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浩棟,李 亭,雷 勇
(新疆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普外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膽結石又叫膽石癥,包括膽道結石和膽囊結石。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上腹痛、發熱及發冷等。患者的生活及作息不規律、暴飲暴食等均可引發該病。目前,臨床上一般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患者進行治療。不過,術后患者易出現腹脹、腹瀉及消化不良等并發癥,且其發生膽總管結石的幾率也較高。有研究人員發現,用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膽結石可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該手術具有切口小、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少、在術后恢復的速度快等優點,且較好地保留了患者的膽囊及膽囊的功能。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以近年來新疆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普外科收治的72例膽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用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普外科就診的72例膽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將這72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36例/組)。試驗組患者中有女17例、男19例;其年齡為20~78歲,平均年齡為(45.2±2.8)歲;對其進行B超檢查的結果顯示,有27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有5例膽囊結石患者,有4例嵌頓性結石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女15例、男21例;其年齡為17~75歲,平均年齡為(44.7±2.5)歲;對其進行B超檢查的結果顯示,有26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有6例膽囊結石患者,有4例嵌頓性結石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1.2.1 對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步驟為:1)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臍部的下緣用直接穿刺法做第一孔(長10 mm),經該孔為其建立CO2氣腹(壓力為11~14 mmHg)、置入腹腔鏡,然后對其進行腹腔探查。2)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在患者鐮狀韌帶和肝前緣的交界處、肝圓韌帶的右側做第二孔(為主操作孔),在其膽囊底部的體表投影處、肋緣與右鎖骨中線交點下方約2 cm處做第三孔(為輔助操作孔)。3)經第三孔為患者置入彈簧牽引鉗,選擇最佳的膽囊牽引位置,并使該部位保持適宜的張力。4)經第二孔切開患者Calot三角后側的漿膜,在貼近其壺腹部處用分離鉗向后剝離其膽囊三角。在能夠清晰地看到患者膽管和壺腹的輪廓后,切開其前漿膜,依次處理其膽囊動脈和膽囊管。5)將患者的膽囊從膽囊床分離、切除后,經主操作孔取出其膽囊。6)在患者腹壁的切口上粘貼無菌敷貼,并對其進行常規的抗感染、補液及糾正水電解質平衡治療。
1.2.2 對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用微創保膽取石術對試驗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步驟為:1)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右上腹直肌的膽囊投影處做一個長約2~3 cm的縱切口,找到其膽囊。2)在患者膽囊的底部縫合3根牽引線,用浸有等滲鹽水的紗布將其膽囊底部周圍的組織保護起來,然后在牽引線的中央剪開一個長1 cm的切口,經該切口插入Pentax膽道鏡,探查其膽囊的情況。3)在膽道鏡的引導下,用吸引籃或取石器為患者取出結石。對于體積較大的結石,應先用活檢鉗將其攪碎后再取出。在取出結石的過程中,要避免過度損傷患者膽囊的黏膜。4)用大量的生理鹽水沖洗患者的膽囊,并用膽道鏡檢查其膽囊內是否存在殘留的結石。5)用3-0號可吸收縫線縫合患者膽囊底部的切口及腹壁的切口。6)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抗感染、補液及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的治療。
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持續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及術后并發癥(包括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的發生情況,同時比較接受治療前后其生活質量的變化情況。采用該醫院自制的生活質量調查表調查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該調查表的總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較短,其術中的出血量較少,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持續時間及術畢至排氣時間的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持續時間及術畢至排氣時間的對比(±s)
?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在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相比,P>0.05。在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均高于接受治療前,而且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對比(分,±s)

表3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接受治療前 接受治療前后試驗組 40 77.60±5.23 94.65±2.37對照組 40 78.21±4.21 88.62±1.21P值 >0.05 <0.05
膽結石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該病可導致患者出現陣發性或持續性的上腹部絞痛、隱痛、發冷及發熱等癥狀。有報道指出,膽結石的發生主要與人們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成為臨床上治療膽結石的“金標準”。不過,有研究發現,部分膽結石患者在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可出現膽管并發癥、食管炎、反流性胃炎、腹脹、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現象。部分研究人員指出,接受該手術還可增加患者發生膽總管結石及結腸癌的風險。
近年來,有研究人員發現,用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膽結石可顯著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該手術也屬于微創手術,具有切口小、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恢復的速度快等優點。而且,該手術可保留患者的膽囊及膽囊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微創保膽手術治療的膽結石患者需滿足以下的條件:1)其膽囊的功能正常。2)其膽結石的直徑>10 mm,且屬于多發性膽結石。3)其膽囊的最長直徑在5~8 cm之間,且膽囊內不存在分隔。4)其未合并有膽囊穿孔、膽囊壞疽、膽囊管結石嵌頓或膽管結石。5)其膽囊未發生萎縮。
綜上所述,用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膽結石的效果良好,患者在術后的生活質量較高。臨床上可將該手術作為治療膽結石的優選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