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騰翼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四川 大邑 611331)
急性闌尾炎是臨床上常見的急腹癥。該病患者可出現右下腹疼痛、發熱、惡心及嘔吐等癥狀。膽囊結石是一種常見的膽道疾病。該病患者可出現上腹隱痛、膽絞痛及腹脹等癥狀,部分患者還可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1]。過去,臨床上對急性闌尾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主要是進行開腹手術。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臨床上用腹腔鏡手術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比較用三孔腹腔鏡手術與單孔腹腔鏡手術對急性闌尾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期間成都市大邑縣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急性闌尾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3-4]:1)其病情符合臨床上關于急性闌尾炎與膽囊結石的診斷標準。2)結石的直徑<6 cm。3)自愿參與本研究。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2)存在凝血功能障礙。3)合并有腹腔感染。將這60例患者隨機分為三孔組和單孔組。在三孔組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有17例和13例;其年齡為39~53歲,平均年齡為(48.82±3.94)歲,其體質指數為20~25 ,平均體質指數為(23.44±1.27);其結石的直徑為0.94~5.33 cm,平均直徑為(3.64±0.15)cm;其膽囊結石的病程為1~18年,平均病程為(5.72±1.16)年。在單孔組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有18例和12例;其年齡為40~55歲,平均年齡為(49.31±4.15)歲,其體質指數為21~25 ,平均體質指數為(23.85±1.10);其結石的直徑為1.05~5.21 cm,平均直徑為(3.53±0.17)cm;其膽囊結石的病程為1~16年,平均病程為(5.25±1.0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單孔組患者進行單孔腹腔鏡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于術前6 h禁食禁水。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并使其保持仰臥位。在患者臍部的正中做一個小切口,用氣腹針進行穿刺。為患者建立CO2人工氣腹,術中將其氣腹的壓力保持在15 mmHg左右。退出氣腹針,置入套管針與腹腔鏡。用腹腔鏡對患者闌尾、膽囊及腹腔內的情況進行探查[5]。經套管針置入“柳葉刀醫療科技”公司生產的手術器械。在腹腔鏡的輔助下找到患者的膽囊,解剖其膽囊三角,游離其膽囊,充分顯露其膽總管、膽囊管和肝總管。在距離膽總管3~5 mm處用鈦夾夾閉膽囊管,然后切斷膽囊管。鈍性分離膽囊動脈,夾閉并切斷膽囊動脈。提起膽囊的頸部,切除膽囊,并對膽囊床進行電凝止血[6]。找到患者的闌尾,用抓鉗將其闌尾提起。分離闌尾系膜,將闌尾系膜游離至闌尾動脈處后切斷。切除患者的闌尾,對其闌尾殘端進行電凝止血,縫合其闌尾殘端。最后沖洗患者的腹腔,退出手術器械,縫合其手術切口,用創可貼對其切口(即臍部)進行保護。對三孔組患者進行三孔腹腔鏡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仰臥位。在患者的臍緣上做一個小切口,用氣腹針進行穿刺。為患者建立CO2人工氣腹,術中將其氣腹的壓力保持在15 mmHg左右。退出氣腹針,置入套管針與腹腔鏡。用腹腔鏡對患者闌尾、膽囊及腹腔內的情況進行探查。在患者的左麥氏點處及恥骨聯合上方的2 cm處分別進行穿刺,置入手術器械。余下的手術步驟與單孔組患者相同。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住院的時間、術后的疼痛評分及其術后發生并發癥(如腹腔感染、臍疝、皮下氣腫等)的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的嚴重程度,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嚴重。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兩組患者對手術效果的滿意情況。此調查問卷的分值為0~50分,患者的評分≥35分,表示其對手術的效果滿意;評分<35分,表示其對手術的效果不滿意。滿意率=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孔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三孔組患者(P<0.05),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三孔組患者(P<0.05)。詳見表 1。
單孔組患者術后疼痛的平均評分為(2.35±0.24)分,三孔組術后疼痛的平均評分為(3.15±0.52)分,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孔組患者對手術效果的滿意率為96.67%(29/30),三孔組患者對手術效果的滿意率為83.33%(25/3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
單孔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三孔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開腹手術對急性闌尾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治療。用此術式對上述患者進行治療,雖然能夠取得顯著的療效,但對其造成的創傷較大,易導致其術后發生多種并發癥,從而可影響其術后的健康進程。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臨床上用腹腔鏡手術對急性闌尾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臨床研究表明,用腹腔鏡手術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具有微創、術中的出血量少及術后患者的并發癥少等優點[7]。腹腔鏡是一種帶有微型攝像頭的醫療器械,它可以通過信號處理系統將患者腹腔內的情況以圖像的形式顯示在監視屏上,并能拍攝不同角度的畫面,從而可使醫生更加直觀地判斷患者的病情及進行各項手術操作[8]。在腹腔鏡手術剛興起時,臨床上主要采用四孔腹腔鏡手術對急性闌尾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治療。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技術的發展,臨床上逐漸采用三孔腹腔鏡手術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現階段,臨床上開始嘗試用單孔腹腔鏡手術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有學者指出,對急性闌尾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單孔腹腔鏡手術,將腹腔鏡和手術器械經其臍部置入腹腔內,可使其術后達到“0”瘢痕,并能顯著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手術的安全性[9]。
綜上所述,與對急性闌尾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三孔腹腔鏡手術相比,對其進行單孔腹腔鏡手術的效果更好,能顯著縮短其手術持續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減輕其術后的疼痛感,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