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仕平,楊 光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四川 巴中 636600)
近年來,膽囊結石的發病率逐漸升高。該病的主要發病人群為老年人。膽囊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儲存、排泄膽汁、調節膽道壓力的作用[1]。由于老年人免疫力較低,對其進行膽囊切除術,可對其身體造成創傷。有研究資料顯示,對膽結石老年患者進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的效果很好[2]。為進一步探討對老年膽囊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的效果,筆者對2011年1月31日至2017年1月31日期間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收治的79例老年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1年1月31日至2017年1月31日期間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收治的79例老年膽囊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對照組(n=35)和研究組(n=44)。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6例;其年齡為65~85歲,平均年齡為(75.50±6.30)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齡為66~86歲,平均年齡為(78.00±6.2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這些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膽囊結石的診斷標準。2)均未發生急性炎癥。3)膽總管內無結石、膽囊濃縮功能及膽囊的結構基本正常。3)均簽署了對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先天性代謝功能異常性疾病。2)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肝、肺、腎等器官的功能性疾病。3)不能耐受麻醉。4)患有手術禁忌證。
對對照組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體的方法為: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按4孔操作法置入腹腔鏡,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分離膽囊周圍的黏連組織及膽囊三角,游離膽囊動脈及膽囊管,用雙鈦夾夾閉膽囊管及膽囊動脈,將膽囊切除,逐層縫合手術切口。對研究組患者進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具體的方法為: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臍眼下做一個10 mm長的小切口,使用氣腹針為其進行穿刺,建立CO2人工氣腹,將腹腔鏡置入腹腔內,在腹腔鏡的直視下觀察腹腔內膽囊的情況,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在膽囊底部進行投影定位,在定位處置入10 mm的穿刺套管,將膽囊從腹腔中拉出,切開膽囊底部,吸除膽囊內的膽汁,置入膽道鏡。在膽道鏡引導下使用取石網將顆粒狀的結石取出,待取出完畢后,用生理鹽水對膽囊進行沖洗至流出清亮膽汁,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的用時、術中的出血量、術后腸胃功能恢復的用時、住院的時間、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術后五年的病情復發情況。
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手術的用時、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正常的用時、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的比較(±s)
?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8%,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8.6%,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五年的定期隨訪,研究組患者的病情均未復發,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病情復發,其復發率為4.5%。研究組患者術后五年的病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目前,膽囊結石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人體的膽囊具有儲存膽汁、排除膽汁、調節膽道壓力的作用。若將其切除,可造成患者罹患消化不良、食管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結腸炎等。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據統計,我國進行膽囊切除術的患者五年的病情復發率為5%。采用膽道鏡進行手術的患者其五年的病情復發率較低。有研究資料顯示,對老年膽囊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的效果很好。術前對其膽囊功能進行評估,可避免其在術中因發生意外而轉為開腹手術[3]。對患者進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可將其膽囊內的結石全部取出,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4]。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手術的用時、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正常的用時、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及五年的病情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5]。綜上所述,對老年膽囊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的效果顯著,可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筆者認為對心肺功能較差及不宜長時間進行手術的患者可選用此方法進行治療[6]。