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保定新視眼科醫院眼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白內障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眼科疾病。該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白內障患者的臨床表現為視力下降、屈光度改變、眼內壓間斷性或持續性升高等,病情嚴重時可導致其失明[1]。近年來,白內障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2]。手術是根治白內障的主要方法[3]。以往,臨床上對白內障患者常用白內障囊外摘除術進行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為了進一步探討對白內障患者進行手術的最佳方法,筆者對保定新視眼科醫院收治的98例白內障患者(106只患眼)分別進行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其中進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的49例患者(52只患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期間保定新視眼科醫院收治的98例白內障患者(106只患眼)。將這98例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49例患者(54只患眼)中,有男性26例,女性23例;其中左眼白內障患者有23例,右眼白內障患者有21例,雙眼白內障患者有5例;其年齡為50~79歲,平均年齡為(59.45±2.48)歲;其平均病程為(5.47±1.14)年。在觀察組的49例患者(52只患眼)中,有男性28例,女性21例;其中左眼白內障患者有22例,右眼白內障患者有24例,雙眼白內障患者有3例;其年齡為49~84歲,平均年齡為(58.63±2.71)歲;其平均病程為(5.36±1.2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具體的方法是:1)沿著患者上方的眼角膜緣剪開約6 mm的結膜,向后剝離暴露出其鞏膜,在距離其角鞏膜緣后的2 mm處切開鞏膜板層,切開的深度約為鞏膜全層厚度的1/2。從切口向患者角膜緣的方向進行潛行剝離至透明角膜內的1 mm處,以形成鞏膜隧道,用3.2 mm的穿刺刀穿刺進入到前房,以形成有自閉功能的活瓣式內口。2)用截囊針在患者患眼近正中部的前囊膜做一個小三角瓣,然后反轉游離其前囊膜,用截囊針輕輕拉住反轉的囊膜片,按照預定的方向進行環形撕拉,直至其前囊膜形成6 mm直徑的圓形撕開狀。3)向患者的前房中注入BSS(平衡鹽液)進行水分離術。4)對患者的晶體進行翻轉入前房,圈匙取出,清除囊袋皮質,在其前房和囊袋內注入粘彈劑,植入人工晶體于后房。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4]。具體的方法是:1)沿著患者上方的眼角膜緣剪開約6 mm的結膜,向后剝離暴露出其鞏膜,在距離其角鞏膜緣后的2 mm處切開鞏膜板層,切開的深度約為鞏膜全層厚度的1/2。從切口向患者角膜緣的方向進行潛行剝離至透明角膜內的1 mm處,以形成鞏膜隧道,用3.2 mm的穿刺刀穿刺進入到前房,以形成有自閉功能的活瓣式內口。2)用截囊針在患者患眼近正中部的前囊膜做一個小三角瓣,然后反轉游離其前囊膜,用截囊針輕輕拉住反轉的囊膜片,按照預定的方向進行環形撕拉,直至前囊膜形成6 mm直徑的圓形撕開狀。3)向患者的前房中注入BSS(平衡鹽液)進行水分離術。4)對患者的晶狀體進行碎核、乳化、吸出處理,清除其囊內的皮質后,在其前房和囊袋中注入粘彈劑,然后推入人工晶體于后房[5]。5)術后,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眼壓的水平、視力恢復良好的比率及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9.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眼壓的水平相比,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眼壓均顯著降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眼壓明顯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進行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眼壓水平的比較(mmHg ,±s)

表1 進行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眼壓水平的比較(mmHg ,±s)
注:* 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時間 眼壓的水平 眼壓的最高水平觀察組 治療前 33.96±3.25 43.16±4.75治療后 13.41±2.94*16.57±3.34*對照組 治療前 34.13±3.18 42.83±3.93治療后 17.25±2.18 21.2±4.01
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視力恢復良好的比率更高(P<0.05)。

表2 兩組患者視力恢復情況的比較[n(%)]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白內障是指眼晶狀體的透明度降低或顏色改變所致的眼光學質量下降的退行性改變6。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是指應用超聲能量將混濁的晶狀體核和皮質乳化后吸除、保留晶狀體后囊的一種手術方法6-7。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與進行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的效果相比,對白內障患者進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的效果更好,可明顯降低其眼壓,提高其視力,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