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霞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巢湖醫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急性放射性腸炎是直腸癌、宮頸癌等腹腔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放射治療后常見的并發癥。臨床研究表明,該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接受放療時照射的劑量和照射的部位等有關。該病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排膿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等癥狀。該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對該病患者主要是進行藥物治療。在文本中,筆者主要探討用思密達+地塞米松保留灌腸法治療急性放射性腸炎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間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巢湖醫院收治的82例急性放射性腸炎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美國放療腫瘤學研究組(RTOG)關于急性放射性腸炎的診斷標準[1]。2)進行放療的時間≥3個月。3)存在惡心、嘔吐、腹瀉、腹痛、排膿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等癥狀。4)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疾病。2)對思密達過敏。3)不具有進行保留灌腸治療的指征。將這82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31例;其年齡為46~69歲,平均年齡為(60.55±3.03)歲;其中,有1級急性放射性腸炎患者20例,有2級急性放射性腸炎患者21例;因患有直腸癌而進行放療的患者有10例,因患有宮頸癌而進行放療的患者有26例,因患有其他腹腔惡性腫瘤而進行放療的患者有5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33例;其年齡為48~70歲,平均年齡為(61.37±3.57)歲;其中,有1級急性放射性腸炎患者19例,有2級急性放射性腸炎患者22例;因患有直腸癌而進行放療的患者有9例,因患有宮頸癌而進行放療的患者有28例,因患有其他腹腔惡性腫瘤而進行放療的患者有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方法是:用解痙藥、局部鎮痛劑及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加強對其進行營養支持和補液治療。在患者治療期間,囑其多休息,多食用無刺激、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物,忌食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在此基礎上,加用思密達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思密達的用法是:口服,3 g/次,3次/d,連續用藥2周。加用思密達+地塞米松保留灌腸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將5 mg的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和3 g的思密達加入到80 ml的生理鹽水中,將藥液搖勻后加熱到38℃~41℃。用此藥液對患者進行灌腸,每次灌腸的時間應持續2 h以上。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2周。
用痊愈、有效和無效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痊愈:經治療,患者惡心、嘔吐、腹瀉、腹痛、排膿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等癥狀全部消失。有效:經治療,患者惡心、嘔吐、腹瀉、腹痛、排膿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等癥狀明顯減輕。無效:經治療,患者惡心、嘔吐、腹瀉、腹痛、排膿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等癥狀未減輕。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急性放射性腸炎是指在對腹腔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放療后,導致其腸壁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使其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滲透性增加,致使其腸壁缺血、腸道黏膜糜爛,從而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一系列癥狀的一種疾病[2]。臨床研究表明,該病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其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就會持續嚴重,從而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部分患者甚至可因此而放棄化療[3]。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解痙藥、局部鎮痛劑及抗生素等藥物對急性放射性腸炎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欠佳。近年來,臨床上用思密達+地塞米松保留灌腸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思密達對該病患者進行灌腸治療,能在其腸道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改善其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從而可顯著減輕其臨床癥狀[4-5]。地塞米松是一種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抗炎及抗過敏的作用。在本文中,筆者在對41例急性放射性腸炎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思密達+地塞米松保留灌腸法對其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急性放射性腸炎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加用思密達+地塞米松保留灌腸法對其進行治療,能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其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