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敏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小滿中心衛生院,甘肅 張掖 734000)
慢性膽囊炎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膽囊結石是慢性膽囊炎患者常見的合并癥。有統計數據顯示,約有70%的慢性膽囊炎患者可合并膽囊結石[1]。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治療。對此類患者進行開腹膽囊切除術,雖然能夠取得較好的療效,但會對其身體造成較大的傷害,易使其術后出現切口感染、膽管損傷等并發癥,從而可嚴重影響其術后康復[2]。近年來,臨床上對此類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期間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小滿中心衛生院收治的55例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臨床上關于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的診斷標準。2)存在上腹疼痛、發熱、腹脹等癥狀。3)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4)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對麻醉藥過敏。2)有腹部手術史。3)存在凝血功能障礙。4)病歷資料不完整。將這55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22)和觀察組(n=23)。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占60.84%),女性患者有9例(占39.13%);其年齡為25~67歲,平均年齡為(36.94±5.17)歲;其慢性膽囊炎的病程為1~8年,平均病程為(3.62±1.13)年;其中,膽囊結石的類型為膽固醇結石的患者有16例(占69.57%),為膽色素結石的患者有4例(占17.39%),為混合型結石的患者有3例(占13.04%)。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占59.09%),女性患者有9例(占40.91%);其年齡為26~68歲,平均年齡為(37.04±5.28)歲;其慢性膽囊炎的病程為1~7年,平均病程為(3.45±1.21)年;其中,膽囊結石的類型為膽固醇結石的患者有15例(占68.18%),為膽色素結石的患者有5例(占22.73%),為混合型結石的患者有2例(占9.09%)。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和靜脈復合麻醉。在患者臍部的下緣做一個小切口,用氣腹針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其腹腔內注入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氣腹,術中將氣腹的壓力保持在12~14 mmHg之間。退出氣腹針,置入套管針和腹腔鏡。用腹腔鏡對患者腹腔內的情況進行仔細的探查,觀察其膽囊的位置、大小、形態及是否與周圍的器官或組織發生粘連。在患者右側肋緣與腋前線相交處下方的2 cm處、右側肋緣與鎖骨正中線的相交處及劍突下1 cm處分別做一個小切口,并進行穿刺,置入套管針和手術器械(如抓鉗、沖洗器、電凝鉤等)。若患者的膽囊與周圍的器官或組織發生粘連,應用海綿棒將膽囊與周圍的組織進行鈍性分離。在能清楚地分辨患者的膽總管、肝總管、膽囊管后,用電凝鉤切開膽囊壺腹處的漿肌層,并對膽總管進行鈍性分離。在距離膽總管根部的0.5 cm處用2枚鈦夾將膽囊管夾閉,同時用1枚鈦夾夾閉膽囊管的近端。將膽囊管剪斷,對膽囊動脈進行鈍性分離。用2枚鈦夾將膽囊動脈夾閉,之后將膽囊動脈離斷。將膽囊從膽囊床上剝離,經劍突下的操作孔將膽囊取出。最后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徹底止血,退出手術器械,縫合其手術切口。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開腹膽囊切除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硬膜外阻滯麻醉。在其右側肋緣下或右側的腹直肌處做一個切口,打開其腹腔。找到患者的膽囊,分離其膽囊周圍粘連的組織。將膽囊的壺腹部提起,鈍性分離其膽總管。結扎并切斷膽囊頸和膽囊管,游離、結扎并切斷膽囊動脈。將膽囊從膽囊床上剝離,對膽囊床進行徹底止血。沖洗患者的腹腔,根據其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為其留置引流管,最后縫合其手術切口。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持續的時間、術后腹痛持續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如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膽管損傷等)的情況。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手術持續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中的相關指標(±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中的相關指標(±s)
?
觀察組患者術后腹痛持續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相關指標(±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相關指標(±s)
?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 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
慢性膽囊炎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病的發病率顯著升高[4]。膽囊結石是慢性膽囊炎患者常見的合并癥。臨床研究表明,慢性膽囊炎患者在合并膽囊結石后,會進一步加重其病情,使其出現上腹疼痛、發熱、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過去,臨床上對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主要是進行開腹膽囊切除術。但此術式存在一定的缺點,如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術中的出血量較多、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等[5]。近年來,隨著我國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經逐漸代替開腹膽囊切除術,成為臨床上治療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的主要術式。易加培等[6-7]指出,對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術中的出血量少、手術的用時短、術后的并發癥少及康復的時間短等優點。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手術持續的時間和術后身體恢復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