點慢熱。
1.3.1 國家進一步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大場合多次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4年3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投入,2006年5月,太極拳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09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迄今已有8年之久,國家一直在不斷完善有關申報工作,充實相關材料。太極拳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縮影,國家對其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重視,這種重視無疑也是一種契機,我國各地、各級、各類學校應把握這有利的時代契機,積極發展太極拳,加快其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普及和推廣,使太極拳成為“地球村”每個學校的健身運動,使世界任何一個廣場、公園都能看到太極拳的身影。
1.3.2 “全國學校武術聯盟”成立并推行“一校一拳” 2013年9月,經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批準,“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武術)”在上海正式成立,由上海體育學院擔任第一屆聯盟主席單位,并提出“一校一拳、打練并進、術道融合、德藝兼修”的學校武術發展新思路。希望通過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武術)主席單位聯合全國愿意做好學校武術推廣及普及工作的高校,以每所高校帶若干所中小學推進全國學校武術工作。聯盟是“包含不同教育層次、以大學帶中小學、并實現聯動發展”的全國性學校體育聯盟,最終目標是實現200所高校或500所高校帶動幾千所、幾萬所中小學學校武術工作的局面,進而實現武術“走進青少年”,夯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促進中國武術“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12]。而“一校一拳”,就是希望每一所學校最少有一種普及的拳種,可以用這種拳種來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塑造學生健全人格。而太極拳是武術的一部分,完全符合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學校體育目標,且其對練習者的要求不高,因此,應該成為“一校一拳”的首選。
1.3.3 武術段位制進校園 2014年4月,在《武術段位制推廣十年規劃》中明確指出段位制:“要以進入中小學為主,將段位推廣拓展到全民健身與全球發展的各個領域”[3],可見,中小學是武術段位制推廣的主“陣地”。近年,隨著校園武術段位制的推廣力度加大,武術特長生將通過段位證逐步突破升學瓶頸,今后很有可能憑借武術段位證在小升初、中考、高考中加分,在《武術段位制推廣十年規劃》中也提到“將武術段位制納入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高考單招考試內容”,并在2015年12月武當山“全國武術論文報告會”期間,武術研究院召開了“高校武術工作座談會”,與來自全國20多所體育院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主管領導商討了武術段位制納入高考體育單招的可行性與試行機制,初步決定以武術段位制四段作為準入門檻,將武術段位制與運動員等級制度相接軌,逐步進行試點工作[3]。此舉如若實施開來,將大幅提高中小學生武術的熱情與參與度,又一次“習武熱”將席卷中國大地,這對太極拳在學校發展又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武術段位制中有太極拳考評內容、方法,且有專門的太極拳段位制教程。
1.4.1 學校重視程度仍不足 盡管太極拳是我國的本土項目,在學校開展已有60余年,但從以上劣勢分析來看,很多學校領導對太極拳的重視度還不夠,對開展太極拳仍存有偏見,總認為其不是奧運會比賽項目,在升學上不能加分,不能提高學校知名度和升學率,投入甚少,甚至不投入。然而,在我國當今體制下,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是引導和推動太極拳進校園的關鍵環節,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教師的工作態度以及工作效率[13]。相對而言,我國將太極拳項目列入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學校還是偏少,這對學校,乃至我國太極拳傳承和進一步的發展帶來極大的不利。
1.4.2 外來體育文化不斷來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再加上世界多元文化的發展,信息流通也越來越發達,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世界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會和挑戰,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外來新型體育運動項目不斷涌入我國學校,除了籃球、足球、田徑、定向越野、乒乓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外來傳統項目,近年來又興起了新一輪外來新興體育運動項目,比如網球、體育舞蹈、輪滑、棒壘球、跆拳道、空手道、跑酷、戶外運動等已被學生接受并喜愛。這無形給武術、舞龍舞獅、毽球、空竹、龍舟等本土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和威脅,也給其在學校發展造成生態的失衡。
1.4.3 缺少專門性的大型賽事 據了解,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全國性專門的學生太極拳比賽,比如全國小學生太極拳比賽、全國中學生太極拳比賽、全國大學生太極拳比賽,各省市也沒有專門的省級學生太極拳比賽,太極拳比賽都是在各級學生武術比賽中進行。然而,在我國有專門的全國中學生跆拳道比賽,全國大學生跆拳道比賽,全國大學生空手道比賽,還有很多省市有省市級學生跆拳道、空手道比賽。從內容來看,太極拳的內容比跆拳道、空手道的內容豐富很多,跆拳道競技比賽男女各8個級別,規定品勢5個項目,自創品勢4個項目,一共17塊金牌,空手道相對來說比跆拳道的金牌設置要少一些。太極拳除了有陳氏、楊氏、武氏、吳氏、孫氏、和式等傳統太極拳和器械以外,還有新編的24式太極拳、32式太極拳、42式太極拳、42式太極劍、32式太極劍、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劍等,以及還有太極拳對練——推手,太極拳推手可以分為男女各10個級別,還有太極柔力球,太極扇等,可見這些豐富的內容可以設置很多金牌。從參與人數來看,太極拳人口遠遠大于跆拳道、空手道人口,就焦作市而言就有645所小學、181所初中和61所高中,一共887所基礎教育學校開設太極拳課程和596 598名在校學生學習太極拳[13];在四川成都,為進一步促進廣大青少年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增強體質,陶冶情操,成都市武侯區在2012年中小學生運動會增設了中小學生太極拳比賽。在比賽現場,有來自全區近70個中小學代表隊共2000多名學生運動員齊聚一堂,齊賽太極,共推全民健身熱潮[13]。從開展年限來看,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有60余年,而跆拳道、空手道是最近些年才發展起來的,然而作為后備人才的搖籃——學校,卻沒有專門性的大型學生太極拳比賽,無形之中影響了我國太極拳的發展和傳承。
1.4.4 課時比重少 “十年太極不出門”,這是武術界流傳的一句諺語,意思就是,要想練好太極拳需要很長時間,少則需要3-5年,一般需要花上10年的時間。然而,目前,太極拳在學校體育課中所占比例較少,只有在高校體育選項課中,有32—36學時不等,而在中小學,太極拳只占某個學期體育課的一部分,在某個學期開6—10個學時,大部分學校都是利用每天課間操、第二課堂的時間進行教學、練習、訓練。在有限的課時里,教師只能按套路教,學生“照貓畫虎”的學,有的甚至只能教幾個簡單的動作,學生基本是既不知也不解。想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復雜多變、內涵深刻的太極拳技術動作要領和文化內涵,這基本不現實。
通過對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內部優勢和劣勢及外部機會和威脅的綜合分析,根據各種因素按輕重及影響程度等進行排序的方式,構造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的SWOT分析矩陣(表1)。將內部、外部的影響因素交叉結合,提出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對策。

表1 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的SWOT分析矩陣
太極拳具有豐厚獨特的傳統文化底蘊,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且國家對其的保護、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在我國學校,乃至全國發展都有一定的優勢,這些優勢也是發展的機會,因此,太極拳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大對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的宣傳和投入力度,積極開展校園太極拳知識講座與競賽等活動,將太極拳納入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學、課間操之列,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同時,組織師生參與、觀看太極拳比賽和活動,多渠道地鼓勵和引導學生認識太極拳知識與價值,使更多的學校開展太極拳,使更多的青少年學生能參與太極拳活動,進而為我國太極拳普及和太極拳后備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太極拳歷經了3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一直在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體現出時代的氣息。這源自于與我國民族核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體現了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的核心思想,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是現代人們追求的“生命觀”“健康觀”和社會發展之所需。因此,我們應在繼承與發揚太極拳的哲理、拳理、醫理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挖掘和推廣太極拳的文化內涵,使更多的青少年學生對其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并接受和喜歡。
2.3.1 建立層次有別的大型學校太極拳賽事 (1)從頂層設計開始,建立層次有別的學校太極拳競賽體系。層次有別的大型學校太極拳競賽體系的建立,對學校太極拳、乃至全國太極拳的技術水平會有很大的提高。同時,各學校還可以通過大型太極拳比賽來促學,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能在全省、全國大賽上展現自我,拿到名次,使學生心理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在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專業素質和就業能力,還能感染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到學習太極拳中來;(2)還可以以賽促教,在大型比賽中,表面看上去是在“賽學生”,實質上是在“賽教師”,在比賽中如何發揮學生的特點、優點,使學生在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太極拳教師的執教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成績,因此,這也是在“賽教師”,同時,參加全省、全國專業性大賽,對太極拳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也是一個極大的促進;(3)可以以賽促改,比賽就像一個“風向標”,引領著太極拳發展的方向,因為大部分比賽是以項目和任務為載體來進行的,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而取得好的成績,因此,在教學、訓練的過程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專業技術、技能會更新教學、訓練方法,進而也就促進了太極拳教學改革;(4)可以以賽促建,學校領導為了在大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對太極拳師資隊伍的建設、對場館的建設、對教學條件上會大力投入,進而增加學校的榮譽、光環,提高學校的的知名度,擴大影響力,使學校越辦越好。
2.3.2 加大課時比重 各級學校在體育課中應該把太極拳作為一門必修課,同時,要加大課時比例,發揮第二課堂作用,形成課內外一體化,培養學習興趣,形成練習習慣,進而把太極拳轉變成自我鍛煉的手段,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
現代教育的發展,給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太極拳教師亦是如此,因此,當今太極拳教師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者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的心靈,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要在學生心里深深地種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讓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扎根學生的心靈,積淀為成長的力量[14]。教育部門要培養一批除了在太極拳專業技術和理論方面有著較深的造詣以外,還應思想過硬,且具備寬廣的人文視野與深厚的道德素養,以及以這種素養為支撐的太極拳教育教學理念的優質太極拳教師隊伍,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把太極拳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蘊相結合,才能體現太極拳的真諦。
本研究運用 SWOT 分析法對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進行系統、客觀、理性的分析,以便我們能清楚的認識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內部優勢、劣勢以及外部機會、威脅因素,有利于發散我國學校太極拳發展思路,通過研究,提出相應組合對策,希望太極拳在我國學校發展長盛不衰。
[1]王 塘,田 林.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太極拳學習動機培養探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04):48~50.
[2] 王朝瓊,何 克.試論太極拳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增進作用[J].貴州社會科學,2008(07):130~132.
[3] 韓青松.中小學武術段位制推廣模式研究[D].河南大學,2016,6.
[4] 雷 強,雷軍蓉.我國龍獅運動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研究——基于SWOT矩陣組合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02):128~136.
[5]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http://www.sport.gov.cn/n10503/c722960/content.html.
[6]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 http://www.gov.cn/zhengce/ 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7] 周習海.24式太極拳對初中生體質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以武漢市南湖中學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5,5.
[8] 孟云鵬.太極拳傳統養生項目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調查與分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9(01):91~94.
[9] 劉亞杰,靳 磊.普通學校太極拳教育改革研究[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6(03):75~78.
[10] 鄭延龍.規律的太極拳練習對小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5.
[11] 張敏安.文化強國戰略下太極拳進焦作市中小學課堂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3.
[12] 王登峰.以學校武術教育助力國運昌盛與國脈傳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7,41(02):71~74.
[13] 龔巧麗.成都市太極拳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武侯區小學為例[D].成都體育學院,2014,5.
[14] 劉衛華,張繼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武術教育的歷史使命:以德育人[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7,32(04)65~68,88.
Research on SWO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i Chi's Development in China's School
LIU Weihua1, ZHANG Jisheng2
1.College of Physical Scienc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2.College of Physical,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2, China.
It is use the SWOT analysis, literature and observation methods to analyze the 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ai Chi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hool,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 Chi, in-depth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 of Tai chi faced in China's School.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 Chi: strengths and weakness, external factor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using the matrix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and impac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cross-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shows that: 1) the strengths is the opportunity (S-O):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our count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ctively develop the Tai Chi team; 2)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resist the weakness (W-O): continue to dig up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ai Chi,enhance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Tai Chi in young students; 3) use the strengths defense threat (S-T): a, the establishment of different levels of large-scale school Tai Chi competition,b,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class; 4) make up for the weakness of reducing threat (W-T):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Tai Chi teacher.
Tai Chi; School; Development; SWOT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1007―6891(2018)03―0123―06
10.13932/j.cnki.sctykx.2018.03.34
G852.11
A
2018-03-05
2018-03-06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編號:16BTY061);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一般項目(編號:WSH2017B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